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我坦言,自己讀的時候特有感覺,但恐怕說出來就言不及義。大家表示可以包容,讓我盡管隨便說
那我就隨便地說了,反正不是“知者”
老子讓咱“塞”,讓咱“閉”,咱偏要每個禮拜跟人家去教堂“查經”似的討論心得,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啊
玄同,與道同,keep your mouth closed, guard your senses. 投入到道之自然,在群眾和眾多因素的互動裏,銳得以挫,紛得以解,光得以柔和,塵得以團聚。
這是破了我執之後的通透和放鬆。不再執著於我之所見所感,不急於站隊和表達。
具體表現上,不會拿一件事就判斷利害貴賤,不會看一個人就立判親疏遠近---因為把自我交托於大道之後,就超越超脫了基於自我立場上的親疏,利害,貴賤,的判斷。
---------------------------------展開聯想之前的分割線-------------------
為了跟同學們交流,我舉例一個最長久最近距離的觀察:我媽她老人家。
我媽是一個解放前大家庭裏麵她那一輩裏麵最小的,5歲就有嫂子過門,親戚裏麵七大姑八大姨地來來往往,她自小精明乖巧,把勾心鬥角親疏恩怨等等都看在眼裏,煉就了一雙透視人心腸的火眼金睛。
我從幼年記事就看她把所有的親戚朋友同事等等分析得透徹,真是眼裏不揉沙子,知識分子成堆的工作環境本來是非就多,她下班後在晚飯桌上跟我爸說起一個個人還帶舉具體事例的
親疏貴賤利害,手起刀落,分析得透徹!
問題是,無論她看得多透徹,她還端著從小受到的大家閨秀式的教化,不能為了捍衛和爭奪利益而放棄自我形象,所以她的透徹反而讓她積累很多的不甘和怨氣,長期下去就傷害身體健康。
我大概是從十幾歲時候開始試圖影響我媽,開始時候隻是反叛隻是以為自己比她高明,也就沒少挨打,後來自己大了,繼續勸我媽包容寬厚,就隻是出於對她的關心擔心,希望她開心和健康。
幾十年來,那些親戚朋友新舊同事等等她還得一直打交道,親疏利害貴賤,分析得那麽清楚有意思嗎?
如果這些人這些事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改變不了也消除不了,何不寬厚理解包容?幾十年了,回頭看看不是就清楚了?每個人都性格決定她的人生,也在生活曆練裏被塑造。
這幾年,老媽能聽進我所說的了,也早就不打我了
--------------------------------割一下,換個人聯想-----------------------
那天在文學之城看到有同學貼了小平。鄧同誌的十幾張照片,評講1980年代以來中美蘇三國演義。那些照片上人物神色細節說服了我,在某些原來的判斷方麵有所動搖。
聯想起傳說中這位活到90多歲的小個子大人物接受一個後輩的采訪:
長征時候你做了什麽?
答:跟著走。
文革時候你做了什麽?
答:忍耐。
(我不知真假不知出處,有知道者請賜教)
兩個多月前,一位後輩子弟跟我講過日本戰國人物故事,跟我們傳說的猴子舔辣椒很相像。
說有一隻杜鵑,你咋樣能讓它叫呢?
織田信長說:不叫的杜鵑要它何用?不叫就殺掉!
豐臣秀吉說:想辦法啦,給它好吃好喝,或者餓著它,哪個法子好用就用嘍~
德川家康說:等待。它該叫的時候自會叫的。
交給大道去和光同塵,挫銳解紛,是一種很放鬆的人生態度,對身心康泰有好處。
是不是就不擔當,不急公好義呢?
也許,應該說,當把自己也交出去給了大道,該在適當的時候,做什麽事情是適當,也就會自然擔當了吧。
-------------------------------------最後,我想到了魯迅---------------------
魯迅的文章,我們從小到大語文課本上學了好多。
百草園,閏土,讓我看到他的重情義,他熱愛生活裏的點滴美好,在這一點上,與他同時代的文化人是一樣的。
他有了悟透徹的大智,我毫不懷疑。
他本可以清高地,拿著教授的薪水,過書生的生活,文化人於如何亂的亂世,還是可以就做個文化人的,尤其是大知識分子,毫無問題。
可是他竟然睚眥,竟然“一個都不饒恕”!
這真真地正是活生生地“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的一個反例!!!
太不文化人了也!看咱們阿方同學天天做好吃的,那才是文化人該做的咩~! :))
然而,我們知道,魯迅先生的這個選擇,與他同時代的很多知識分子相比,恰恰是“為天下貴”的--難能可貴。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是大道運行的結果,所以我們隻要閉嘴不輕易說三道四,不輕信自己的感官感覺,玄同就好了。
但是,因為沒有神仙皇帝,大道是誰來為你運行的呢??!
我們可以說,是時間。時間可以解開一切。
也對。
時間軸向未來延伸,各種矛盾運動,各種因素互動,這是大道之運行,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但是我們要有信心和信念。
可是這些矛盾運動,這些因素互動,沒有人去做為,行嗎?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魯迅先生的選擇,恰恰是把他自己無私地投入到了大道中去,是謂玄同!一個個體生命的力量和價值,在一個合適的時候,最大化地實現。
--------------------以上所感所言,矛盾麽?紛亂麽?隨手記下,留待未來繼續領悟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