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衛軍外籍師團簡介1 zt
外籍誌願者在宣讀他們的誓詞
所有黨衛隊隊員(包括黨衛軍)都宣讀了遠遠比國防軍嚴厲許多的誓言。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希望用最純正的德意誌青年來組成這隻精銳的而且絕對忠誠的組織;但是,這個計劃由於對征召新隊員的種種限製而始終沒有實現,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萊選拔的條件過於苛刻,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德國國防軍為了限製黨衛軍的發展,而對黨衛軍凍結新兵兵源,但是隨著納粹德國在西線取得的驚人勝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被征服;希姆萊開始走上了好運,因為隨著德國的勝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們開始爭先恐後的加入黨衛軍,納粹的領袖們雖然視之為德裔,可是納粹德國在法律上卻還沒有承認他們是德國人,就憑這一點,希姆萊就可以不受任何限製的征召德裔青年,雖然這些人遠遠不能構成大部隊,可是這畢竟使希姆萊看到了希望,所以希姆萊手下最得力的助手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補充處處長戈特洛勃.伯格爾(Gottlob Berger)招募“不受國防軍製約的德意誌族人和日爾曼人。”
因此,為了未來建立龐大的黨衛軍帝國而著手開始儲備兵源的的希姆萊的建立了日爾曼黨衛隊(Germanic SS)這個組織,具體來說就是黨衛隊在西北歐4國建立的本土黨衛隊,以各國的語言來命名組織名稱和宣讀誓詞,其主要是由比利時的“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荷蘭的“尼德蘭日爾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的“挪威日爾曼黨衛隊”(挪威語---Germanske SS Norge )和丹麥的“Schalburg軍”。各個國家的黨衛隊在製度,服裝,編製上完全模仿了納粹黨衛隊,而且直接聽命於希姆萊本人(在1942年底日爾曼SS成立之初,希姆萊就對部下們說“必須記住,整個歐洲隻有一個SS----黨衛隊全國領袖指揮下的日爾曼SS。”)
這些日爾曼SS平時都是維持自己的固有建製,隻是在兵員短缺的時期,才會從內抽調,例如,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很多編入了黨衛軍“西歐團”,“西北團”和黨衛軍佛萊明軍團以及納粹黨的NSKK。比如1944年,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共有3500人,其中就有1600人在德國黨衛軍服役,940人在NSKK,500人在法蘭德斯軍團(這是一個預備組織,成員都是年齡太大或是身體不符合在一線日爾曼SS服役的黨衛隊員或法西斯分子),隻有460人是常規服役的法蘭德斯日爾曼黨衛隊員,這裏麵還有100人是試用人員。
日爾曼SS的性質和普通SS一樣,是負責本土統治監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這類的組織都是屬於黨衛軍的作戰部隊,但是後者經常從前者抽調人員。所以相對來說,日爾曼SS是一個在表麵結構上比較獨立的組織。到了大戰後期各國的日爾曼SS幾乎都被編入了德國黨衛軍,開赴前線作戰
甚至在40年希姆萊所接納的誌願者裏,竟然有5個美國人。但這是極其少見的例子, 雖然這隻是個小小的開端,但卻是以後的黨衛軍湧進了大量的外籍人的開端,黨衛軍發展的最高峰擁有近百萬人,但是外籍誌願者們卻占了黨衛軍兵員的大部分,黨衛軍顯然已經背離了希姆萊的初衷:一個血統純正的精銳組織。事實上,到了1943年,希姆萊不得不把大量的非“德國人”納入他的黨衛軍中,對於斯堪地納維亞及低地各國的“日爾曼族裔”,希姆萊都能接受他們,至於非北歐地帶的誌願者們,隻要經過一番“自我辯解”也受到了黨衛軍的接納,到後來,連穆斯林誌願者亦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了,整個二戰期間,約有幾十萬的外籍誌願者在黨衛軍的編製裏作戰,他們構成了德意誌的外籍軍團。
從1940年5月後,黨衛軍就開始著手征召“北歐”(Nordic)和“日爾曼”(Germanic)誌願者加入黨衛軍,這個努力在1941年6月後大大加強,使得這些誌願者們及時加入了東線戰場。最先,納粹的人種學者們就表示能接受一定級別的誌願者們,佛蘭德人(Flemish)-說荷蘭語的比利時人被認定為屬於雅立安譜係的,因此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不久,瓦隆人(Walloons)——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在一開始被認為並不合適加入黨衛軍,但是不久後亦在一番“辯解”後允許加入。
來自比利時的瓦隆人誌願者
1940年9月後黨衛軍籌劃建立新的師團,並命名為“日爾曼尼亞” (Germania)師,因為其基幹是從黨衛軍特別機動部隊摩托化師(黨衛軍帝國師)的日爾曼尼亞團(Germania)完全移植過來的,該師的另外2個團:一個是主要由荷蘭(Dutch),佛蘭德的(Flemish)誌願者們(他們大多為18到25周歲的青年)組成的維斯特蘭(Westland)擲彈兵團和主要由丹麥(Danish)和挪威(Norwegian)的誌願者們組成的“諾德蘭”(Nordland)擲彈兵團,1941年2月的時候還有一個由芬蘭(Finns)的誌願者組成的成的“諾德斯特”營(The Finnische Freiwilligen-batallion der Waffen-ss Nordost),大約1000人,加入其中,瑞士和瑞典亦貢獻了一定的誌願者。
1941年夏天,報名參加尼德蘭誌願軍團的荷蘭人。
42年的時候,來自挪威的誌願者,挪威誌願者的製服有還幾種樣式,圖中是早期的其中一種。
即將參加在蘇聯北部作戰的挪威誌願者
早期的來自荷蘭的誌願者--尼德蘭誌願軍團,注意他的臂章。
到了1940年12月,這些誌願兵們已經在德國軍官的監督下,開始進入新師團的預備訓練,為了這個師團,12月20號,希姆萊選用了“維金”(Wiking)[viking是指從8世紀到10世紀劫掠歐洲北部和西部海岸的航海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大多數是海盜,但是維京人同時也以出色的手藝人,海員,探險家和商人而著稱]這個傳奇性的名稱,師長就是日爾曼尼亞團的長官菲利克斯.施坦因納(Felix Steiner);該師編製序列在黨衛軍的占第5,可見從第5個黨衛軍師開始,就有大量的外籍誌願者們加入了黨衛軍。
來自比利時的誌願者
第5SS維金師在黨衛軍各師中戰鬥力相當可觀,該師幾乎一直在東線作戰,參加了許多血戰,表現相當優秀。期間編製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部隊被抽調,也有新的外籍部隊補充進來,其升級為裝甲師後戰鬥力更是凶悍,不負該師師名,最後,他們的指揮官準將(黨衛隊區隊長)卡爾·烏爾裏希(Karl Ullrich)讓自己的手下第5黨衛軍“維京”裝甲師(SS-Panzer-Division "Wiking")的人員自己選擇繼續留下或者返回家鄉。1945年5月13日,全師向美軍投降。
建立“維京”(Wiking)師不久,1941年春,幾支由普通黨衛隊成員組成的骷髏旗隊被調往挪威駐防,其中第6、第7骷髏旗隊和其它一些單位組成了黨衛隊“北方”(摩托化)戰鬥群。
第6SS北方師的外籍誌願者士兵
1941年夏末,第9骷髏旗隊也加入到“北方”戰鬥群(Kampfgruppe “Nord”)。“北方”戰鬥群組建後不久即參加了幫助芬蘭收複被占領土和進攻蘇聯卡累利阿地區,代號“銀狐行動”;隨後由於經驗不足,在薩拉(Salla)地區和蘇俄軍隊作戰中,受到較大損失後潰退。在奧地利和巴爾幹地區訓練後,42年8月回到芬蘭,期間大量的挪威(Norwegen-來自挪威的專業的滑雪專家),瑞典(Sweden)和丹麥(Denmark)誌願者加入,使得該師戰鬥力大為提高,並正式命名為黨衛軍第6“北地”山地師(6.SS-Gebirgs-Division “Nord”)。
來自第6SS北地師的挪威和芬蘭的滑雪專家
此後一直到1944年在北極寒區與蘇軍連續作戰。44年9月後,撤退到挪威,然後丹麥,由於缺編改成戰鬥群,其中一些44年12月參加了阿登反擊戰,45年1月在薩爾河(Saar 位於西歐)附近,隨後“北方”山地師第12山地步兵團組成的施雷貝爾戰鬥群(SS-Kampfgruppe Schreiber )參加了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代號為“北風行動”。隨後向德國腹地撤退,一直到魯爾(Ruhr),45年5月在巴伐利亞(Bavaria)[位於德國南部,昔時為一獨立王國]向美軍投降。
1940年,第一批丹麥誌願者組織以“丹麥自由軍團”(Freikorps Danmark)名義建立,經過幾年的激戰於43年解散,並以幸存人員為核心建立了SS第24裝甲擲彈兵團-丹瑪爾克(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24 Danmark),後編入黨衛軍第11“諾德蘭”誌願裝甲擲彈兵師(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ordland”)
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Christian von Schalburg 與第11SS “諾德蘭”師的黨衛隊三級小隊副(下士)Sorem Kam 握手
11SS“諾德蘭”師也可算是個小的聯合國部隊了,包括了大量的外籍誌願者,有丹麥人,挪威人,愛沙尼亞人, 芬蘭人,德國人,英國人,荷蘭人。瑞典人,瑞士人,德意誌族人。在戰爭階段,還有很多來自比利時,克羅地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的德意誌族誌願者加入該師。該師於1943年夏天建立,43年9月在克羅地亞北部和遊擊隊作戰。43年11月轉到蘇聯北部的東線戰場.44年夏天,在波羅地海地區和蘇軍激戰;45年1月從庫蘭戰役中脫身的11SS的擲彈兵們撤向了波美拉尼亞(Pomerania),45年2月至3月在但澤(Danzig)及斯塔加德( Stargard)一帶和奧德河以北的斯特丁(Stettin)作戰,45年4月至5月在柏林東部布防,5月後全師基本覆滅,少數幸存者在Charlottenburg投降
第一批荷蘭(Dutch)誌願者們是服役在1941年建立的“尼德蘭誌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43年解散,並隨後建立“尼德蘭誌願兵旅(SS-Freiwilligen Brigade Nederland),他們的領章是著名的“狼之鉤”,臂章是彩色的荷蘭國旗標誌,並在後期給予裝甲擲彈兵師的地位。
來自佛蘭德斯(Flanders)[佛蘭德斯(中世紀歐洲一伯爵領地, 包括現比利時的東佛蘭德省和西佛蘭德省以及法國北部部分地區]誌願者們初期服役在佛蘭德倫誌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Flandern),領章標誌為Trifos,3個鉤的Swastika;該部隊43年解散,一些成員加入帝國師屬下的“蘭格馬克”(Langemarck)步兵團,後來與芬蘭的一個團合並成旅級單位,後期擴大成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誌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
該師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製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期間補充過一些來自各個部隊的成員,比如納粹德國空軍NSKK等成員,44年12月組成戰鬥群參加了阿登反擊戰,最後向英軍投降時,人數不到200!
大多數加入黨衛軍的西歐誌願者是屬於本國的右翼組織,本著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來,而不是對希特勒本人的效忠。超過125000的西歐誌願者們戰鬥在黨衛軍的名義下,到了戰爭的後期,他們的戰鬥意誌甚至比德國人更加狂熱,因為他們心裏清楚,如果德國人戰敗,他們會是什麽樣的下場。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以德語為第一語言,波蘭(Poland),匈牙利(Hungary),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特蘭西瓦尼亞曆史上羅馬尼亞西部的一個地區,以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和喀巴阡山脈為邊界。 公元107年以後,它是古羅馬達西亞省的一部分,後來被日耳曼民族所占領,1003年被匈牙利控製。在後來的幾百年裏,特蘭西瓦尼亞曾被各種政權所控製,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最終成為現代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羅馬尼亞(Romania)和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蘇台德(Sudeten)地區有近500萬說德語的德裔,在南斯拉夫(Yugoslavia)也有近一百萬人。由此,以羅馬尼亞(Romania),匈牙利(Hungary),南斯拉夫(Yugoslavia)構成的德裔誌願人員組成了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該師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個著名的軍事人物——弗朗庫斯·歐根(Francois Eugene);薩伏伊的親王(Prince of Savoy)[薩伏伊曆史上的地區名,是法國東南、瑞士西部和意大利西北部以前的一個公國。此地在為裘力斯·凱撒征服以後幾次易手,並在15世紀早期成為公國,1720年薩伏伊大公取得撒丁尼亞尼亞國王的頭銜,1861年薩伏伊征服者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皇座,同時原薩伏伊的大部地區割讓給了法國],歐根在17世紀末以誌願者身份參加了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並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挽救了奧地利哈布斯堡(Hab*****urg)王朝;歐根和英國的約翰·丘吉爾(John Churchill,Marlborough公爵)指揮聯合軍在一係列的戰鬥中打敗了法國軍隊,並於1718年攻下貝爾格萊德(Belgrade)。
第7黨衛軍“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於1942年3月1日建立,是希姆萊第一次招收非德國國籍的德意誌族人和日爾曼裔(ethic German or Volksdeutsche),大部分誌願者來自巴爾幹地區(Balkan),特別以來自巴納特(Banat)[該地區位於塞爾維亞(Serbia)和克羅地亞(Croatia)的東部]和錫本布爾根(Siebenbürgen)[羅馬尼亞(Romania)西部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地區,Siebenbürgen在德語裏的意思是“七座城堡”,該地區有不少匈牙利族,曆史上一直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爭奪的地區,在二戰前夕,兩國空軍還曾為此交手。
這2個地區的說德語的居民組成了該師的中堅力量;該師的大部分軍官是由奧地利(Austrians)和羅馬尼亞(Romania)人組成,師長黨衛隊副指揮(上將)亞瑟.菲利普(Artur Phleps)就是羅馬尼亞人。
正在整理裝備的第7黨衛軍“歐根親王”誌願山地師的士兵。
該師42年夏天,該師在塞爾維亞(Serbia)訓練,到了同年秋天的時候,人數達到21000人,但是裝備卻很差,大多是法國的老式坦克和繳獲蘇聯的裝甲車;42年10月該師的首次出動,在塞爾維亞(Serbia)和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舊譯黑山,南斯拉夫西南部一地區,位於亞得裏亞海沿岸。古代巴爾幹國,它長期抵抗土耳其,並於1910至1918年間成為獨立王國。後來加入了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新組成的王國,這一王國在1929年後成為南斯拉夫]邊界地區圍剿遊擊隊,1943年3月,參加了德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的旨在徹底摧毀鐵托(Tito)遊擊隊的行動,代號“白色行動”(Operation White),直指遊擊隊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比哈奇(Bihac),雖然此次行動給南斯拉夫遊擊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是遊擊隊核心人物鐵托(Tito)卻未能捕獲。同年4月,參與了“黑色行動”(Operation Black)在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西部地區和遊擊隊作戰。2個月後,該師部分人員轉到薩拉熱窩(Sarajevo)以及隨後的莫斯塔爾(Mostar)繼續作戰。1943年9月,全師受命開赴達爾馬提亞(Dalmatian Coast)海岸,任務是解除意大利軍隊的武裝,並重新占領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海岸附近的布拉奇(Brac), 赫瓦爾(Hvar )和科爾丘拉Korcula等島嶼以及佩列沙茨(Peljesac)半島,43年12月,第7SS再次參加了圍剿鐵托遊擊隊的行動;到了44年1月,全師回到達爾馬提亞的斯普裏特(Split)地區休整並重新裝備了一些新武器;44年5月該師參與了與黨衛隊500傘兵營(SS-Fallschirmjäger Abteilung 500)等部隊一起發動的試圖活捉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指揮部所在地——達瓦(Drvar)的遊擊隊領袖鐵托(Tito),最終還是失敗了。8月,該師首次與蘇聯紅軍撞上,並遭受慘重損失。不久,保加利亞(Bulgaria)倒向蘇聯,在巴爾幹的德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了保障德軍能夠迅速撤退,第7SS的士兵們牢牢控製了馬塞多利亞的瓦達走廊地帶(Vardar Corridor)的橋頭堡,掩護了350000在馬其頓(Macedonia)[馬其頓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一地區,包括今天的希臘、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的部分地區。亞曆山大帝國滅亡後,羅馬人、拜占庭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土耳其人先後統治過該地區。現今的劃分基本上是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後劃定的]德軍撤退。45年後繼續和遊擊隊作戰,直到45年5月該師在南斯拉夫的切裏(Cilli)和斯洛文尼亞(Slovenia)投降。
大量的日爾曼的德裔亦不能滿足希姆萊擴大黨衛軍的要求,促使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非德意誌族人,早期這些非德意誌民族的東歐人起先是在德國國防軍服務,充當治安和集中營看守等職位,但是希姆萊卻有自己的打算:
1943年2月20日,希姆萊下令組建了以波斯尼亞[南斯拉夫地區]的穆斯林誌願者(Bosnian Muslim)組成的黨衛軍第13“聖刀”誌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一)[13.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 1) “Handschar”],並為該師把舊奧地利陸軍的回教團所擁有的飾品都找了回來,該師成員大多佩帶紅色的土耳其氈帽(red fez),成員在隨軍阿訇的指導下,做回教式祈禱,希姆萊甚至找來了耶路撒冷的回教主協助,借以監督這個師;Handschar是指阿拉伯短彎刀,所以有些資料會翻譯為“聖刀”師,其的主要任務不過是用來清剿遊擊隊
黨衛軍外籍師團簡介1 zt
所有跟帖:
• 回複:黨衛軍外籍師團簡介1 zt -DongXiang- ♂ (2 bytes) () 03/04/2010 postreply 1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