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的開篇語。我原以為這句話是很難有歧義的。一經查考,卻發現各代國學宗師所說紛紜,相去甚遠。
而吾猶嫌其未盡通俗,猶為普羅大眾所難解。是以餘不憚更詳釋之,希庶幾可以除惑.
首先羅列一下幾種比較通行的解釋:
1.梁海明: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就產生了。”
2.吳官保: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稱道的,這是由於有醜惡的區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貴的,這是由於有邪惡的區分和存在。”
還有, 在某專家的博克上,提出了一種更為羅索的解釋, 並直接譏笑上兩說皆誤:
3. 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麽是美的(東西、事物),並且都(努力)向“美”的標準靠攏而去 “ 為美 ” ,就能促使事物都向“美”轉化,(由“美”) 區分出來的“醜”的東西就能停止產生了;都知 道什麽是善的(行為),並且都(努力)向“善”的標準靠攏而去“為善”,就能促使人們向“善”轉化,(由“善”)區分出來的“惡”的行為就可以停止產生。
這個人主要的理由是”斯”字當為”分開” 解, 並引征《莊子8226;則陽》裏的一句話: “斯而析之, 精至 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第一、第二種說法, 可以說已經是不著邊際了. 而第三種解釋, 則實在謬之又謬, 離題萬裏.
”斯”字是古文中的常用字, 但作”分開”的意思, 在其他古書中倒沒有見到過, 是一種非常古 怪的用法. 而且, 就算是以”分開”解, 放在這裏依然不通. 分開”惡已” 是什麽意思呢?
古代典籍靠傳抄,其中的誤字多如牛毛, 這個”斯而析之”,極有可能是“靳”的誤字. 及砍開、剖開的意思。
先秦諸子的典籍,多用古文所寫,一如《論語》。古文與文言文不同,它是古代的白話文,所以質樸淺顯, 很少繞彎子的。
”斯“ 的意思就是"這"。”已“是完結式的 語氣詞。“斯惡已”不可能有別的意思。隻能解釋 為"這就已經是不好的了".
在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上,也有一篇不同版本的《道德經》, 讓我們看一看它上麵是 怎樣寫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這樣一看已經很清楚, 這句話照字麵上的意思去理解就對了:
“世人皆知道美的東西是美麗的,這本身就是醜惡的。 世人皆認為善的東西是善的,這本身就是不善的”。
此言頗為驚世駭俗。無怪乎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不合邏輯。因為這與我們平時的是非觀,善惡觀大相徑庭。那麽, 老子為什麽這麽說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老子根本就沒有想跟我們討論什麽是真善美。在這本書裏, 他想說的是 事物的客觀本質與人的主觀認識之間的關係。他的這句開篇語應該從三個方麵去理解:
其一,“天下皆以”這四個字在這裏最關鍵, 很多人都忽視了。
美醜善惡都是人的主觀感覺。世人皆好好色,但外表的美麗是靠不住的,而心靈的美有時候也是一種假象。另外自然人的思維是不可能都一模一樣的,所以如果天下皆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沒有異議,這就是錯誤產生的根源。與所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其意頗同。
其二,美醜善惡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它們本身的標準和定義就不是固定不變的。
醜與更醜相比,就是美的,善與最善相比就是不善的。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八十的老姑娘嚇死她媽。同是一個人,也可以集美醜善惡於一身。
其三,世人作惡之時,絕大多數是抱著行善的初衷。
在《聊齋誌異》裏曾經有這樣一段話:清官比貪官更可怕, 因為貪官不過是為了錢, 得到了錢就可以滿足。 但是清官則認為自己代表正義,但在實施的時候往往並不得法, 所以手 段常常極端,使人民倍受其。他本人還理直氣壯而不自知。王安石變法和“大躍進” 就是好例子。
我們現代人能看到的事例當然比老子還要更多。納粹在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時候,他們是真的相信這樣是在讓人類的血統更純淨,讓人類的未來更美好。
911的恐怖分子駕機衝向世貿大樓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是在為真主獻身。文革時的紅衛兵,可以把老師打成殘廢, 因為他們是在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為崇高的理想而戰鬥 。 所以, 往往你認為在行善,恰恰可能就是在作惡。
接下來的幾句話,實際上就已經對開篇語進一步做了 闡述: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恒也。”
這個意思也很明白,總結起來, 就是說“有無”,“長短”,“高下”,“難易”,“先後”這些相反的 形態,就象太極圖一樣,是在不斷互相轉化, 互相作用的。
那麽同樣,善惡美醜也是相通相變的。也就是說從來沒有固定和靜止的態,即使是在某一點、某一時是靜態(static)的善與惡, 放寬來看也還是動態的(dynamic),它們相生相成, 相因相克。
這麽一段話, 是老子通過對自然的仔細觀察和深思熟慮,得出的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哲學。 他的主旨,就是提醒我們, 了解客觀實質要通過主觀認知。但是客觀實質在不斷演變,主 觀認識也要跟著走。其道理雖精,但並不玄妙,其文字表達也很直白。但是為什麽後人卻會有那麽多千奇百怪的理解呢?
首先,在紙張出現以前的古人, 不得不惜字如金,是不可能在竹簡上刻出十幾萬字來論證 和闡述的。而且老子本人就認為 ”大道不可教也”,所以他隻把觀察得到的事實和基本原理 列出來, 讓讀者自 己 去 領 會 。而這樣, 也就留給了後人很大的空間去誤解。
其次,後代儒家意見從價值論角度違背了老子的基本思想, 從而與老子的本意相去愈來愈 遠。“黃老之學”在西漢時期還被當做是儒家治世的一種門派,到了後來則完全變成求仙方術的代稱。又有把“老莊”揉在一起, 成了後來的玄學。
本來, 古代的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就有很強的局限性,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知識分子活 在門閥製度的庇蔭之下, 以務實為俗務。以所謂“出世”為雅,高坐清談,滿口玄機,爭以 忽悠相強。甚至有行為怪異,故弄玄虛以為得道者。
如此一來,就給老子的樸素哲學罩上了一層“玄而又玄的”外衣。
到了五四以後乃至新中國的成立,並沒有更正長期以來錯誤的理解,反而把它更神秘化,稱之為“麻痹愚弄人民的反抗意誌。”與孔孟之道一並作為糟粕以棄之。雖然今天的人思想越來越開放, 但是在我們腦子裏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仍然使得我們不能夠以敞開的思維 去領會幾千年前哲學家的本意,反而把簡單的道理越搞越複雜。
而這又恰恰是為《道德經》所要闡明的哲理提供了現實的例證 -- 事實即是簡單的事實 (simple facts ) , 是我們主觀上的認識(perception)和理解 (interpretation) 把它們給扭曲了。 “斯不善已”!
其言淺意深,而後世腐儒多鄙陋無識, 拘泥於文字而不得其旨。愈究愈誤,終至於謬以千 裏。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