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康熙1721喋血》 紫禁城聞警(2)



紫禁城聞警(2)

這突如其來的禍亂急報驚得康熙差點就一個趔趄跌倒當場。張廷玉和侍寢太監忙上前扶住,張廷玉顫道:“皇上,保重龍體!”

康熙畢竟是一代英武雄主,文治武略,堪稱千古一帝。親政後,他身經百戰,無一不捷,諸如滅明裔,除鼇拜,掃叛王,驅俄羅斯,平葛爾丹,收台灣等等,為王朝社稷創下了聖德神功。不一會兒,康熙又威嚴地站定,銳利的眼光從因患天花留有斑痕的臉上掃出,顯得更加堅毅:“台灣斷不可失!國之一統不可動搖,速宣眾皇子和各王爺、貝勒、文武大臣們齊集乾清宮議政。”

“諾!”張廷玉答罷,快步而去。

康熙利用間隙回到了養心殿書房,令太監們在中牆掛上了台灣地理全圖,立時那東南一隅的兩塊島嶼便映入了他的眼簾。他左手持著老花鏡,右手在圖上指點著,如數家珍般喃喃道來:“這是台灣府,原曰赤嵌;這是安平港,原曰熱蘭遮;這是鹿耳門,是進島的門戶。這是鳳山,這是諸羅,這是澎湖媽宮城,這是澎湖牛心灣……”康熙的思緒一下就被全圖拉入了東南海疆的經緯中。

神州的東海之上,煙波浩渺似虛無,海市蜃樓如仙境。在那茫茫風濤噴薄雲的深處,突兀起幾座島嶼,大者有五: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諸島上均氣候宜人,山川秀美,遍布著罕有之木、長春之花和不黃之草。此境是華夏曆代君主和達官顯貴尋求長生不死仙藥的神幻甸園,也是庶民百姓夢寐以求的安生樂土。相傳,秦始皇命方士徐福率五百名童男童女入東海尋求神山仙藥,結果是去而不返,想是那徐福和童男童女們都貪戀仙境,於是散落諸島而居,以至後嗣不絕,從此諸島之上人煙漸起。方壺者,即今天的澎湖。瀛洲者,即今天的台灣。澎湖與台灣一衣帶水,互為唇齒,雄鎮海峽,早在隋朝時就歸入了中國的版圖。當時的隋煬帝就派遣了將軍陳棱率兵千人在此兩島駐防經略,視為化外之治。自那時起,福建漳、泉一帶的沿海百姓便陸續遷來台、澎,他們環水而居,以漁、牧、耕、鹽為業。後來,廣東潮、汕的沿海百姓也紛至遝來,他們則依山為舍,墾地辟田,獵鹿製皮,與當地人並肩勞作,不侵不釁,和諧為生。一時兩島之間是一派原始和平的安詳平靜。

時光荏苒,到了明朝初期,因當時宇內未平,戰事頻起,明太祖朱元璋焦心內地,無力東顧,結果台、澎海峽淪為了海寇的巢穴。那兩島上的人眾,從此缺乏管束,分了閩、粵、番三大幫,常為爭奪膏腴之地而火拚械鬥,致使人性趨劣,世風日下,成了多事之地。先是荷蘭酋帥瑪威郎趁亂以要求與明朝互貿互市不成為由,率巨艦,攜大炮抵至澎湖,驅走了明朝軍隊,橫行海疆。後是清軍入關,明滅清立,鄭成功在廈門募兵抗清,不料在進抵南京的途中中計兵敗,於是退師到廈門和金門以求東山再起,不久聽聞“紅毛夷”占據台灣,享受那沃野千裏,便決意收取,好與滿清分庭抗禮。於是,鄭成功揮師先克澎湖,再攻台灣,迫使荷人投降,台、澎從此複為中國所有。

公元一千六百八十三年夏,大清朝正值盛世,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蒸蒸日上。康熙皇帝聞台灣發生內亂,認為統一台灣的時機已到,便在內閣學士李光地和福建總督姚啟聖的極力保薦下,大膽地任命了原鄭氏集團的降將施琅為清福建水師提督,並賦以了專征之權使之伐台。這施琅果不負使命,他采用了“因剿寓撫,以戰逼和”的戰略,在浴血攻克了澎湖後,又以大兵壓境的強大攻勢,迫使鄭氏集團向清廷投降,幾乎是兵不血刃,收複了台灣。自此,康熙帝結束了台灣鄭氏集團的分裂割據,完成了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政治統一大業。大清遂在台灣設立了一府三縣:即台灣府;安平縣;鳳山縣;諸羅縣。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廳,隸屬安平縣治下。同時,明確了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並派兵一萬駐守。於是,台灣社會漸顯昌榮,一時是士讀於廬,農耕於野,工居於津,商販於市,百姓各安生業,共享承平。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