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孟子是比較理想化,比較偏激的人,所以他會拍著胸脯說"舍生而取義也"。而《大學》則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絕少"忠孝廉恥"之類的說教,而且有趣的是,孔子最喜歡的"禮"字,《大學》一字不提。
朱熹倡導要"存天理,滅人欲"。而《大學》則承認人的本來欲望,說"誠其意",首先在於"母自欺也"。還說:"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甾必逮夫身。"引申而言,則是提高個人修養,在於順人性自然,合理引導,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大學》的行文風格,其言簡樸平實,而又氣度恢宏。文中最常用的是排比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整篇讀下來,很多句子很象民間諺語或歇後語(也可能本身就是從民諺而來)。
比如這麽一句:“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人一有錢,他的屋宇就肯定豪華漂亮;而人一有了"德",身體素質也同樣就好。心胸寬廣,則體態豐腴。這裏的“德”可不是現在的“道德品質”,它是指良好的內在修養。現代在西方也強調說,培養健康的心態是保證健康的身體之要素,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句話:"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先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不但語重心長,甚至還帶有一點點的幽默。
《大學》還大量引用《詩經》裏的句子。這是因為在當時,《詩經》來自民間詩歌,是當時人人皆知的文學讀物,即使不認字的,也會哼上兩句。
《大學》的最後部分,花了不少文字談論"財貨"。可見人皆貪財,古已有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是很顯著的社會問題。《大學》承認"財貨"是好東西,隻是說:"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生,不仁者以身發財"。提醒人們要聰明的擺正"財利"與"義"、"人"之間的關係。其中有些話,即使在今天的社會,都還是充滿睿智的警言。
本文無意把《大學》的全文解釋或翻譯出來,因為正如前麵所說,別人的注解,畢竟是別人的感想。《大學》並不難懂,相反,正如"思辯哲學"的特性之一,它是樸素有餘的。正為其樸素,有心的讀者才能容易有所收益,遠不止是能對其議論一番而已。
由於時代的原因,《大學》在古代中國的地位幾乎相當於《聖經》,尤其經過程、朱學派的加工和曲解,原著的本意大抵也被歪曲了。而朱子章句神化《大學》,本意是神化他自己,竟也誤人八百餘年。
我想說的是,《大學》其實很平易近人,很和藹可親。它不象老子和莊子的東西。它針對的是普通的人,普遍的社會現象,原無任何神秘莫測。它原本隻是一碗普通的的心靈雞湯。這就象紅燒獅子頭,原本樸實無華,為尋常百姓家所鍾愛。一旦被供上了國宴的餐桌,便也失去了它的本味,隻是為添個排場做擺設罷了。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