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用現金支付一切。
如果他沒有現金,他就不需要買那件東西。
他是一個鈑金工、屋頂修補工以及火爐修理工,這些工作要依季節而定。我從來都不知道他掙了多少錢。他賺的錢再少,也都會分給11個孩子。隻說這樣一句就夠了:我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太多的額外花費,但是我們擁有所需要的一切。
爸爸從來都不會說:“我們買不起那東西。”我從來也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話:“我們沒有錢來買那東西。”他會看著我們想要的東西說:“你們不需要那東西。”他是對的。當然,我們並不需要它。我們隻是想擁有它。
他教我們如何控製我們的欲望。
我推遲了辦理第一張信用卡的時間,直到我需要信用卡預定酒店房間時為止。信用卡把我給難住了,沒有人曾跟我講過關於賒賬購物的任何事情。有一次,我晚了一個星期將全部欠款一次還清。我認為還清整個賬單比還月最低額度要精明。在下一期賬單上,我看到了25美元的滯納金。如果我少還一些賬單金額,但是按時還的話,就不會花掉我25美元了。這給了我一個教訓。
我開始瀏覽那張月賬單上列出的所有條目。如果我用現金支付所列出的大多數東西的話,那麽我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用信用卡支付30美元的一頓飯比掏出三張十美元付錢要容易。付現金使你能夠考慮省掉開胃品和甜點。當我從錢包裏拿出實實在在的錢,來支付我想要但並不需要的一條60美元的牛仔褲時,我立刻就會感覺到痛心,有時候我會決定把牛仔褲放回原處。當我使用信用卡時,在賬單到來之前,我感覺不到任何痛苦。到那個時候,就是巨大的傷痛,可為時已晚了。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這兒浪費一美元,那兒浪費五美元,加起來每年都有幾百或幾千美元。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這樣想,要是我們掙得更多就好了,要是我們得到加薪就好了,要是我們跟有錢人結婚就好了。我看過很多次“菲爾博士”(Dr. Phil)訪談節目和“蘇茲·奧爾曼”(Suze Orman)財經脫口秀節目,足以明白金錢的問題從來就不是與金錢有關的,而是與你如何看待金錢有關,與你如何對待金錢有關。你可以改變這種狀況。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拿鐵因素”。在《聰明理財〈自動百萬富翁〉實踐版》一書中,作者戴維·巴赫寫道:如果你每天花3.50美元喝拿鐵咖啡,那麽一星期就是24.50美元。如果你以百分之十的年收益率將那筆錢進行投資的話,那麽30年之內你就會擁有242916美元。我從來都沒有喝過拿鐵咖啡,但是這一概念可以被應用於各種狀況。我應用的是“奧利奧因素”。
一天節省50美分,加起來一個月就有15美元。一個星期減掉一升蘇打汽水的消費,一個月就可以省下6美元。帶著午飯去上班,一個月就是60美元。一個月少去外麵吃兩次飯,可以省30美元。少退回一張支票,就是20美元。按時償還信用卡賬單以避免交25美元的滯納金。所有這些加起來一年可達1872美元。
我曾經從一個女人那裏得知,她把收入的四分之一全都留了下來,為她兒子攢了10000美元的大學學費。另一個女人每次都會把她所得到的錢的百分之十存起來,包括聖誕節和生日禮金。在她一年隻賺5800美元的時候,她就用省下的400美元買了一套臥室家具。
一個女人停止了吸煙。戒煙九年後,她用每月節省下的100美元買了中央式暖氣爐、一套新家具及地毯。那筆現金過去全部都因吸煙化為烏有了。另一個女人把帶有“海濱度假”標記的一個巨大的玻璃容器放到了客廳,當她的孩子們要錢去買冰激淩或糖果的時候,她就會提醒他們是選擇糖果還是度假。到了度假的時候,他們就有了一半的旅行費用。孩子們從作出的明智選擇中吸取到了教訓。
摘自《上帝從來不眨眼》。有很多時候我都沒好好想想我買的東西是真的需要還是隻是想擁有,錢就如此浪費了,就是傳說中的衝動購物,我要好好反省了,不然怎能攢下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