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才子賈誼則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賈誼是受到舉薦,一開始就進了中央秘書處的。不善言辭的文帝,被他的“辭博”嚴重折服。才子賈的奏章,總是洋洋灑灑,論理嚴密,每一篇都非常精彩, 看得出確實是個天才. 文帝對他也幾乎言聽計從,甚至一度要提他到“三公”之列,就是今天的政治局常委。但是大臣們一致反對。說他:“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文帝這時候充分的表現出了他”中庸“的態度。即使他不認為大臣們說得對,也決定
“兼聽”,不以個人好惡來決定重要的人事任命。於是把賈誼下放到長沙國,後來又轉到梁國當太傅。
按照古代官場的慣例,中央幹部離開京城到地方, 很多時候等於是被貶。後世的知識分子,因此多對文帝王沒有重用賈誼一事發表不滿。什麽“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啦。什麽”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啦。足見文人見識之短淺。
曆史上年青而高才的人搞政治,沒有不出亂子的。文帝對他的人事安排,很明顯看得出是有意要讓他下基層鍛煉,希望這個“理淵辭博”的人能夠更多一點實際的行政經驗。應該說,這一決定是十分正確的。
再加上, 漢代的諸侯國太傅,據《史記》和《通鑒》記載,由於監視和教導諸侯王的職責之重要,從來都是派中央最信任的人來擔任,而且可以直接跟皇帝單線聯係。而在漢初時期, 長沙國和梁國,一個屏障關中, 一個監視吳、楚。是戰略上最重要的兩個親中央的諸侯國。他們在後來的 ‘七王之亂’中堅持擁護統一,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可見文帝對賈誼的器重一直沒有改變。可惜的是這位才子命薄,沒等天降大任,才三十二歲就去世了。倒讓文帝背了個人品問題的黑鍋。
文帝一登位,還遇到了一個更嚴重的人品問題。就是緊鄰的匈奴, 剛好在這一時間段也發展到了頂峰。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一次入侵就有十四萬騎之眾,尖兵直抵陝西腹地,還燒了皇帝的行宮。其他三到五萬人的入境燒殺更是無年不有。衝突如此頻繁,文帝的對策主要是堅守,任何時候都不許主動出擊。對匈奴基本上沒有任何軍事上的建樹。
曆史上尤其是近代,認為文帝對匈奴“輸金帛,使和親”的綏靜政策是軟弱。也有人認為文景兩代國家財富的積累還沒有足夠,所以要一直等到孫子漢武帝的時候才能發揮大規模的境外作戰,徹底掃平匈奴。
這兩種看法都不對。劉幫在楚漢相爭的時期,動員兵力最多的一次有五六十萬。第一次和匈奴交手也有三十餘萬人,隻是由於劉幫習慣性的輕敵才在白登山被圍。到文帝執政的時期,無論是人口還是國民經濟比起革命年代都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若說沒有實力和匈奴決戰是不可能的。
文帝對軍事手段的興趣不大,還是跟他個人風格有關。象劉恒這樣一個胸無大誌的人,往往小算盤打得很精。送給匈奴的財物雖多,跟全國的GDP比起來畢竟還是小數。但戰爭就是無底洞。而且征調的人力,大量的死傷. 所帶來的長期後果無法估量.
關於向匈奴輸納金銀財物。當時有一個派駐匈奴的漢朝大使叫中行說,後來因一件小事對組織上鬧意見。投靠了匈奴。 中行說一針見血的向匈奴王指出:“漢人給你們這些金銀財寶,綾羅綢段,這都是鴉片。對你們的遊牧經濟沒有任何好處,反而讓你們貪圖享樂,喪失意誌。” 後來遼、金、元的覆滅史就是很好的佐證。
關於加強邊防,後來晁錯提了兩個很好的建議被采納了。一是招募被匈奴欺壓的其他遊牧民族組成邊防騎兵部隊的骨幹。因為他們的作風與匈奴近似。俗話說“以毒攻毒”。
二是鼓勵內地人民向河套地區移民。劉恒沒有象秦始皇那樣搞強製移民,也沒有象唐玄宗那樣加派賦稅。而是詔令內地人多地少或無田無地的家庭可以到邊疆隨意開墾,開多少地都歸個人。政府提供生產工具,並且三年不用交稅。
另外,內地人向邊關輸送糧食到一定數量的,可以得到爵位。在秦漢兩代,爵位有許多實際的好處,對平民階層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這一政策事後證明非常有實效。
雖然文景兩代河套地區戰火頻仍,農業生產沒有顯著的發展。但是到了武帝的時候,依然沿襲這一政策,那時匈奴被趕到了草原深處,河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就變得非常繁榮。後來曆經兩漢時期多次變亂,河套地區都為中原提供了強有力的軍事和經濟支撐。
漢文帝沒有建立他孫子漢武帝那樣的豐功偉業。在他的眼裏,利民是一切的根本。雖然他在他的年代,想要“從征萬裏覓封侯”的大有人在。但是畢竟,戰爭對千百萬普通民眾意味著什麽呢? 意味著從農民家庭抽調青壯年勞力,並且承當沉重的物質負擔。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那張一直畫到蔥嶺以西的,曇花一現的帝國版圖,除了讓後世的鐵血憤青時不時來一句“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的夢囈。對於隻想平安富足過日子的老百姓來說,又有多少實在的意義呢?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