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嚴寒挽救蘇聯”戰爭之謎

破解“嚴寒挽救蘇聯”戰爭之謎


  德國進攻蘇聯失敗,真正原因是德軍將領們後來無數次地承認那樣,是低估了蘇聯軍民堅強的意誌力和巨大的經濟軍事潛力。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是用對待沙皇俄國的老眼光看待蘇聯,對蘇聯戰前建設的巨大成就極其無知。開戰後不久,希特勒就對蘇聯軍隊的強大深感震驚,對古德裏安說:“如果我早知道你那本書(指古德裏安的《注意!坦克!》一書)中所列舉的蘇聯坦克數字是真實的,那麽也許我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蘇聯坦克產量的巨大,坦克性能的優良,令希特勒目瞪口呆,氣急敗壞地嚷道:“一個原始民族,怎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這樣的技術成就!”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使蘇聯能將眾多的軍隊投入戰場。德軍在開戰的頭幾個月,單是俘獲蘇軍就達360萬,這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同時他們也認為,蘇聯已經沒有多少後備軍事力量了。德軍打到莫斯科城下時,自身力量已經用到了極限,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當麵的蘇軍更是如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博克說:“此時誰投入最後一個營,誰就能取得這場交戰的勝利!”12月1日,他將最後3個營也投了進去。但他哪裏知道,就在他隻能再投入一個營時,蘇軍能投入的後備兵力比這要多得多。此時蘇軍最高統帥部手中,掌握著9個集團軍的強大預備隊。蘇聯如此驚人的軍事潛力,決定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根本沒有能力攻占莫斯科,即使攻占了莫斯科,也會在蘇軍的冬季反攻中被趕出甚至被殲滅。蘇軍1941年冬季反攻時,朱可夫曾要求斯大林把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的9個集團軍全部交給他,認為這樣他就一定能粉碎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但斯大林看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敗退。就產生了把蘇聯境內的德軍在一個冬天全部趕出國土的想法,沒有同意朱可夫的要求,而是把這9個集團軍平均分配給了各條戰線。朱可夫由於兵力不足,沒有能殲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假如德軍在1941年的更早些時候打到了莫斯科,結果可能對他們更具災難性。由於蘇聯首都廣闊的麵積和綿密的森林,德軍不可能將其包圍困死,要奪取這座城市隻能向其強攻,勢必同蘇軍展開斯大林格勒式的浴血爭奪,遵受駭人聽聞的損失。無論他們是否攻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在冬季反攻中肯定把預備隊全部投到這一方向,結局就可能象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在先前血戰中遭受重創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當時根本沒有力量攻占莫斯科,即使占領了也守不住,這是雙方的力量對比決定的。正如博克在12月3日給陸軍總部的那封電報中所說的:“如果部隊繼續壓在幾乎整個俄羅斯東部鐵路公路網的匯合點--莫斯科的大門跟前,就意味著對數量占很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一場激烈的防禦戰。集團軍群現有的兵力不足,連有限的時間也堅持不了。即使發生了不可能的事而取得了進展,以現有兵力仍不足以包圍莫斯科,同時抵禦來自東南、東部、東北的反攻。”


  因此,德軍的將領們責怪希特勒在8月份把古德裏安的裝甲部隊調往南方,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即使德軍更早打到了莫斯科城下,結果也會是一樣。應該說,希特勒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德軍不是根據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德國陸軍總部的意見,不顧蘇軍西南方麵軍在側翼的威脅,在8月底開始向莫斯科方向進攻,即使開始時進展順利,到後來也肯定會象在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那樣,由勢如破竹的進軍變成逐尺爭奪的血戰,傷亡程度恐怕比在斯大林格勒的過之無不及。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下了莫斯科,還會遇到蘇軍的冬季反攻,此時傷亡慘重的德軍哪裏還能抵擋。當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方向陷入苦戰的時候,蘇軍西南方麵軍就會抓住這個大好時機,揮師北上截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後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被切斷了生死攸關的補給線,結果必然是全軍覆沒。而作為三路德軍中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一旦覆滅,其餘兩路德軍隻有趕緊撤退,結果德軍就會象拿破侖那樣在一個冬天就被趕出了蘇聯。所以說,希特勒首先要消除蘇軍西南方麵軍的威脅再向莫斯科進攻的決定,對德軍來說是非常正確的。這一決定在當時也得到許多德軍將領的支持。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就認為,要想進入莫斯科,必須首先擊敗南線蘇軍。


  我們看看被公認為二戰最優秀統帥的朱可夫在這種情況下是怎樣做的。1945年1月的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中,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百萬大軍在20天的淩厲攻勢中,向前挺進500多公裏,直抵奧德河邊。此時朱可夫麵對的形勢比1941年夏季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更為有利:他的先頭部隊距柏林僅60公裏,隻是一天的路程,而這時柏林的防禦空虛。朱可夫隻要命令作為前鋒的坦克集團軍河繼續前進,拿下柏林似乎是輕而易舉。但朱可夫為了消除敵軍在東波美拉尼亞的重兵集團對其側翼的威脅,斷然停止向柏林方向前進,掉轉兵鋒殲滅這一集團。為此,蘇軍的柏林戰役推尺了兩個多月,到開始這一戰役時,德軍已經完成了對首都的布防,結果蘇軍對柏林的進攻打得殘酷而激烈,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重大代價。盡管如此,攻克柏林的蘇軍三位方麵軍司令員朱可夫、科涅夫和羅科索夫斯基在戰後都認為當時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


  人們還知道,早在希特勒命令古德裏安大軍南進前,當時的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和總參作戰部的華西列夫斯基對當前態勢作了分析,進行了大量推演,斷定德軍“中央”集團軍絕不敢在右翼受威脅的情況下向莫斯科進攻,肯定會分兵南下圍殲蘇軍西南方麵軍。於是朱可夫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建議,將西南方麵軍的部隊全部撤過第聶伯河。但斯大林無論如何不願把“俄羅斯城市之母”基輔讓給德軍,一怒之下撤掉了朱可夫的總參謀長職務。從朱可夫的這一判斷可以看出,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當時暫停向莫斯科進攻,分兵南進消除右翼的威脅,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即使撇開消除側翼威脅這一點,從戰爭目的是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來說,當戰局出現中路行軍南下包抄蘇軍西南方麵軍的這一有利德軍的戰機時而不去利用,在戰略上也是極為失策的。所以說希協在1941年夏季命令古德裏安的部隊南進,是一項正確決策。這一決定使德軍獲得了蘇德戰爭中的最大戰果,俘敵近70萬。希特勒在許多時候確比那些自命不凡的德軍將領們見識要高。德軍對法作戰的勝利,就是因為希特勒采納了先進被陸軍總部否決的曼施泰因計劃,使德軍得以奇兵突出,一舉奠定勝局。有人諷刺地說,這些把德軍在戰場上的失敗一古腦兒都歸罪於希特勒的德軍將領們,在1944年7月發動反希特勒的政變時,卻連切斷柏林與希特勒大本營通訊聯係這一最起碼的常識都不懂。如果讓他們來指揮對蘇戰爭,隻會失敗得更快。


  德軍的將領們那種認為德軍一旦攻陷莫斯科就會導致蘇聯政權垮台的說法,同樣不值一駁。當時蘇維埃政權是非常穩固的。現在的人們提到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總是聯想到恐怖的“大清洗”,而往往忽視了另外的方麵:十月革命後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使蘇聯人民的生存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有了保障,教育和醫療得到普及,人均壽命極大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當時,中國人民所熟知的諾爾曼·白求恩來到蘇聯,看到蘇聯工人享受到良好的福利製度,擁有療養院和休假地,對比美國和加拿大的工人在大蕭條時斯的悲慘狀況,產生了極大震動,從此在思想上轉向共產主義。這時期蘇聯的建設成就令舉世震驚,從歐洲最落後國家一躍成為世界頭等強國,這使廣大人民更擁護蘇維埃製度。衛國戰爭中的著名女英雄卓婭,其父親在大清洗中被當成“人民敵人”鎮壓,但她仍然是一名堅定的共青團員,在戰爭中英勇對敵,最後高呼著斯大林的名字走向德軍的絞刑架。甚至從前沙皇政權的骨幹分子也擁護蘇聯政權。一位前沙皇將軍對古德裏安說:“假如你們早20年來,我們一定會熱情歡迎你們,但是現在已經太遲了。現在我們剛剛站穩腳跟,而你們來了,你們要讓我們倒退20年,於是我們一切又要從頭開始。現在我們是為了俄羅斯而戰,為了這個原因,我們才會團結一致。”就連當時身在國外的許多俄國皇室成員,也在這場戰爭中擁護蘇聯。十月革命後被處決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兄弟德米特裏大公,戰爭期間在瑞士多次發表支持蘇聯、堅信紅軍必勝的講話。國內戰爭中蘇維埃政權的死敵鄧尼金,也在衛國戰爭中向蘇聯政府提供了有價值的情報,因此認為攻陷莫斯科會導致蘇聯民心瓦解和政權崩潰,隻是德軍將領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戰前,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普遍相信,隻要德軍取得了最初對蘇作戰的勝利,蘇聯人民就會起來推翻蘇維埃政權。希特勒說:“我們隻要在大門口踢一腳,整座破房子就會倒塌下來。”但事實卻完全相反,盡管戰爭初期蘇聯軍隊一敗再敗,從邊境一直退到首都,蘇聯人民卻是同仇敵愾,誓死衛國。蘇聯的共產黨和人民經受過國內戰爭的考驗。國內戰爭的嚴酷程度與衛國戰爭不相上下,那時蘇維埃政權還沒有強大的軍隊,四分之三的國土在敵人手中,領袖列寧也被敵人刺傷,但這一切並沒有使廣大黨員和群眾驚惶失措,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鬥爭意誌。因此,即使德軍攻占莫斯科,也不會動搖蘇聯軍民的抗敵決心。在這一點上,有的德軍將領說了真話:“即使攻陷莫斯科,甚至俘獲斯大林本人也不可能結束戰爭。”當時希特勒的盟國保加利亞駐蘇大使對此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對斯大林說,希特勒永遠征服不了俄國,“哪怕你們退到烏拉爾,你們反正也會取勝。


  還有一個曆史事實可以讓人們對這一切的認識更加充分:希特勒和德軍將領們,在製訂1942年的作戰計劃時,把主要作戰方向放在南線。希特勒對此的說法是,隻有奪取高加索的石油,才能把戰爭長期進行下去。但人們可以試想,假如象德軍將領們所說的,德軍在氣候良好的季節能不費吹灰之力地攻陷莫斯科,而攻占莫斯科肯定會導致蘇聯政權垮台,那麽德軍在1942年毫無疑問應該把主要攻勢再次指向莫斯科。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既然攻占莫斯科就能打垮蘇聯,而攻陷莫斯科又是那樣輕而易舉,德軍何必要勞師遠征高加索呢!但是,從德軍1942年的作戰計劃,人們得出的是相反的結論。從該計劃可以看出,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十分清楚德軍1941年對莫斯科進攻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氣候,因此不敢把莫斯科作為主要進攻方向,而是轉向蘇軍兵力薄弱的南方尋求突破。假如不是這樣的話,他們肯定急於要雪前一年兵敗莫斯科之恥,在1942年夏季再次全力直搗蘇聯首都。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死要麵子的人,他可以寧願斷送精銳的第6集團軍也不肯下令全軍撤出斯大林格勒。德軍從莫斯科城下狼狽敗退,是轟動世界貽笑天下的事,曾所向無敵的德國陸軍丟掉了常勝的威名。此前德國宣傳機器曾大吹大擂,把希特勒說成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軍事天才。為了他這位”最偉大軍事天才“和德國陸軍總司令的尊嚴,希特勒應該無論如何也要在1942年攻下莫斯科。但事實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1942年整整一年中,始終按兵不動,在以後也是如此。可以說,自莫斯科保衛戰之後,一直到德軍被趕出蘇聯國土,德軍再也沒敢向莫斯科發動攻勢,通往莫斯科的大道已被他們視為畏途,即使在夏季也不敢再做直取蘇聯首都的嚐試。正因為他們心裏清楚,奪取蘇聯首都的頭號障礙,根本不是俄羅斯的嚴寒。


  “嚴寒挽救了俄羅斯”的說法之所以能喧囂一時,很大程度上是冷戰的環境造成的。西方國家出於反蘇的需要,總要極力貶低蘇聯的社會體製在戰勝德國中發揮的作用,把蘇聯免於淪陷說成氣候和地理的原因,對這一說法的流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希特勒的將軍們則是始作俑者,他們總是力圖挽回德國軍隊的聲譽。正如德皇威廉二世的將軍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死活不肯承認德軍在戰爭中失敗,把德國的投降說成是“背後被捅了一刀”那樣。但是,事實就是事實,曆史的真相是蘇軍以縱深防禦挫敗了德軍不可一世的閃擊戰。蘇聯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國家實力決定了它不可能在二戰中被德國征服。對此,親身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將領布魯門特裏特,在評論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敗北時,說過一段中肯的話:“一切決定中最致命的決定,是對這個國家首先發動進攻。因為這時我們與之交戰的敵人比我們先前所遇到的敵人要強大得多。在那無窮無盡的東線,再也不能輕而易舉地打勝仗了。”根據美指參學院的報告,在反攻階段嚴寒對蘇軍的影響比對德軍更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