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一種境界和睿智
尊重是對人的價值的“認可”、“尊敬”和“重視”;尊重的主體是人,並且是個體的人,尊重所指的對象則是多向性的,可以是自我、是他人,也可以是集體、是社會、是自然,但尊重首先是對個體人的尊重,對個體人的尊重是其他尊重的前提和基礎。
尊重其實是人們的觀念和行為的統一包括內在素質的綜合反映。它的實現首先要有賴於真實平等的社會條件,沒有尊重人的外部保障,人們之間的相互尊重也隻能是禮儀性的、形式的。因此,“真實尊重”的形成有賴於真實平等的社會製度以及由此建立起來的真實平等的價值觀念。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從根本上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這就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提供了必要的製度保證。
當然,尊重本身還具有多重特點:首先,尊重具有對等性,這是由尊重的內在價值所決定的。尊重一定是相互尊重,要獲得尊重,首先必須學會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很難獲得他人的尊重。其次,尊重具有包容性。體現為對異己性、多樣性的寬容,特別是對其他個體的獨特性、差異性以及隱私的認可。第三,尊重具有相對性。尊重不是無原則的包容,尊重不拒絕善意的批評。第四,尊重具有普遍性。尊重不應該因貢獻、成就的差別而不同,更不應該因財富、地位、職業的差別而不同,尊重是對個體人的價值的肯定性態度和行為,因此,無論人們的職位、年齡、性別、財產、學曆、身體狀況有何差別,都應該受到尊重。
尊重要求我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做到謙遜友好、以禮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存在、能力和個人選擇,提倡富於關愛心和同情心的自尊,反對隻顧自己而不顧他人的自尊。說到底,隻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了才有個人的自尊,其實自尊應該從尊敬與重視別人開始,隻有在尊敬與重視別人的過程中,才能襯托出的一種善性的感染及品質的體現。友誼來自何方,尊重是基礎的基礎,她涵蓋了相融及理解,共識與和諧,使人在尊重與被尊重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精神食糧和美好向往。
總而言之,尊重是一種對他人人格價值的充分肯定。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等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凶惡等水火不容。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和讚美;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同情和鼓勵。隻要有尊重在,就有真情在,就有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前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 尊重是人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它緊靠著最高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隻要尊重的需要得以滿足,人的心理需要就會升華到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因此,獲得尊重的下一步往往是獲得成功。於是尊重給人心靈天空播散陽光,讓人滿懷希望,催人奮進,助人成功。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別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人際規則。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審視別人,也沒有必要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麵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和嫉妒去代替理解和尊重。
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和的心境,去麵對所有的強者、弱者、幸運者與不幸者。心理學告訴我們,互動性是人際交往的首要的規律。尊重不是單向的付出,尊重是一顆最好收獲的種子。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必會收獲別人回報給自己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享受著學習、工作、生活的美好,這就是尊重的境界和睿智。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