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個年頭,英國人驚異地發現,他們麵對的德國潛艇與他們二十多年前在一戰中所遭遇到的德國潛艇完全不同。他們不再是單兵出擊,而是三個一組,五個一隊,協同作戰,這是一支全新的現代化的潛艇力量,他們不再是盲目地尋找戰機,而是好像有了順風耳,有了千裏眼,能夠準確地發現目標,有力地打擊目標:他們活躍在大西洋、印度洋,活躍在地中海、加勒比海,神出鬼沒,給予盟軍的海上運輸線以致命性的打擊,幾乎阻斷了盟軍的海上運輸線,以至於1943年,在德國潛艇戰績輝煌的高峰時,英國考慮要廢止海上運輸。這就是德國海軍上將鄧尼茨所革新後的德國潛艇,這就是他為潛艇所創立的群體戰術(盟軍稱之為“狼群戰術”)的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一展雄風,給英國的海上運輸船隊以毀滅性的的打擊,幾乎要切斷英法的海上運輸線。但自從1917年英國開始引進護航船隊之策,德國潛艇喪失了優勢。因為當時沒有短波,沒有超長波,不僅潛艇與基地無法聯係,就連潛艇與潛艇之間也無法聯絡。正由於潛艇的通訊聯絡手段受到限製,潛艇無法形成團隊,隻能是各自為戰,單獨作戰,一旦潛艇下潛,幾乎同外界斷絕了聯係,麵對單個或幾艘的敵艦和船隻,它是具有很大的威懾力和殺傷力,但如果麵對眾多的艦船,它就顯得勢單力薄、寡不敵眾了,既是是擊中幾艘船隻,那也隻是杯水車薪,對整個戰局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給同盟國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在強加給德國的凡爾賽條約中,戰勝國嚴令禁止德國擁有潛艇。但德國人臥薪嚐膽,等待時機,相信一定會有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1919年7月,年輕海軍潛艇軍官鄧尼茨從英國戰俘營歸來,基爾德國新海軍司令部向他詢問:是否還願意留在海軍,繼續服役。當時,他問道:
“您認為我們不久還會再有潛艇嗎?”
“肯定會有的,”司令部人事主任回答道,“事情總會有變化的,少則一兩年之內,多則幾年,我們一定會再次擁有潛艇的。”
從此,他離開了他指揮多年的潛艇,調任水麵艦隻指揮員。他擔任過驅逐艦艦長,驅逐艦艦隊司令,最後擔任巡洋艦艦長。盡管他在水麵艦艇擔任指揮員,他努力和刻苦地學習和掌握水麵艦隻的知識,同時,從水麵艦隻的角度研討潛艇如何對付水麵艦隻。一戰的經曆和1918年9月他所經曆的最後一次戰鬥,使他得出兩個重要的經驗和結論:一是潛艇一定要統一指揮、協同作戰,二是潛艇進攻護航船隊最佳的方法,是利用夜幕的掩護從水麵發起攻擊。正是這兩點,尤其是第一點,二戰中成為 德國潛艇戰的原則之重點,成為四三年三月前德國潛艇戰勝利的原因所在。
鄧尼茨和許多潛艇的指揮員就是抱著德國潛艇艦隊定會東山再起這一信念,繼續在海軍中服役,等待著重建德國潛艇的那一天。終於,十六 年後,1935年中,希特勒為德國人民贏回了國防的權力,贏回了海軍、贏回了潛艇。有人說,是希特勒單方麵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實際上,這是不顧曆史事實的謊言。實際上,這是英德海軍協議的結果,而不是德國單方麵的行動。1935年,在英德海軍協商中,英國允許德國擁有英國海軍力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各類艦隻,以及百分之四十五的潛艇。
英國人之所以給予德國人在潛艇上的優惠,是因為當時英國自恃已經擁有了聲納技術,可以及時發現潛艇,潛艇的隱秘性和突然性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在英國人的眼中,潛艇不再是進攻性的武器,而是過了時的武器。因此,讓德國人去發展這種沒有用的武器吧!這也就是為什麽1939年,英國也隻有57艘潛艇(法國有78艘)、與德國潛艇力量不相上下的原因,而把重點放在打造水麵艦隻。
1935年7月,鄧尼茨隨巡洋艦Emden非洲印度洋遊弋回來,Karlsruhe艦長呂特傑恩斯也正好完成北美和南美的訪問,他們倆同時向海軍總司令瑞德遞交巡洋報告。鄧尼茨並與呂特傑恩斯就是否應該交換軍艦之事正發生爭執,出乎他們預料之外,總司令打斷二人的爭執 :
“先生們,別爭了。你們二位都要離開你們現在的崗位。呂特傑恩斯將調任海軍人事部部長,負責海軍軍官的組建;鄧尼茨將調任新潛艇的組建。”
鄧尼茨上任之後,立即開始了潛艇戰術的革命,創立了二戰中令盟軍生畏的群體戰術,即:狼群戰術。
群體戰術,盟軍稱之為狼群戰術,指導思想是:既然敵人成群結夥,潛艇也要成群結夥。潛艇由潛艇艦隊指揮員統一指揮,一旦發現目標,用眾多的力量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其做法是:預先在一些海域部署潛艇,搜尋敵人的運輸船隊,一經發現目標,立即向基地和其他艦艇報告敵人的方位、速度和數量,同時,繼續跟蹤,附近的潛艇接到情報後,迅速趕到,然後,同時(多在夜間)向敵船發動進攻。
潛艇由孤立作戰到協同作戰,在當時,這是一個全新的前衛意識。實際上,在一戰的後期,德國人曾經作過嚐試。例如,1918年的9月,為了襲擊盟軍在馬耳他附近英國駛往蘇伊士運河的運輸船隊,德國派遣兩艘潛艇前去攻擊。這是德國第一次向一個地區派遣兩艘潛艇的協同作戰。鄧尼茨就是其中的一艘潛艇 U-68號年輕艇長,但由於另一艘潛艇為修理所困而未成行,結果U-68號依然是孤軍奮戰。與此同時,一些潛艇一線的指揮員也迫切地感到協同作戰的必要性,提出過將潛艇納入統一指揮的建議。如:1917年,當時德國潛艇的指揮官Bauer艇長曾建議將所有的潛艇交給他統一指揮,這樣他可以摸索和積累一些經驗,使潛艇的協同作戰成為可能,但他的建議遭到否定,其他的潛艇指揮員也曾在1917和1918年提出過潛艇協同作戰的倡議,但由於上述提到的技術上的限製和缺陷,均被德國海軍部所否定。
1935年新的潛艇從通訊裝備上也賦予這種戰術以可行性。德國人的新型潛艇上配備有超長波、長波、短波和超短波設備,這些波段的發報和接收器可以使潛艇與基地、潛艇與潛艇之間緊密聯係在一起。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長波台的技術用於潛艇的國家。有了長波台,潛艇無論在哪裏,水上還是水下,也無論走到哪裏,大西洋還是印度洋,德國潛艇不再是聾子瞎子,而是通過長波接收基地的指令和情報。一旦一艘潛艇發現目標,他就同時通過超長波台和短波將情報送出,這樣,基地和其他潛艇都可以收到。潛艇之間的聯絡通過短波,例如:一旦幾艘潛艇在對護航艦隊展開攻擊時,他們通過短波波段收器監視護航船隊,通過同樣的波段做出有關敵情的報告,這些報告將通過控製室重新播出,這樣,所有的潛艇都可以收到。假如潛艇無法找到護航船隊,潛艇會向控製中心發出訊號,要求跟蹤船隊的潛艇給予長波訊號。
有關群體戰術命令的首次出現是在1935年,從此,這種戰術在演練中不斷完善,最後,當戰爭來到之前,群體戰術的原則刊印在潛艇指揮官手則裏。
1937年秋季德國武裝力量的聯合演習中, 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潛艇聯合協同作戰。當時作為德國潛艇總指揮的鄧尼茨,坐鎮基爾潛艇基地的一艘躉船,通過無線電指揮在波羅的海的潛艇。當時潛艇的任務是:發現和集中攻擊通往波美拉尼亞北部海岸和東西普魯士的公海上敵人的艦隊和護航船隊。首次演習非常成功,顯示了潛艇群體戰術的優勢。之後,在北海舉行了進一步的大規模演練,1939年5月,在通往伊利比亞半島和比斯開灣大西洋上舉行了群體戰術的演習。同年7月,又在波羅的海舉行了類似的演習,當時觀看演習的有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瑞德。這些演習證明德國潛艇戰的戰術思想和水平已經達到一個新的起點。隻是,當時還沒有遠海的經驗,還不知道是否可以從基地對大洋深處的潛艇指揮作戰。可是後來戰時的實踐證明:完全可以而且必須從基地對遠離海岸的潛艇實行指揮和調度。
與群體戰術同時,鄧尼茨創立的潛艇新戰術還有:
近戰:鄧尼茨上任之前的教科書上規定,由於英國人的聲納對潛艇的威脅,潛艇隻能從距離目標3000米處發射魚雷,而鄧尼茨將距離縮短為600米,因為近距離的射擊更準確,命中率更高。戰時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水麵上的夜戰:在夜幕的掩護下,浮出水麵的潛艇指揮塔是很難被敵人發現的,夜間攻擊將給敵人造成極大的混亂和恐慌,使之難於迅速反應和回擊,成功率極高。所以,夜間從水麵向敵艦發動進攻是非常重要的。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潛艇正是用這種群體戰術,給予輕視潛艇的英法以意想不到的打擊。英國的羅斯基爾艦長回憶說:“隨著鄧尼茨全麵掌控德國潛艇艦隊,1940年10月到1941年5月逐漸引進他的狼群戰術,為此他多年等待機會來實踐的戰術,我們遭遇到的不再是一艘而是幾艘潛艇的共同攻擊。這種戰術給我們以意料不到的打擊,這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戰術,這是一個完善完備的戰術,我們在它麵前完全束手無策,毫無防備。”
開戰不久,鄧尼茨作為德國潛艇艦隊的司令,坐鎮潛艇司令部,(先在威廉港附近的名為森克威登小村落的潛艇司令部,40年8月曾臨時遷往巴黎,後遷往法國海岸城市)調兵遣將,指揮潛艇作戰,將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情報分析並去偽存真,然後發給各潛艇指揮員,向各個潛艇或潛艇群發布命令,協同各潛艇聯合作戰,包括幫助失去目標的潛艇找回目標。實際上,司令的職責延伸到潛艇發動攻擊的那一刻,當然不是親自指揮戰鬥,各潛艇指揮員有充分的主動權和臨機應變權。戰鬥結束返航後各艦長與司令的談話,帶給他第一手的戰場資料。
有必要提一下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德國潛艇戰沿襲一戰的潛艇單兵作戰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雖然開戰之時的1939年9月,德國隻有潛艇57艘,其中隻有39艘參戰。但從1939年9月到次年的2月,5個月的時間裏,德國潛艇以損失14艘潛艇的代價,擊沉了英法201艘艦船,包括一艘戰列艦“皇家橡樹”號和一艘航空母艦“勇敢者”號,總噸位共計七十五萬三千五百八十五。1940年7月,平均隻有12艘潛艇同時迎戰敵船,如果將巡邏與出發和返航的時間算在內,實際上隻有六艘潛艇同時可以在戰場上參戰。與1939年9月不同的是,雖然,1940年9月,德國潛艇再一次到達57艘,但隻有27艘參戰,其他的潛艇作為訓練之用。但1940年5月至10月,五個月的戰事,德國潛艇擊沉盟軍艦船287艘,總噸位為一百四十五萬零八百七十八,單就10月來講,德國潛艇就擊沉了63艘、總噸位三十五萬二千四百零七的敵船。
應該說,第一次狼群戰術的實施是1940年的9月21日至9月22日。當時,英國一支十五艘船組成的護航船隊從美國駛往英國本土。這一情報被德國人所截獲,海軍基地的鄧尼茨立刻命令已在附近的U-47號繼續跟蹤,一天向基地報告兩次。與此同時,派遣五艘潛艇前往該海域,21日和22日夜間,五艘潛艇集中火力,向船隊發動魚雷攻擊,擊沉十一艘,擊傷一艘。
1940年10月中旬,是德國潛艇第一次正式啟動群體戰術襲擊英國護航船隊的行動,它一出現,就顯示了它的威力:僅僅三天的時間裏,德國潛艇以零代價,擊沉英國三支護航船隊中的三十八艘船隻。10月18日,五艘潛艇,U-46,U-99,U-101,U-123,U-100,協同作戰,擊沉從悉尼駛出的護航船隊代號SG7的17艘船;10月19晚到20日淩晨,三艘潛艇,U-46,U-48,U-100聯合作戰,擊沉護航船隊代號為HX79的14艘船,20日晚間,又擊沉從英格蘭駛出的護航船隊代號HX79A的7艘船。
又如:1941年5月和6月,僅僅在北大西洋和自由城以外地區,德國潛艇擊沉了盟軍119艘船,總噸位為六十三萬五千六百三十五。
又如:1942年1月到4月初,在北美水域,德國潛艇以一艘潛艇的損失為代價,共擊沉盟軍船隊198艘,總噸位近一百二十萬。
難怪,1957年,美國海軍上將胡佛在給鄧尼茨上將的一封信中說:“1942年當你指揮的潛艇在加勒比海與我較量時,那是令我神經緊張到極點的時期。”
又如:雖然,從1942年7月開始,盟軍為護航船隊配備了遠程空中護航,給德國潛艇襲擊船隊造成更大的困難,可1942年7月到9月,軸心國的潛艇共擊沉302艘盟軍的艦船,總噸位為一百五十萬五千八百八十八噸,其中,一百二十九萬八千噸為德國潛艇的戰功。
再如:1943年3月,在二十天的時間裏,雖然盟軍重兵護航船隊,但德國潛艇仍然擊沉盟軍97艘艦船,總噸位為五十多萬。
1943年3月後,盟軍加強了對德國潛艇的防範和攻擊,不斷更新了聲納設備,使之提高了對德國潛艇的探查力。但德國也在不斷地改良和更新潛艇的設備。1944年開始,他們在潛艇上安裝了一種叫呼吸管的裝置。這種裝置的基本構造是以可深長的通氣管將外界的空氣引導至柴油引擎,並排出產生的廢氣,另外在附加防止海水進入以及將進入的海水排除的管線。通過使用呼吸管可以讓潛艇在潛望鏡深度情況下使用柴油機,潛艇就可以不必浮出水麵充電了。這樣,不僅降低了潛艇被發現的機率,同時也擴展了潛艇可以充電的時機。
截止到1944年的潛艇,實際上不是人們想象的或理論上的潛艇,即是說,不是長期在水下的艦艇,而是大部分時間在水麵上,隻是在遇到進攻時可以下潛隱蔽,當時潛艇在水下的速度非常慢,隻有5到6節,而且水下保持這種速度時間隻有45分鍾。為了解決潛艇水下航速慢的缺陷,從戰爭中期開始,德國就在潛艇的研製上做文章,研製現代的百分之百的潛艇。1943年製造出水下速度高達10節以上的潛艇。他們將傳統的不嚴格的“雪茄型”殼體改成近“水滴型”的殼體,而且第一次撤消了潛艇甲板上的火炮,同時艦橋部分也近流線型,這樣潛艇不僅速度快,而且相比於當時盟軍的潛艇更加安靜。這就是XXI型和XXIII型新型潛艇。XXI型重1,600噸,水下最高時速可為18節,活動半徑可以覆蓋整個大西洋,最遠可以到達非洲開普敦,在那裏停留三到四個星期,然後不用加油就可以返航。XXIII型潛艇性能與XXI一樣,隻是噸位小,而且水下速度隻有12.5節。1945年2月,首批XXIII型潛艇出海,立刻就馬到成功,顯示出了它的威力:例如,U-2336,深入到盟軍的玫島的東南方,不聲不響地擊沉了敵人的兩艘艦船,盟軍完全沒有發現它的方位。1945年4月30日,第一艘XXI型潛艇U-2511首次出航,雖然它沒有參加任何戰鬥,但在5月4日的返航途中,它跟蹤一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英國艦隊達數小時之久,隻有5百米距離之遙,竟然完全沒有被發現。
這種新型的潛艇對盟軍構成很大的威脅,難怪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盟軍要說:“盟軍的海空軍要對付這種新型的潛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水下速度極高,而且配備有最新的技術裝備。”也難怪丘吉爾寫道:“這些新型潛艇水下的高速將對我們構成威脅,帶給我們新的困難,正如鄧尼茨所預言的,將成為潛艇戰的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艘新型潛艇是戰後世界潛艇發展的方向。
根據盟軍和中立國的統計,二戰中,德國潛艇共擊沉盟軍的軍艦145艘,炸傷45艘,擊沉護航船隊船隻兩千七百五十九艘,總噸位為一千四百一十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三噸。
在整個二戰中,1939年9月到1945年5月8日,德國一共生產了潛艇一千一百一十三艘,其中一千零九十九艘是在德國本土製造,四艘在國外製造,十艘從敵人那裏繳獲的,加上原有的五十七艘,共一千一百七十艘,其中,863艘參戰,損失753艘,在損失的潛艇中,海上作戰損失603艘,20艘損失原因不明,7艘損失出於意外事故,81艘在港內被空襲和水雷所毀,另外42艘毀於其他原因。從海外的基地撤退和戰爭結束時,215艘潛艇被德國水兵炸毀,除此之外,另有38艘或報廢或過時退役,還有11艘或送給外國海軍,或由於損壞而滯留在中立國。戰爭結束時,德國交給盟軍153艘潛艇。
說到二戰的潛艇戰,人們就會聯想有關“無情潛艇戰“的主題。戰後,盟軍譴責德國違反國際法、實行無情潛艇戰。可實際上,是盟軍違反國際法在先,是盟軍實行無情潛艇戰在先,逼得德國潛艇不得不依樣學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936年11月6日,倫敦潛艇協議規定:潛艇必須和水麵艦隻一樣,遵守海戰法,特別是:除非商船拒絕接受潛艇停船搜查的命令,或對潛艇的搜查采取抵製行動,潛艇不得在沒有保障船上乘客和船員安全的情況下,擊沉或擊傷船隻。但同時協議對非戰船也有規定,特別是規定非戰船隻不可首先對戰艦開火,不得做任何與軍事有關的行動。實際上,從1939年9月到1940年2月,德國潛艇嚴格按照倫敦潛艇協議,他們不僅在進攻前事先警告,在進攻後浮出水麵,給落水者以包括食品、飲料的幫助,有時,還會為他們提供羅盤、衣物和船隻,還會為為敵方船員指出最近的島嶼。但英國首先撕毀協議,還在戰前的1938年,英國的商船防衛手則上就明文規定:一旦海上與潛艇遭遇,商船立刻用無線電向海軍部報告潛艇的方位。戰爭一開始,英國所有的商船都近乎變相地改裝成了戰艦,他們配備有包括火炮、防空火炮、深水炸彈等重武器,許多船員是海軍人員,1939年9月6日,英國商船首先向德國潛艇開火,同年9月26日,丘吉爾命令所有的商船向德國潛艇開火,同年10月1日,英國海軍部命令所有的商船撞擊德國潛艇。
實際上,德國人很在意國際法。按照國際法,任何非軍事船隻如果夜晚無燈行使將被視為軍艦同處,如果客輪有艦隊護航,將格殺勿論。1939年9月4日,德國潛艇擊沉英國的遊輪“希臘“號,因為這艘船無燈行使,而且走之字形,潛艇指揮員由此判斷這是敵人的增援援兵運輸船,因此開火擊沉了它。可當晚,所有的德國潛艇都接到命令:“奉元首之命,在沒有接到進一步的命令之前,不得對任何客輪發起進攻,即使是有艦隊護航的客輪,也不得攻擊。”
與此相反,1940年4月,英國丘吉爾則下令:英國潛艇白天擊沉所有的德國船隻,夜晚不預先發出任何警告,擊沉所有的船隻,也就是說,英國潛艇將擊沉包括中立國船隻在內的所有的船隻,即便是開了夜行燈的船隻也殺無赦。
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後,也是采取英國的無情潛艇戰,這是美國海軍將領在紐倫堡審判上供認不諱的事實。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大將尼米茨出庭作證,承認從太平洋戰爭開始之日起,美國潛艇就違反國際法,既不給日本船隻警告就發起攻擊,也不救援落水的敵國船員。正是由於這一點,紐倫堡軍事法庭不得不宣布:德國海軍上將鄧尼茨在指揮德國潛艇戰的問題上是無罪的。
鄧尼茨海軍大將的法律師的辯護十分精彩,他用的是外交上的辭令,既讓人無可挑剔,且具有諷刺意味:
“我並非有意要證明美國海軍反對日本的潛艇戰違反了國際法,恰恰相反,我的觀點是:美國潛艇正是嚴格地遵守了國際法。在美國與日本的海戰中,會麵臨德國反對英國海戰中遇到的同樣的問題,即:如何解釋1936年的倫敦潛艇公約。我的重點是:由於英國武裝商船的命令,倫敦公約對商船來講已不再適宜了,進一步來說,要求潛艇攻擊前給予戰區內船隻的預警的條款也隨之失去效益,而沒有必要了。在與美國海軍尼米茨大將的談話之後,我要說的是,實際上美國海軍對倫敦海軍公約的解釋與德國海軍毫無二致,從而證明德國海軍的海戰毫無疑問是完全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