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盛友:從方言看人生
---->
---->
小的時候在家鄉生活,每個人都講海南話,不覺得海南方言的特殊。長大以後到廣州上大學,然後畢業工作,講普通話,偶爾遇到海南老鄉,用海南話聊天,慢慢地我體會到海南方言的文學色彩,而且我親身感覺到,海南話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方言之一。
普通話說“捎個口信”,我們海南方言是“寄聲”(Gyia Dyia)。“寄聲”肯定比“捎個口信”更有文學味道。“捎”是順便帶上的意思,而“寄”就不那麽簡單,“寄”有寄托、委托、期待、期盼的意思。 聲音“寄”出去,首先是郵寄者把希望寄托出去、把一個任務委托給傳遞者;而接受者就有期盼有希望。
連聲音都可以郵寄過去,肯定比發短信更有人情味。不過,那時沒有手機,當然不能發SMS,也沒有電腦沒有網絡,當然也不能發送電子郵件。我們鄉下人采用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即通過趕集寄聲。逢單日是錦山集市,逢雙日是羅豆集市。平時,各個村的人都忙於農活,難得見麵,倒是在趕集時不約而同、不約而來。
有一年,大姑婆委托她村裏的一位阿姨在錦山趕集時寄聲,阿姨在趕集時遇到我家的堂叔叔,阿姨讓堂叔叔寄聲給我媽媽:“告訴盛友媽媽,下月十五大姑婆到他們家。”
寄聲:大姑婆的聲音通過阿姨再通過堂叔叔傳遞到我們家。得到大姑婆的聲音以後,我們天天數日子,盼望大姑婆的到來。
十五那一天我們兄弟姐妹不幹活,站在村口,翹首等待大姑婆的出現,因為我們都想獲得大姑婆給的禮物。
“禮物”在海南話裏叫做“等路”(Dhan Lhou)。“禮物”、“禮品”很高雅很大方很體麵,但是它畢竟是靜態,而“等路”多少能表達某些動態,而且很形象。你看,一家大大小小站在村口等待,不是期盼驚喜麽?
人生就是盼望,有盼望就有人生。
大姑婆真的來了,大包小包的,我早就忘記了裏麵是什麽東西,隻記得給我們小孩的“等路”就是集市裏最便宜的糖果。再便宜的糖果,是大姑婆給的,吃時甜味無窮。人生就是需要這種走親戚的甜甜滋味。
現在村口都改成了水泥路,硬梆梆的,絲毫沒有任何表情,更不會出現一家大小在村口翹首“等路”的風景線啦。
延伸閱讀(以下資料來源:網絡) :
瓊語或海南話,是海南島及華南島嶼的華人的方言集合。原被認為屬於閩南語的分支,稱為瓊文片,現與閩南區並列,成為閩語的瓊文區。海南話的主要特色是閩語的“清爆破音”*[p]、*[t] 變成內爆音595; 599;。
一、海南話沒有“清爆破音”[t]、[p]、k],所以不少海南人在說普通話時常常用[h]代替[t]、[k],用[f]代替[p]。例如:“太陽”被說成[haiyang],“可怕”被說成[hefa],“開門”被說成[haimen]。由於清爆破音的爆破強調作用,說話時容易區別意義。但海南人偏偏不用清爆破音,用比較“溫柔”的[h]、[f]代替。這說明什麽問題呢?
庭前燕侃曰:清爆破音的發音過程有三個階段:成阻、持阻和釋放爆破。這就是說,首先要形成阻礙,把氣流堵在裏麵,加大和保持壓力,然後突然放開讓氣流急劇爆破出來。這是個很危險的音素,一不小心就把口水噴向對方。海南話沒有清爆破音,聽海南人說話,你絕對不用擔心被噴得滿臉唾沫。可見。海南人特別講文明,有禮貌。
二、海南話有一套全國獨有的吸氣音[b
庭前燕侃曰:除了非洲少數地區的方言有不完整的吸氣音之外,全世界就海南人有一整套完整的吸氣發音係統,十分珍貴。有一次跟某高校一位研究語言學的教授聊天,談起了海南話這一特色。他調侃說這和海風有關:海島人說話,一張口被海風一吹,難免“倒吸一口冷氣”。但我覺得,吸氣音的發音過程那麽複雜,海南人偏偏舍易求難,說明海南人有一種潛在的美德:勤勞、不怕困難、敢為天下先。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