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50年前上海衣食住行(二)

本帖於 2012-02-10 02:14:03 時間, 由版主 笑比哭好 編輯
二. “住”

本來打算按照“衣食住行”的次第,但是,“食”最瑣碎複雜,不如參照考試的辦法,先把比較簡單的標題做了。

先說“住房”,上海大概算是全國最困難的了,三代人住一個12平方米的房間,包吃包撒,並非稀有。普通情況,上海人多住在市區弄堂狹小擁堵的“石庫門”房子。上者,有“新式弄堂”、“公寓”等;下者,有大量的“棚戶”,就是最簡易的小房屋,普通都是“私房”? (補遺:走進這樣的“樓房”,白天都黑咕隆咚的,地板嘰嘎嘰嘎作響,好擔心這樣的磚木結構房子,都是易燃的木頭,失火了怎麽辦?)國家不情願接收這種簡陋房屋。

典型的傳統弄堂“石庫門”房子的結構,大致是這樣的:

底層:有前門和後門。前門進去,是一個小天井,4-6平方。然後進入“客堂間”,約20- 28 平方不等。一般比較陰暗潮濕。再深入,經過樓梯和小衛生間,到達廚房,約6-8平方。廚房有後門。

上一道樓梯,到達“亭子間”,約6-10 平方,朝北,陰冷,較矮。再上一道樓梯,到達二樓“房間”,麵積與“客堂間”相等。

再上一道樓梯,就到了一個小曬台,也就是“亭子間”的房頂。再上一道樓梯,是“三層閣樓”,三角斜頂,“老虎窗”,人能夠站得直得麵積大約12平方。

這樣得房子,原始的設想,是一家人居住。“客堂間”會客,二樓“房間”是臥室。“亭子間”和“三層閣樓”堆放雜物。結構和如今的“聯體別墅”相仿。

大家知道,解放前,“亭子間”常常就是許多窮文人租住的地方。解放後,普通這麽一個房子會住進四家人,最多的聽說有七家的(子女結婚“派生”而來,用“硬件”或者“軟件”隔開)。相對於“棚戶”,這還算天堂了。如果男孩子住在“棚戶”區,談戀愛都大大的有問題:女方家長普通都要極力反對。當時人們說,你看到一位打扮時髦妖嬈,舉止似乎相當高傲的女孩子,很可能就是住在“棚戶”區的,她普通不會讓人知道本人住在那裏,很可能吹牛說住在淮海路某公寓!

於是,你在“石庫門”房子的廚房,會看到好幾套煤氣灶台,不少白天各自上鎖,怕鄰居偷著用。還有很多沒有煤氣,就是好幾個煤球爐。每個灶台都有各自的電燈照明。燒飯時候,搶占水鬥洗菜淘米等,難免磕磕碰碰。互不相讓就會造成“鄰裏糾紛”。再“升級”,找人來打架,砸東西。“武鬥”吃了虧的,可能會搞“階級鬥爭”報仇 ?? 舉報對方平時的“反動行動”,經常有鬼鬼祟祟的人聚集(其實是來往親戚),是“反革命地下黑俱樂部”等等。由簡單的“鄰裏糾紛”攘成大禍的,並不少見。

當然,鄰居的主流,還是互相輔佐,互通有無。鄰居有當醫生的,當老師的,賣肉的,賣衣服的,都能夠沾光。自然,你也得巴結著他們。普通的,燒了好吃的,大家分點嚐嚐,搞好關係。如今,人們住上了獨立式的高樓大廈,懷念“石庫門”房子的鄰裏熱鬧,天然就“過濾”了當時那些不方便的以至苦楚的回憶,這也是人情之常。不過,懷念歸懷念,任誰也不會真正要“回去”。

住房困難,青年男女的約會,普通是“看電影”。當然醉翁之意,不是要敬仰《列寧在十月》裏列寧的胡子啦。省錢的方式,是逛馬路。再要省腳力,就是到外灘的凳子上坐著談戀愛??那是上海出名濟濟一堂的“情人角”。普通不成文的遊戲規則,是每張凳子上背靠背坐上兩對。於是有傳說,最後的結果,有對角線交錯了談成功的。這個當然很難排除,不過怕是想象力的成果居多。

戀愛成熟要結婚,是單位擔任分配房子。單位先調查男女雙方本來居住的房屋麵積。如果比較寬敞,不予分配。但能夠出證明,讓房管所輔佐“間隔”分開。如果具備條件能夠分配到一間8-10平方的“亭子間”作為婚房,就能夠擁擁堵擠放進一套新家具和箱籠、縫紉機、馬桶等物,床上堆疊擺放8床五光十色的被子(包括一條羊毛毯),8個枕頭。當時算是十分榮耀,萬分幸福的了。新婚之夜,洞房裏的活計,首先要大費力氣的,是把床上這堆被子搬開擺放到地板、沙發等合適的地方。

大街上常見的是“房屋交換廣告”。有企圖捐軀地段換取較大麵積的,比如有子女要結婚。有以一換二,方便分家的。。。不一而足。如果認得“房管所”有權的人,當然近水樓台先得月,能夠越換越好。

“尋租”,絕非自市場經濟始。

三. “行”

先說市內公交。公交普通分段計費,大致每4個站為一段。當時上海有三種:
有軌電車,線路不太多,比較慢,但路線都是主要幹線,比如1路車,由靜安寺穿越整條南京路到虹口公園;8路車,由東新橋(廣東路??浙江中路,靠近南京東路)經過秦皇島輪船碼頭(往大連、青島)到楊樹浦底;而且價格便宜:3分,6分,9分,12分。。。
無軌電車,4分,7分,10分,13分。。。
公共汽車,5分,10分,15分,20分(這麽長的線路不多)

上海人比較精打細算,普遍會前麵走一站,下車後再走一站,省下一段的票價。如今聽起來,就3分錢,太可笑了吧?昨天我去買菜,給兩個5分的硬幣湊一毛錢,人家還拒收呢。可是在當時,省這幾分錢乃是上海人的共同實踐,主要緣由當然不是上海人特別“摳門”,全部是由於經濟條件啊!我們知道,當時工資收入的“流行配置”乃是36元!中老年人,家庭負擔重的,還有不少是起早摸黑,步行一小時上班的。不是為了鍛煉身體,而是省錢。

(補遺:讀中學時,母親每月給4元錢坐26路電車到徐家匯附近的學校上課,為了省這筆錢,每天和同學一起從南昌路走到學校,一麵走,一麵背外語單詞,一不小心就撞到了電線杆上。有時,擋不住路邊油煎糯米豆沙團子的誘惑,8分錢買個吃,結果一天的路費節約計劃全泡湯。當然,最後這一學期腳下節約下來的車馬費,最後到陝西路淮海路轉彎角的無線電商店,僅僅買了一個13元的低頻半導體三極管。)

說到公共汽車,上班的人不少有月票,每月6元(單位根據上班路程遠近確定是否給補貼,老職工全貼,新職工貼4.5元),上車出示一下就行。有月票的人當然就不必考慮“省下一段的票價”,他們會想法盡量乘得離家更近少走路。但是如果用自行車上班,就不會有月票,由單位每月發2元自行車補貼。
當時自然沒有出租車揚招。要車能夠打電話預訂,但普通視為奢侈,病人出院都不會叫車,隻要產婦抱小孩回家,不願吹著冷風,才可能會叫車,這種情況,鄰居也能理解。結婚,是絕對不敢叫車的!

其它比較常用的就是人力三輪車。再要省錢,單位或者什麽地方借來“黃魚車”(人力三輪運貨車)用用也是有的。再其次,就是自行車帶人了 ??警察要管的,最多帶一段,看到警察下來走一段。過年的時候,一部自行車上麵載著一家三口(一個小小孩子),車頭掛著一盒大蛋糕,走親戚,乃是當年上海的流行一景。

當然,最普遍的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一部自行車的價格大致是150??180元,憑票供應。這個價錢,對比收入,絕對是一筆很大的投資!所以,大部分騎車人,愛護自行車就像愛護本人的眼睛一樣。每天上班時間,用一個多小時揩拭寶車的,大有人在。這樣的男人,你讓他為本人的小孩洗澡他還絕對沒有這麽好的耐心和精細呢。還有自我規定下雨不騎的?? 不是怕風險,是愛護自行車。

還有極其少數的人(主要是有“外匯”收入的)會擁無機器腳踏兩用車。輕騎牌或者上海牌,大約每輛600??800元。相對而言,其稀有和威風的程度,自然遠勝過如今擁有大奔和寶馬汽車!

市外的出行,主要是火車。上海到蘇州,90公裏,慢車票價1。2元。車行2小時,平均5分鍾停一站。要乘快車,是以慢車票價1。2元為基礎,加“加快費”0。6元(另外再給一張票),車行1小時左右。上海到西安,快車22元左右,車行約25小時。以上說的都不是臥鋪,而是硬座。

那年頭,不少人都會在長途火車上花去很多的錢,夫妻分居兩地,省親假以外再想聚會的;上山下鄉回家省親的(大部分家庭都會有)。。。不少人會說:掙來的錢都送給鐵路局了,還哪有什麽積蓄?

輪船比火車便宜,但費時間比較多,也有“水陸聯運”的。上海到大連的船票,5等(散席)約9。3元,4等12元左右,大概是火車票的三分一。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吉米狀告房東勝訴記
  • ZT:50年前上海衣食住行(一)
  • 加拿大的尊老和自尊
  • 移植綠蘿的感想
  • 信任和自律
  • 所有跟帖: 

    一起懷舊... -笑比哭好- 給 笑比哭好 發送悄悄話 笑比哭好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0/2012 postreply 04:08: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