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時,加拿大的墳地常被我誤為公園的延續。我那享年96歲的公公躺在本拿比一個墳場,公公當年之所以選擇那裏,是因為可以居高臨下地眺望Metrotown的繁華,俯瞰著幢幢高樓大廈和盈盈鹿湖。
那個墓場沒有一塊豎立的墓碑,墓碑都水平方向地嵌入在草地中。
今天是周五,幾乎沒有什麽人來祭祖。遠遠看去,就是一山坡的草地間或許多鮮花。
往年周末來的時候,人會多一些。泊了車,五顏六色的鮮花和綠瑩瑩的草地上行走著掃墓的人群,猶如春遊一樣。也全然沒有國內清明時節的浩蕩和擁擠。更沒有燒香燒紙擺菜肴祭祖的習俗(或許是不容許)。大家隻是放一束花在預留的雨水洞裏。
我們和往年一樣,在老父親的墓前放一束彩色的菊花,低頭悼思幾分鍾。
然後就上車,坐在車上,看著窗外的櫻花,想著我所知很少的公公生平。
我來溫哥華的那年,公公已經92歲了。我是一個喜歡聽老人講故事的人,第一次外出飲茶真見麵了,才知道人老不一定話多的。公公不多話,如果你不提出問題的話,他幾乎不講話,隻是說:吃吧吃吧。
可是我對公公的身世很好奇,讓俺家LG做翻譯,問了好多問題,公公都簡潔地回答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沒有任何裝飾,隻是直敘。
公公在一個大家族裏排行十七,很小父母雙亡,讀了幾年私塾,就跟著堂哥們做生意。十三歲去了墨西哥在堂哥開的店裏當藝徒,算盤打得飛快。後來回到廣東南海, 自己開店開魚塘。再後來生意做到了廣州,解放時可以說是一個工商地主-鄉下有田,城裏有店。就在土改後公私合營前,公公的家族全體大逃亡到香港,家鄉的房 子至今是保護建築,我和LG2005年回去看過海南鄉下也去了廣州老房子。廣州老房子有個老鄉住著,鏤空的木雕門和陽台,很有故事。鄉下的莊園大門掛著一 把大鎖,一位開雜貨店的鄉親有鑰匙,我們進了大門,一座座房子看過來,我這個比較感性,看著空空如也的大院和門口的池塘,心想,當時要有多大的決心才能離 開這套地主莊園呀。
在香港,他們家族的人繼續做生意,但是住的地方非常窄小。公公的堂兄陸續過世,他成了家族的老大。大陸文革那年,他覺得香港也不安全。那時俺家LG已結婚(與前妻),是個教書匠。寡言的公公突然請長子飲茶,說了一句話,準備辦理移民吧,到加拿大去。
於是LG開始申請,他們家族的人同時申請移民全球,有去澳洲的,去美國的,最多的是加拿大。這樣三年後,全家族等於第二次大逃亡 - 香港沒有一個親戚了。
公公1970年到了加拿大後,再也沒有回去香港也沒有回去老家過,即便他們家族的祖墳被“開發需要"而平掉,所有屍體被焚燒,他也沒有回去認領他父母的骨灰盒。公公安安心心地在溫哥華度晚年。他堅持每天早餐後坐天車去唐人街,不管刮風下雨下雪,步行兩小時後進廣州餐館飲茶,這樣的生活規律雷打不動。他堅持每周一次去世界佛教會做義工-用毛筆記賬。
公公94歲那年在車站跌倒摔斷了大腿骨,從此不去唐人街了,每天我LG陪他到附近餐館飲茶,有時我也去。他拒絕別人的攙扶,自己拿著拐杖一點一點的走。
96 歲那年,公公在家裏跌倒了,這次沒有摔傷,但是他站不起來了。送進本拿比中心醫院,大約兩周後,LG的同父異母妹妹(醫生)告訴我,今天爹爹會走的。果然 第二天一早,公公停止了呼吸,然後被搬上了靈車。守候在病房外的人們(我LG的繼母,同父異母的弟妹,以及同兄弟們和下一代好多好多人)都站立起來,沒有 人哭泣,隻是靜靜地注視著他一會,車子就被推到太平間去了。
葬禮那天,他的三個子女都上台說了話,回憶了公公的助人為樂豁達的一生,還念了海外(墨西哥,澳洲,美國)發來的Email唁文。
大家哭聲很小,我也哭了,不知道為什麽,我流淚但卻沒有過分地傷心。卻在葬禮上回想起2004年我和LG的i婚禮,當時92歲的公公是證婚人。
我欽佩並欣慰公公一生中的每次決策,使得他的人生完全不同於留在國內的工商地主們。他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也過上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我們家和公公家(現在繼母一個人住著)很近,這就是我們附近的櫻花樹,繼母有花粉症,要是公公活著,他一定會在雨中欣賞的。他喜歡加拿大,他喜歡溫哥華。他第一次見麵問我的話就是:你喜歡溫哥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