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隨母改嫁一心向學 進士及第上書複姓(來源:大眾日報)


文章來源: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A00030021/12884179.html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入仕為官40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能將,在朝廷為良相”,他的文采與政治才能同樣出色,被朱熹讚為“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然而,在入仕前,範仲淹在山東淄州長山縣(今鄒平長山鎮)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與長山結下了一生之緣。 

  隨母改嫁 一心向學

  範仲淹的曾祖曾任吳越中吳節度判官,祖上三代都在吳越王錢氏手下做官。範仲淹的父親範墉隨吳越王歸順了宋朝,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是一個掌管文書信劄等工作的小官。範墉早年喪妻,續娶了謝氏,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範仲淹出生在武寧軍(今江蘇徐州市)節度官邸。範仲淹兩歲那年,範墉不幸病逝,謝氏護送丈夫的靈柩回到家鄉平江府(今蘇州吳縣)安葬。由於範墉為官清廉,家無積蓄,孤兒寡母生活無著,雖有鄉親鄰裏的接濟,但也不是長久之計。這年,在平江府做推官的朱文翰新喪妻室,經人介紹,謝氏帶著4 歲的兒子改嫁給了他,從此,範仲淹改姓朱,名說(同“悅”)。朱文翰帶著範仲淹母子先是在平江府任上,不久,調去汴京,謝氏母子即回到朱文翰的家鄉淄州長山縣。
 
  範仲淹少年時,曾隨繼父宦遊過一些地方。
 
  景德末年(1007 年),朱文翰辭官回家,範仲淹也隨繼父回到長山。朱家兄弟姐妹多,又都年幼,繼父也日漸年老,母親謝氏就想讓範仲淹學些商賈技藝,賺錢補貼家計。雖然很想讀書,但範仲淹也不願違背母親意願,就在繼父的安排下到一家店鋪學徒。幹了一個多月,範仲淹就因看不慣商人的虛偽奸詐,回到家中請求母親允許他繼續求學。繼父知道後,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誇獎範仲淹的誌向,支持他繼續讀書。

  當地學塾已經不能滿足範仲淹的求知需求。一天,縣城裏傳出消息,說長白山醴泉寺從京城來了一位高僧,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古通今,學識淵博,於是範仲淹決定進山求學。長白山位於鄒平、長山、淄川、章丘4 縣交界處,範仲淹趕了 50多裏路,終於在醴泉寺見到這位高僧。一番攀談後,高僧對這名誌趣遠大、談吐不俗的青年產生好感,決定收留他在寺中讀書。

  然而朱家家境日漸拮據,範仲淹不願給家裏增加壓力,他經常是每天隻煮一碗粥,等粥涼了,把粥劃為4塊,撒上點鹽和菜末,再拌上點醋,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劃粥斷齏”的來源。到後來,範仲淹刻苦的精神不僅感動了欣賞他的高僧,連寺院的住持都被他感動,每天送給他4個餅子。進山求學的第一年,正遇上縣裏科舉考試,範仲淹去應試,被舉為學究,大約相當於後來的秀才,範仲淹在縣裏名聲大振。範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第三年,繼父因病去世。辦理完父親的喪事,範仲淹回到寺廟中,高僧鼓勵他去全國聞名的應天府書院求學。
 
  進士及第 上書複姓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秋,23歲的範仲淹來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府(今商丘)書院讀書。應天府書院當時的執教者均為書院的名師,再加上應天府書院是免費的,學生多為貧寒好學之士,從而形成了刻苦嚴謹的學風。
 
  在這種良好學習氛圍的熏陶下,胸懷壯誌的範仲淹求學之誌甚堅,以顏回自比,“晝夜苦學,五年未嚐解衣就枕”。“冬月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苦學五年之後,大中祥府八年(1015 年),範仲淹進士及第,任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司理參軍,從此踏上仕途。
 
  因為在去應天府之前,範仲淹已經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到了廣德,範仲淹先對政務作了些安排,就回到了淄州長山縣。他拜見了朱氏長輩,向朱氏族眾和鄉親們對自己的養育關照表示感謝,又對朱氏諸兄弟作了一番安排後,便將母親接往廣德。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冬,範仲淹遊覽廣德的太極洞,親手題寫了“跫然岩”,署名仍為“宋進士朱說”,此遺跡至今保存完好。天禧元年(1017)年,範仲淹遷文林郎,改集慶軍節度推官,時年29歲的他,決意複姓更名。
 
  與母親商議後,他上書朝廷,提出了複姓改名的請求。在奏《表》中,範仲淹引用了範蠡、範睢的故事,說:“名非霸越,乘舟偶效於陶朱,誌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經朝廷批準,進士朱說正式更名為範仲淹,字希文。不僅實現了少年時“自立門戶”的心願,也立下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淩雲壯誌。

  書信往來 不忘朱氏

  然而,對長山,對朱氏,範仲淹是懷有深厚感情的。原《 長山縣誌》、《 範仲淹傳》記載,範仲淹“ 性至孝,雖改姓還吳,仍念朱氏顧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贈朱氏父子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蔭得官者三人……”“在孝婦河南置義田四頃三十六畝以贍朱族。”

  居官後,範仲淹與長山朱氏一直有書信往來,《範文正公全集》尺牘卷與朱氏的15 封信中可以看出範仲淹與朱氏兄弟子侄的深厚情誼和親密關係。信中提到了“秀才三哥”、“朱侄秀才”、“五娘兒”等並表示關切,同時再三叮囑侄子們要“溫習文字,清心潔行,以自樹立。生平之稱,當見大節,不必竊論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50 歲那年,他徙潤州,途中,將妻子李氏的靈樞停放在瓜州寺中,曾寫信給朱氏子侄,信中說“六嬸(範仲淹在朱家排行老六)神櫬且安瓜州寺中,悲感!悲感!”57歲時,範仲淹在鄧州任上給朱氏子侄的信中詳細介紹了他在鄧州情況。

  宋仁宗皇佑三年,63歲的範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赴任途中,他專程繞道長山縣,長山父老迎接於城西十五裏處。範仲淹輕車簡從,下車參拜故鄉父老,並賦《留別鄉人》一首:

                                                長白一寒儒,榮歸三紀餘。
                                                百花春滿路,二麥雨隨車。
                                                鼓吹羅前部,煙霞指舊廬。
                                                鄉人莫相羨,教子苦讀書。
 
  感念前恩 窖金贈僧

  範仲淹曾經讀書的醴泉寺在20年後突遭大火,寺院幾乎被火燒光。曾送餅子給範仲淹的住持一心想修複寺院,但身無分文,苦悶中想起了時任陝西都部署的範仲淹,於是立即打點行裝,一路化緣西行,跋山涉水直奔陝西而去。

  範仲淹見到老僧後十分親切,待若上賓,問寒問暖,關懷備至,並且盡量抽出時間與老僧交談。老僧住了些日子,見範仲淹與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儉樸,向他求助的意思實在難以開口。又住了幾天,老僧便提出回寺,範仲淹因為邊事十分繁忙,也沒有強留。臨行,範仲淹取出一包茶葉相贈。
 
  老僧回到醴泉寺,長山知縣聽說醴泉寺老僧晉見範公回寺,專程從縣城前來看望。老僧拿範仲淹給他的那包茶葉招待知縣,打開茶包一看,裏麵有範公的一封親筆信寫著:“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廟,一半齋僧人。”住持立即派人去刨,果然刨出一窖黃金和一窖白銀。寺廟重修,餘下的錢購置了三百多畝廟田,住持感念範仲淹恩德,便在寺廟旁建了一處範仲淹讀書堂。
 
  範仲淹去世後,僧人們在讀書堂前豎起了一塊石碑,鐫刻“ 範文正公讀書處”,後又陸續修建了範公祠、上書堂、下書堂等建築,如今這些已經成為古跡名勝。 

    本報記者 孫曉娜  陳巨慧 實習生 馮俊霞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十一月的紅葉
  • 世上還有放心奶嗎?(來源:zsww51153)
  • 奧巴馬,說出了所有美國總統都沒敢說出的真相!(來源:世界軍事網)
  • 孫中山身邊的女子(來源:大旗網)
  • 趣說古人“胡子”(來源:中國國學網)
  • 所有跟帖: 

    改姓不用上書,找派出所就行~~ -狗肉- 給 狗肉 發送悄悄話 狗肉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5/2010 postreply 19:41:46

    人生恩情點點記,天下煩憂滴滴知。最歎兩池金銀意,莫忘嶽陽樓與紀。 -XiaoLinchuan- 給 XiaoLinchuan 發送悄悄話 XiaoLinchu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5/2010 postreply 19:47:52

    恩,老主持當時肯定是一下感動壞了。 -相酲子人- 給 相酲子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5/2010 postreply 22:54: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