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康熙1721喋血》 紫禁城聞警(1)



紫禁城聞警(1)

公元一七二一年暨康熙六十年仲夏。深夜,紫禁城月朗星稀,萬籟俱靜。

養心殿裏已近古稀之年的康熙皇帝正被怔忡之疾所困,隻覺頭暈目眩、腿膝疼痛。侍寢太監忙喚來太醫給康熙醫診,太醫一番望、聞、問、切後,寬慰地說:“無妨,皇上仍是怔忡疾發,想是近來國事操勞所致,喝下湯藥就好了。”

康熙服下湯藥後,漸而才覺頭痛緩解,精神好些,就寢之後輾轉反側仍是難以入眠,忽又頗感燥熱、煩悶。於是,康熙索性披衣下床,由侍寢太監攙著在養心殿外信步徘徊。

少時,一陣夜風透著涼意撲麵吹來,康熙悠悠然伸了伸腰腿,麵露幾許神怡心愜之色。“今朕多番躊躇,或許又有事了!”八歲即位、十四歲登基的康熙有著天縱地賦的敏感,每當他偶有不安情緒在周身浮動時,華夏就會掀起一陣風波。今晚又會發生什麽呢?康熙在思忖。

風動葉搖,月映朱雀,康熙突然吟起了元代陳草庵的《山坡羊》:“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吟罷又慨歎,“這首元曲《山坡羊》,其立意之妙全在‘鬧’字和結尾二句。朕每每讀來常噓唏窗前,眼觀上空浮雲,足踏地麵紅塵,腦海總不得平靜。試想:金戈鐵馬同類相殘何為?追逐名利同室相煎又何求?豈不知: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為君者,應以寬仁愛民為本才能不負上天所托;為官者,應以勤勉廉政為責才能不負社稷所托;為民者,應以忠孝和諧為懷才能不負人性所托。古曰:屋漏在上,知者在下。屋漏者,君臣也;下知者,民生也。人生短暫,就要各安本分,君臣惟天惟民,民眾崇儒重道,此社稷之福啊!‘鬧’又如何?‘功名’又如何?終都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侍寢太監聞聽後不由詫異,一向是以詩言誌、以誌勵行的康熙皇帝此時忽然感傷起來,他暗忖:皇上或是被爭儲刺激所致,或是年老心衰了。

侍寢太監的揣測是對的。康熙晚年疾病纏身,已感到自己的餘日不多,因此對身後大清王朝的前途產生了憂慮和悲觀,而這種憂慮和悲觀主要來自於他的幾個兒子為儲位鬥紅了眼的角逐。自從康熙五十一年再廢太子之後,為了防止諸皇子的爭儲角逐再度重演,康熙頒旨不再立儲,諭旨下後,表麵上爭儲的風波似乎平定了下來。然而,隨著康熙的身體每況愈下,諸皇子對最高權力的覬覦是愈演愈烈,相互傾軋,相互結黨,相互攻擊,甚至相互大打出手,以致晚年的康熙六夕不能安寢。

剛才,康熙的一番感慨多是衝此而來。

“皇上!臣張廷玉跪安。”康熙一怔,轉身見是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南書房大臣張廷玉,心裏又是倏然一沉:這張廷玉今晚在南書房當值,深夜來見,定是有大事。康熙收顏問道:“愛卿深夜見朕必有大事,平身奏來。”

“皇上,確有天大的事。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八百裏快馬急報,報稱:台灣已被顛覆。台南安平縣內門鄉賊人朱一貴以不堪台灣知府王珍的貪暴苛政為由,假冒明裔宗胄,聚眾數萬人打著‘反清複明’的旗幟造反。僅七日,便殺了總兵歐陽凱、副將許雲與周應龍、參將苗景龍、遊擊遊崇功、守備羅萬倉等,台灣道梁文煊和台灣知府王珍出逃。朱一貴現已攻陷了除澎湖以外的台灣一府三縣,自稱‘中興王’,立國號為‘永和’,令民眾蓄發易服,恢複明朝體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