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乍到文學城,對於注冊筆名所要填寫的“個人信息”十分不解,覺得“很不美國”,照貓畫虎的模仿他人,方知不必認真,且無人認真。“必填”,則閉眼而填,如此,結構了基本的個人信息;如果說筆名還融入了每個人的匠心獨具,那附屬的“個人信息”卻實實在在的無信息可言。
讀貼,為其文采神韻所征服,與作者的感受經曆而共鳴,順著自己的思想脈絡去走,便自然而然的想了解博文背後的寫手;即使是一句精辟的概括,一首曾經占據著心的詩歌,一則自創的幽默笑話或是片言隻語的溫暖問候,點睛之筆的跟貼,都會是你想進一步了解其人的理由。
這邊,你點擊了對方的筆名;那邊,是誰瀏覽了我。如此,不會比這更多。
博客是對外開放的自家後院,貼文到論壇則如前花園的OPEN HOUSE的廣告招牌。點選自己感興趣的標題,被作者的風格打動,受作者的真情感染,於是一篇一篇的讀下去,麵前便有了一副模糊的素描,勾勒出想了解的“個人信息”。繼而產生了交流的欲望,因為靈感已不僅源自其文,而是因了其人。
博客是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夜深人靜的周末,那邊,或許作者已經進入夢鄉,或許又在將心的抒發,情的揮灑寓於鍵盤的字裏行間;這裏,我遨遊於一個個特色迥異的藝術展室,我讀紅袖添香老板娘,讀淑女司令,讀幹枯的胡楊,讀林貝卡,讀野狼嚎……用心寫的字才能喚起心的共鳴,溶入了靈魂的文才能產生靈魂的震撼。
有意識避免去點擊那“個人信息”的ICON,我用我的感覺去完成我的素描,幹練,豪爽,細膩,優美,投入……記得曾聽到的關於行為心理學的對話:一個人走入醫院的候診室時,如果已經有人坐在了那裏,進入者一定會選擇一個與在座者有距離的位子坐下;反之,如果一個人走在荒無人煙的沙漠,會為偶爾見到的另一個人歡喜若狂。
人需要自己的空間,其範圍則以不感覺孤獨為界。而當一起都屬於你而就是沒有人時,你則一無所有了。
讀幹枯的胡楊“媽媽的稱呼,一輩子的心痛”,令我想對胡楊講講我的鄰居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們這條一向靜靜的小街忽然警笛大作,四輛警車停在了我的左鄰門前:一定是夫妻矛盾激化到了拳腳相加;
接下來的幾個月,左鄰花園裏的草隻見上長,不見人剪:一定是男主人搬出了住宅;
再後來,女方的父親在花園裏開著剪草機與我們打招呼:老爸,出現在女兒需要幫助的時候;
後來的後來,人去房空,一個帶著四個孩子的離婚母親,搬回到了父母那裏:父母,永遠是子女的堅實的避風港灣。
因了父母的關愛,我從我的角度看到了這一家不幸中的幸運。
因為世上還有另外一種經曆 – 一種欲罷不能,無可選擇的一生的傷害和疼痛;即使歲月已將其沉澱,她仍是你感情上最脆弱的死穴。
讀林貝卡重聽舒婷的“致橡樹”,我想起了還能背得出的另一首舒婷的詩“也許”
也許,我們的心事總是沒有讀者
也許,路開始已錯,結果還是錯
也許,我們點起一個個燈籠,又被大風一個個吹滅
也許,燃盡生命燭照黑暗,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
也許,淚水流進土壤更加肥沃
也許,我們歌唱太陽也被太陽歌唱著
也許,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許,為一切苦難疾呼對個人的不幸隻好沉默
也許,由於不可抗拒的召喚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初來乍到文學城,不知道誰已大名鼎鼎,也不知道誰誰久跡江湖,我好奇的走進了你的後院,你全然不知的進入了我的生活,人,最感興趣的是人。你或許不在本周博客之星,也沒有首居於最受歡迎的文章,可我還是慶幸自己找到了你,發現了你,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我的感覺,隻有我知道。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