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鴕鳥能跑得這麽快?

本帖於 2012-02-05 11:23:51 時間, 由普通用戶 reader66 編輯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31218/249496

為什麽鴕鳥能跑得這麽快? 

reader666666翻譯  in Yeeyan

是什麽使得鴕鳥成為了陸地上的長跑冠軍?尼娜-夏勒博士花了近十年的時間調查研究,終於揭開了秘密。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當我們欣賞翱翔的海鷗,潛水的企鵝時,我們很少考慮到,這些戴羽毛的動物,其實與我們人類共同擁有一項非常罕見的特質 - 鳥類和我們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真正靠兩足移動的動物。而大多數其他的動物,靠得是四條,六條或更多條的腿, 在陸地上移動。 

進化已經從兩個方麵解決了兩條腿在地麵移動的挑戰:人類靠的是足,當我們走路或跑步時, 我們把整個腳部壓在地麵上,而鳥類靠的是趾,它們走路用自己的腳趾。 

一些鳥類物種,不僅可以跑得比人類更快,而且速度甚至可以超過它們會飛行的同類。陸地上最快的長跑動物是非洲鴕鳥。它們可以不停地以每小時60公裏,最高時速甚至超過每小時70公裏的速度奔跑,在40分鍾裏跑完42公裏的奧運會馬拉鬆比賽,而人類則需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國際田聯2004年宣布,埃塞俄比亞選手格布雷西拉西耶為男子馬拉鬆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成績為2小時0359秒;英國選手拉德克裏夫被正式認定為女子馬拉鬆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成績為2小時1525秒。) 這種無與倫比的速度和耐力的結合,使鴕鳥能夠很快地跑很遠的距離,以便尋找新的牧場,讓饑餓的鬣狗望塵莫及。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動物在地麵上運動的秘密,特別是狗和賽馬的奔跑能力。然而,通常對飛禽的運動模式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探索飛行動力學方麵,而較少關注那些善於奔跑禽類物種。 

我在2002年完成生物學學位以後,到德國法蘭克福動物園做義工。在那裏,鴕鳥無與倫比的奔跑能力,讓我著迷,於是決定調查研究一番。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基本假設是,鴕鳥的運動係統以極高的效率對地麵做功,使運動輸出能量,既速度和耐力,最大化,同時使自身肌肉消耗和新陳代謝所需的量最少化 

為了檢驗這個假設,我決定研究鴕鳥運動係統的形式和功能。通過解剖鴕鳥,尋找可能會降低運動時新陳代謝成本的特殊的肢體結構。同時,我還研究活的鴕鳥的生物力學,探索它們在運動時,各種物理力如何與它們的解剖學結構進行相互作用。 

為了近距離地觀察它們自然的運動狀態,我親手在一個大型戶外圍場裏孵養了三隻鴕鳥。四年多,我讓它們習慣於我的存在,以及為它們做實驗的跑道。要知道,跟鴕鳥們的相互信任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惹惱了它們,它們可以一蹄子踹死一隻獅子。 

 

長而輕的腿讓速度最大化 

陸地上奔跑的動物,靠增加步幅長度和加快擺腿頻率來提高速度。更長的腿可以擺動得更遠,如果腿部的肌肉塊更靠近身體重心,擺動腿的節奏就可以更快一些,就像擺動節拍器那樣,可調重量越接近支點,擺動的節奏就越快 

 

  

1:腿上各段的長度的比較,N表示檢驗標本數量。 

腿的各段擺動部分相對長度:大腿骨為深藍色;脛骨為淡藍色;跗蹠骨為淡橙色;主腳趾為暗橙色。從左到右依次為: 非洲鴕鳥(Ostrich)美洲鴕鳥(Greater rhea),達爾文南美鴕鳥(Daewin's rhea),鴯鶓emu) 食火雞(Cassowary)幾維鳥(Kiwi)走鵑(Road runner) 

為了研究這一原理,對於居住在地麵的能快速奔跑的各種鳥類,我比較了它們腿上各段的長度(圖1)和肌肉質量的分布。在所有走禽類,鴕鳥擁有相對其身體大小最長的腿,並擁有最長的奔跑步幅長度-每步約5米。此外,與其它鳥類相比,鴕鳥腿部肌肉的大部分,更集中在大腿骨和的較高的位置上,而腿上較低的擺動部分則比較輕盈,由長而少肉的肌腱拉動(圖2)。這樣的優化安排,讓鴕鳥腿能夠更有效地以大步長和高步頻進行快速奔跑。 

 

  

2人和鴕鳥之間腿的解剖學比較。鴕鳥的位於踝關節和腳趾之間的跗蹠骨,比人類的跗蹠骨長得多,其功能相當於人類的小腿脛骨。鳥的踝關節的高度與我們的膝蓋在同一高度水平上,這就解釋了,為什麽鳥的膝蓋會出現向後方的彎曲鴕鳥真正的膝關節,隱藏在羽毛下,而且永久地彎曲著。膝關節通過短而水平布置的大腿骨,

連接到髖關節上。2紅色線連接人類和鴕鳥在解剖學上相同的關節,綠線連接人類和鴕鳥在實際功能上等效的關節。鴕鳥的肌肉都集中在腿的上方,而在較低的部位,以長肌腱為主。黃色陰影部分顯示出主要肌肉的分布,藍線表示主要肌腱的位置。

穩定的關節使耐力最大化

大範圍的關節運動,使人類能夠爬樹,跳芭蕾舞,但是,這種靈活性是有代價的。奔跑時,我們使用肌肉力量向前推進,而且同時也使用肌肉力量,來防止關節發生側向運動。因此,走同樣一段給定的距離,我們人類必須付出更多的能量。我懷疑,鴕鳥有一個更有效而省力的方法。跟消耗能量的肌肉和肌腱不同,韌帶的作用就像一個“關節套”,限製關節的側向運動而無需消耗任何能量。為了證明這個工作原理,我從不同的角度拍攝奔跑的鴕鳥,記錄它們腿的運動和範圍。我在一隻完整的死鴕鳥身上,再重複這些動作,最後,我用一隻解剖後的,去除所有肌肉和肌腱的,隻剩下骨骼和關節韌帶的鴕鳥腿,再重複這些動作。活的和死的鴕鳥標本的側向運動範圍幾乎是相同的。相反,在人身上,特別是在必須以肌肉運動來穩定的髖關節上,類似的側向運動範圍的比較,揭示出一個巨大的差異。我的測量結果表明,韌帶是保證鴕鳥腿大步前進而不發生側向扭轉的最主要的元件韌帶允許鴕鳥以其全部肌肉的力量隻管向前推進,不必顧及其他。

在擺弄解剖的鴕鳥腿時,我又有了進一步的新發現。當試圖彎曲踝關節時,我發現必須使勁地克服一些阻力 - 在一條沒有生命沒有肌肉的肢體上,這可是個意外的發現。當我解開鴕鳥關節時,它突然回彈到一個更遠的位置,這表明,鴕鳥關節韌帶似乎在被動地拉長著鳥的腿。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在一條解剖的鴕鳥腿上麵,逐漸地向下加壓力,發現需要以 14公斤的向下力量,才能把踝關節壓塌成3彎曲的模樣。這說明,鴕鳥在步行或跑步時,兩條腿上一共有28公斤的重量,不需要鴕鳥的肌肉消耗能量來提供主動的支持。實驗結果表明,利用韌帶作為被動的腿部穩定機製,是一個極好的節約代謝能量,保持運動耐力的策略。

 

3:實驗顯示踝關節韌帶的被動地向上支持重量的能力。綠色是踝關節兩側的骨突起的輪廓。(圖中隻顯示了一條左腿)。當關節完全伸直時(168度),兩側的韌帶(紅色)拉緊,因為它們移動到了關節突起的外側,而穩定了關節。當鴕鳥的腳趾抬離地麵,踝關節屈曲成140度,韌帶(橙色)可以自由地圍繞關節突起進行滑動,穩定機製被解除了。

 

4:鴕鳥的右腳趾。上邊從左到右依次為:普通站立姿勢以及外側小支的腳趾;腳趾的骨骼(紅色箭頭指示抬高的趾關節)。下邊是腳趾從下向上麵看的仰視圖; 以及腳趾從上向下麵看的俯視圖。

腳趾與地麵的接觸

我們已經看到,輕盈的四肢是快速高效運動的前提。鴕鳥做到這一點,靠的是把腿部肌肉塊,集中到髖關節附。另一個進一步減少鴕鳥小腿質量的策略,是改造腳趾的形態和位置。這一觀察也可以適於其它的陸地行走動物,例如馬,從有五個趾的祖先,進化到以中間腳趾的趾甲()馳騁的現代馬。鴕鳥也經曆了類似的演變,雖然大多數鳥類有四個腳趾,多數大型的不會飛的鳥隻有三個腳趾,但是,鴕鳥在陸地行走的鳥中,更是獨一無二的,它們隻有兩個腳趾。此外,它是唯一用腳趾尖行走的鳥

我不知道這些現在還存活著的,最大最重的鳥,是如何設法以腳趾尖,在高速奔跑中保持平衡和抓地的。由於沒有現成的研究活禽腳趾功能的方法,我隻好借用骨科醫生通常用來分析人類雙腳壓力分布的壓力板。我訓練我的鴕鳥,在壓力板上奔跑和行走,采集鴕鳥腳接觸地麵時,其壓力發布的高分辨率實時數據數據表明,大腳趾支持了大部分的體重,而小腳趾作為支腿,用來防止鴕鳥奔跑時失去平衡, 尤其是在緩慢行走時保持平衡

在高速奔跑時,鴕鳥腳趾的軟底部分,減緩了衝擊力,而腳趾的形態姿勢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個額外的減震器(見圖4中的紅色箭頭)。站立時,爪僅僅輕微地接觸地麵,但奔跑時趾爪給地麵施加的壓力,可達每平方厘米40公斤在鴕鳥用最少的能量,以最高每小時70公裏速度狂奔時, 趾爪像釘子鞋一樣穿透地麵,確保足夠的抓地能力,非常適合在非洲大草原的平坦地麵上的耐力跑(圖5

 

5:鴕鳥腳趾的壓力負載分布輪廓記錄。紅色區域表明非常高的負荷,深藍色表示輕微的負載。

實際應用

我的研究,對於回答鴕鳥為什麽能跑這麽快,為什麽能跑這麽長時間的問題上,已經做了不少貢獻,提高了我們的認識。現在,我們理解了這些被六千萬年的演變所完善的,生物力學的策略,我們也許能夠在諸如雙足機器人,懸掛係統,以及關節穩定工程等等現代技術中,采用這些策略。我的發現目前已經啟發了一些開發人員,利用鴕鳥腿和腳趾的特點,開發出“智能”的人類假肢,這可能使截肢者和殘障人士擁有更廣泛的行動能力和自由。

所有跟帖: 

一蹄子踹死一隻獅子。。。夠嚇人的! -石竹苑- 給 石竹苑 發送悄悄話 石竹苑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5/2012 postreply 14:34:33

最高每小時70公裏速度。。。牛! -阿方- 給 阿方 發送悄悄話 阿方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06/2012 postreply 12:33: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