盤點中國文化中的“和”

盤點中國文化中的


 


 


與世界上某些國家崇尚的戰爭武力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曆來主張。從漢字結構來分析: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吃草的一向是比較溫順的。相比之下,吃肉的一向是比較野蠻的。當然,這隻是字麵解釋。


 


那麽,中國文化中的,有哪些說法呢?


 


1,和為貴:《論語·學而第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和合:《墨子·尚同中》: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3,天地人和:《莊子》:“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


 


4,和睦:《左傳·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5,和諧:《詩·周南·關雎》:“後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6,協和:《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7,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和美:《南史·齊隨郡王子隆傳》:“性和美,有文才。”


 


9,弘和:唐·柳宗元《送韓豐群公詩後序》:“敦樸而知變,弘和而守節,溫淳重厚,與直道為伍。”


 


10,和顏悅色:《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麵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11,和藹:清·黃鈞宰《金壺浪墨·陳在衡》:“陳在衡先生,和藹有風趣。”


 


12,和善:《北史·恩幸傳·和士開》:“吐根性和善,頗有計策。”


 


13,和氣生財:魯迅《彷徨·離婚》:“一個人總要和氣些,‘和氣生財’,對不對?”


 


14,平和:《左傳·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以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


 


15,調和陰陽:《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冶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


 


16,和釋:前蜀杜光庭《馬師穆尚書土星醮詞》:“和釋冤仇,銷平殃對。”


 


17,和解共生:星雲大師:“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   


 


18,中和:《中庸》第一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9……


 


雖然羅列了這麽多,但並非一味忍讓,而是一種平等平衡。有人說,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要讓老百姓服從於“政府”“朝廷”,是典型的洗腦


 


錯!錯!錯!


 


講究,不僅是儒家,還有道家、法家等等,諸子百家,無不講是一種愛,“和是一種人性。隻不過在後來的曆史進程中,一些“政府”“朝廷”利用了的思想,尤其是利用人們對孔子的崇拜,來管理國家,壓製民眾。這種“管理壓製,本身就不是,更不是平等平衡


 


由此可見,在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中,其核心文化思想為一“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精神,升華為一種境界。在當今世界,的核心價值,在於和平發展、平等相處、和解共生。

所有跟帖: 

調和陰陽,陶冶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 -阿方- 給 阿方 發送悄悄話 阿方 的博客首頁 (66 bytes) () 12/02/2013 postreply 00:45: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