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複:呂植: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主要是人為導致(轉貼)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呂植,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 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係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 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她在《生態安全是人類適應氣候變化的根本》一文中憂心忡忡地寫到:在近 一、二百年裏,我國已經有10多種哺乳動物滅絕,還有2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在人口增長、資源及其棲息地的過度開發利用、環境汙 染、外來物種的引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態係統正不斷惡化。

 

三萬數據引用無一來自中國

 

南都:國外一些專家注意到物種滅絕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國內這方麵的研究狀況如何?

 

呂植:總的來說,科學家們的看法是,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 負麵的,但是由於氣候與生態係統的關係很複雜,觀察周期很長,所以現在這方麵的研究還很不夠,尤其是中國,我們還沒有開展係統的研究,說明物種的滅絕或瀕 危究竟受氣候的影響有多大。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對未來的預測,都是用數學模型來做的,看溫度、濕度等各種條件因素改變了以後,會給動植物帶來什麽影響。當 然這樣的預測與實際情況可能也有一定的出入,因為生物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比如說哺乳動物忍耐1-2攝氏度可能沒有問題,但對於生命周期中某一段時期對 溫度依賴比較重的五種生物而言,例如魚和昆蟲等需要孵卵的動物,以及不能隨意活動的植物,受溫度的影響就會比較嚴重。目前普遍認為氣溫升高兩攝氏度是生態 係統能夠忍受的範圍,再升高,生態係統就有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失。但是氣溫和物種絕滅的相關性的研究實例目前中國還比較少。目前看得出來的最嚴重的影響 可能是極端氣候造成的物種絕滅或局部絕滅。比如雲南的異龍湖曾經幹涸20天,造成這個湖裏特有魚種的滅絕。

 

世界範圍的研究比中國要多一些,但仍然很缺乏。我舉個例子,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委 員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專門有一章是談氣候變化對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這一章需要的數據要求是正式發表的,連續30年以上的觀測記錄。這個報 告引用了將近三萬個觀察點,有兩萬多都在歐美,亞洲有7個,中國一個都沒有。

 

南都:為什麽中國沒有呢?

 

呂植:沒有合格的數據。中國沒有連續30年的係統研究和監測。

 

南都:為什麽呢?

 

呂植:我覺得還是中國做生態學的人太少,尤其是堅持在野外進行觀察的。總體上反映了一個 國家監測的缺乏和信息數據的缺乏,我國在這方麵的支持力度不夠,這會影響我們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真正的影響的判斷,從而影響我們製定有效的應對方案。

 

幾天一次的百年一遇

 

南都:那麽現在認為物種滅絕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響的?

 

呂植:主要還是人的影響,實際上氣候變化是個長期緩慢的過程,與它相比,人對於物種滅絕 的影響更大。自從生物在地球上誕生以來,物種大滅絕現象已經發生過5次。前5次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現在正在經曆的第6次物種大滅絕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南都:這個人為的原因主要指什麽?

 

呂植:首先是土地利用的改變,比如農業開墾破壞原始森林。英國殖民者去了美洲,森林沒 了,印第安人和動物也都沒了。現在有的森林看著挺好,但基本上都是恢複起來的,有些物種就滅絕無法再生了。歐洲也是一樣,都是被農業開發過以後恢複的,但 是原始森林已經回不來了。其次,就是獵殺。從很早開始,打獵的行為就存在,隻是那時候限於工具不發達,人口稀少,影響並不大。而現在,獵殺行為則會對物種 帶來致命的傷害,特別是在物種個體已經很少的情況下再雪上加霜地獵殺。說實話,科技發展到今天,現在人類根本不需要靠獵殺野生動物來獲取蛋白質維持生存, 但是像的日本捕鯨,毫無必要。綠色革命(指上世紀中葉,世界範圍內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變革)後,人基本已經滿足了生存的需要,現在對野生動物的消費 是一種有害的奢侈行為。這我覺得不管從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應該堅決製止。

 

南都:這其中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麽?

 

呂植:我舉個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熊貓,現熊貓分布的最低海拔是農業分布的最高處,農田 的盡頭才會有竹林,熊貓才能生活,熊貓是被人從低處攆到高海拔的竹林中的,而它們分布的最高處是竹林的上限。氣候變暖的後果之一可能是竹林,也就是熊貓的 分布可以上移,而與此同時,農業也有可能因為暖和而向上移,其結果就有可能使熊貓失去低海拔的良好棲息地,使整個棲息地的麵積縮小。因此要幫助熊貓適應氣 候變化,就需要控製農業隨氣候變暖上移,同時要把破碎的小塊棲息地連接起來,以免熊貓在遷移時沒地方去。

 

南都:您認為氣候變化、生態係統保護與生物多樣性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呂植:氣候變化和生態係統的關係是相互的:一方麵生態係統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麵 健康的生態係統可以防止和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比如旱災,泥石流和洪水等,同時增加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也是減排的一個有效措施。因此保護好生態,保持一 個健康的生態係統,使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措施。換句話說,氣候變化花更加要求我們保護好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此外,氣候變化的問題是兩個層次 的,一是產生的影響,一方麵是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氣候肯定要變,意境在變了,所以做好適應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而對於適應,好的生態係統也是必須的。在極 端氣候發生時,好的生態係統會起到關鍵的保護作用。比如泥石流,如果樹很好的話,泥石流不會那麽厲害,洪水也不會那麽厲害。今年旱災的時候我們曾經做過調 查,森林保存完好的地方有水,沒有水的地方大多都是森林破壞得比較嚴重的。所以我們曾經在這次旱災做過一個引水思源項目,就是從森林保護區裏把水用管 子引到鄉村裏,讓老百姓能夠喝水;同時,希望他們別忘了水是從哪裏來的,要保護這個森林。這就是為什麽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 變化最好的、最根本的解決辦法。自然的力量永遠大過人的力量。

 

人類經常好心辦壞事

 

南都:想保護生物多樣性,普通人應該怎麽做才能起到積極作用?

 

呂植:現在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生態係統,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問題,棲息地質量越來越差, 被隔離成一小塊一小塊是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麽棲息地會破碎?修路,開礦,修水壩是其中部分原因。修水壩可能是人類好心辦壞事的一個典型例子。修水壩的 理由之一是清潔能源,是減排,無疑,水電比煤電的碳排放要少。但是綜合起來,我認為水壩的作用是負麵的。碳是減下來了,但對生態係統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比 如長江裏的許多特有魚需要回遊,建成水壩就回遊不了了;激流變成靜水後,它的溫度、水流速度等生境條件都變了,會影響魚的繁殖,有的可能直接導致了滅絕。 人類作決定的時候往往隻看局部得好處,而不看全麵的、長期的後果,所謂蝴蝶效應現在,西南水壩的分布密得已經幾乎沒有一條自由的河流了。

 

南都:除了建水壩以外,這樣好心辦壞事的事情還有麽?

 

呂植:放生可能是另一個,放生要看你的動物是哪來的,要麽就是從野外捕捉的,抓的過程中 會有傷亡,放了又有可能又活不了的,有1/3能活就不錯了,放生可能帶來殺生。還有就是外來物種,比如,我親眼看見的,拉薩河裏以前都是當地的魚種,自從 將繁殖力特別強的外來鯽魚放進去以後,我問當地人,你們釣上來的是什麽魚,無一例外,都是鯽魚。另外,如果買野生動物來放生,就等於間接鼓勵這個行業形成 一個市場。

 

人在直接消費上有很多可以注意的,比如吃什麽,用什麽。如果注意一點都可以減少這方麵的 影響。吃野生動物,你的消費直接導致了獵殺。所以建議旅遊的時候不要亂買,最好上網查一查。少購買皮毛,特別是瀕危物種的皮毛,例如藏羚羊的毛。少用洗滌 劑,現在的洗滌劑都排到江河去,水處理廠無法處理這些東西,監測汙染的指標裏也不包括這些。洗滌劑裏的化學物質有類似雌激素的成分,可以導致河裏的雄魚雌 性化,繁殖力下降,這實際上也是加快某一物種的滅絕。

所有跟帖: 

說得很對! -ERommel- 給 ERommel 發送悄悄話 ERommel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8/2010 postreply 18:18:1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