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詩是很有名的了, 尤其一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傾倒了不知多少文人騷客。從詩裏能看出煙雨江南的美麗風景, 也能看出唐朝的時候, 佛教在中國傳播之廣。
在那時候, 佛教是外來文化。 佛教輪回的理論,很是能吸引中國的平民百姓。 道教是中國本土文化,煉丹升天,長生不老也是很有誘惑力的。 對於這兩大宗教的挑戰, 孔孟的儒家學說, 就顯的有些無力了。如果沒有革命性的發展, 中國文化中自春秋以來的儒家傳統就很有可能被邊緣化。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中原大國,讓佛教成為國教是很危險的。 一個寺廟總要有個大屋,幾個和尚,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國,養活一個和尚就需要幾個農民才行。而道教提倡的出世,煉丹,對於一個北麵隨時有遊牧民族虎視耽耽的中原大國,也是很危險的。儒家的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應該是對中國人最有利的選擇。
曆史交給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使命,就落在了程朱這一批人的身上。他們整和了佛道哲學上的一些長處,在禮之上, 創造出了理,這一世界觀和與之對應的完備的方法論,使的儒學成為能夠抗衡佛道學說的完善理論。
這一積極上進的思想方法,受到統治階層的青睞,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朝庭當然希望傑出的知識分子能獻身於治理國家,而不是跑到荒山野嶺去煉丹,或者出家為僧。都出家了,誰生孩子長大了做農民和士兵呢?
程朱理學最受後人垢病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朱熹自己的解釋是,吃飽飯是天理,要吃美食就是人欲了。克製這種奢侈的想法應該說是不錯的。封建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實在不是仁義的事情。當然程朱理學也有很錯誤的一部分,那就是對女性的壓迫。這也是提倡理學禁欲的自然結果。
二程說:「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一」,所以提倡無意、無必、無固、無我,人不自私了就是什麽樣呢?我的理解就是像白求恩那樣, "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我沒有研讀程朱的著作,隻是維基一下,聯想一番。總體說來, 程朱學說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應該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