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冊封蒙古大汗之謎
古人遺留下的史料總是支離破碎的,這使得後人研究起來因難重重。就明代蒙古史而言,很多曆史真相至今仍然是撲朔迷離,例如是否有蒙古大汗受過明朝的冊封——這就是一個謎。
的確有多位蒙古大汗,在不同時期多次向明朝朝貢,但是朝貢在很多時候似乎隻是一種貿易形式,並沒有明顯的臣屬印記,況且,曆史上的中央帝國,有時認為來貿易的外國使者是“來貢”,但是對方卻並不這麽認為。
中原的明朝與草原的蒙古是否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南北朝?堅持這兩個政權是並列的人們,理由之一就是蒙古大汗從未接受過明朝的冊封。所謂“冊封”,簡言之,就是皇帝封給臣服者以爵號,並賜與印信。雙方確立起君臣名份。可見,冊封的臣屬印記比起朝貢要明顯得多。
那麽,曆任蒙古大汗是否都沒有接受過明朝的冊封呢?這個謎讓我來嚐試解一下吧。
(一).買的裏八剌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死後,在塞外自立為蒙古大汗的是愛猷識理達臘,而他的兒子買的裏八剌,在洪武三年(1370)的應昌之戰被明軍俘虜。明太祖冊封買的裏八剌為“崇禮侯”,並於洪武七年(1374)放他回塞外,同時致信愛猷識理達臘,稱:“念君流離沙漠無寧歲,後裔未有,故特遣(宦官)鹹禮等護其(指買的裏八剌)歸,庶不絕元之祀。”[1]這人據說後來真的當上了大汗。至於到底是那個大汗,則有兩種說法:
其一.脫古思貼木兒大汗——他在愛猷識理達臘死後即位,有的明人認為此人就是買的裏八剌,曆史學者薄音湖經過考證之後認為這種說法可信。[2]脫古思貼木兒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部遊牧到捕魚兒海子(貝爾湖)一帶時,遭到了明軍殲滅性的打擊。而他在逃亡途中則被阿裏不哥後裔也速迭兒所殺。
其二.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可汗——《黃金史綱》與《蒙古源流》均記載了這位可汗,他是繼脫古思貼木兒大汗及卓裏克圖可汗(恩克卓裏克圖汗)之後即位的,此人貪圖美色,竟然殺弟奪妃(一說殺子奪妃),最終因為施政無方的緣故被瓦剌權臣所弑。曆史學者寶音德力根認為此人就是買的裏八剌,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兩者年齡相同,根據漢文《元史》與《草葉子》等書的相關記載,寶音德力根認為買的裏八剌生於1362年;而根據蒙文《黃史》與《黃金史綱》等書的相關記載,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可汗也是生於1362年。第二,兩人的名字,詞義相同。“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就是“買的裏”的蒙古語意譯,是“富有慈心”之意。[3]
(二).額色庫
永樂十二年(1414)瓦剌與明軍在忽蘭忽失溫作戰失敗之後,其原來的傀儡大汗答裏巴汗便失蹤了,繼答裏巴之位的是額色庫汗。《蒙古源流》記載額色庫是一位非成吉思汗後裔的瓦剌異性大汗,於永樂十三年(1415)即位。張爾田先生在校注《蒙古源流》時,認為額色庫汗是賢義王太平的兒子捏烈忽(明帝於宣德元年敕捏烈忽襲爵賢義王[4]),因為蒙語“額色庫”和“捏烈忽”差不多同音。巧合的是,在明人書籍中,捏烈忽是被稱之為“瓦剌王子”的,[5]這一點值得注意,因為對於明朝人而言,隻有大汗才配稱“王子”。[6]
另外,曆史學者寶音德力根認為蒙語“額色庫”是“太平”的意思,故“額色庫”就是賢義王“太平”(太平早在永樂七年(1409)被明朝冊封為“賢義王”)。不過,寶音德力根認為答裏巴汗死後繼位的並不是額色庫汗,而是《黃金史綱》記載的斡亦剌台汗,此人是阿裏不哥的後裔。總之,學者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一致的意見。[7]
無論太平,還是他是兒子捏烈忽,都先後在瓦剌的內訌中失敗,所部陸續被“順寧王”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吞並。
(三).阿魯台
阿魯台是明初的風雲人物,掌控韃靼二、三十年,東與瓦剌抗衡,南與明朝周旋、叛服無常。明清一些私修史籍記載阿魯台在被明朝封授為“和寧王”之後,一度在蒙古稱汗,[8]不過,這恐怕是以訛傳訛,因為根據《明實錄》的記籍,從永樂十一年(1413)年阿魯台被明朝封授起,到宣德九年(1434)他死亡為止,明朝都主要稱呼他為“和寧王”,而且各類蒙文史籍都沒有他稱汗的記載。
(四).阿台
阿魯台所立的傀儡大汗阿台,《明實錄》稱他為“汗’是在宣德九年(1434)。[9]我認為他即位肯定是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第四次北征之後——因為在第四次北征期間降明的韃靼上層人物阿失貼木兒、古納台、也先土幹、把都罕、察卜等人從未有提到過這位阿台汗。
宣德九年(1434),阿魯台在與瓦剌作戰時死亡,阿台及朵兒隻伯等流竄到明西北邊境苟延殘喘。
明英宗在正統二年(1437)二月遣使諭曉阿台及朵兒隻伯等人:“迤北和寧王阿魯台能畏天保國,事上罔愆,故朝廷恩賚益久益厚,且屢敕邊將毋生事境外,令其安樂,恩德之深,天高地厚,爾等亦其部屬,所宜知也。不意阿魯台即世,其子及部屬鹹散,爾等乃不思朝廷大恩,為此不德,擾我邊疆......爾等改過來歸,朕必恩待加厚。”[10]
明英宗的敕書透露阿台及朵兒隻伯等人過去曾經是阿魯台的部屬,都臣服過明朝。根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明成祖首次北征之後,在永樂十一年(1411)至十五年(1415)之間,明廷先後給臣服的阿魯台所部頭目授予職事,共計授官3765人,[11]而當時作為阿魯台部屬的阿台及朵兒隻伯等人,在接受明朝授職的浪潮中,很難置身事外,可能已經被明朝授予官職。《明實錄》在此前宣德九年(1434)的相關記載亦指出:“朵兒隻伯從阿魯台歸款,已命為都督”,[12]不過,尚未有阿台接受明朝授職的確切記載。明英宗後來在另一篇敕書中稱隻要阿台與朵兒隻伯歸附,“朕即封爵,任爾擇近邊便利處居住耕牧,打圍飛放,得以保全部屬,作我外藩。”[13]從授官到封爵——明朝企圖用升遷的手段來懷柔阿台及朵兒隻伯等人。
《明史.韃靼傳》記載阿台及朵兒隻伯等人在明朝邊境與明軍經常爆發衝突,從正統二年(1437)十月到正統三年(1438)四月,他們在西北遭到各路明軍的重創。此役之後,“阿台、朵兒隻伯等來歸”;而明人所著的《王享記》對阿台與朵兒隻伯在正統三年的動向也有相同的記載:“阿台、朵兒隻伯亦來歸矣,然亦外納款而已。”[14]所謂“來歸”,當然是指明軍用武力逼使韃靼大汗歸附了明朝。“外納款”的意思是阿台在明境之外,並沒有被明朝遷入明境之內。
阿台及朵兒隻伯等人既然歸附了明朝,明朝為什麽沒有對其進行新的敕封呢?這也許是明朝來不及對他們進行敕封——因為他們歸附明朝沒多久,就被瓦剌所剿殺了。
(五).脫歡
脫歡是瓦剌三王之一順寧王馬哈木的兒子,他在馬哈木去世之後吞並了賢義王太平及安樂王把禿孛羅的部眾,並擊敗韃靼,統一了蒙古。根據蒙文史籍《黃金史綱》的記載,瓦剌的脫歡殺死了韃靼的阿台可汗之後,大約在明正統三年(1438)即汗位,傳說此人在拜謁奉聖主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時,酒後口吐狂言,成吉思汗顯靈將其射死。[15]據《明實錄》記載,早在永樂十六年(1416)三月,脫歡已經上奏明朝請襲其父馬哈木“順寧王”之爵,[16]此後,他一直到死為止,都用順寧王的名義與明朝打交道。
可是,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成吉思汗的後裔脫脫不花已經於宣德八年(1433)在脫歡的扶持之下即了汗位。[17]而《明實錄》在正統二年(1437)的記載中也稱瓦剌的脫脫不花為“王”,[18]既然脫脫不花在1438年之前已經即位,那麽《黃金史綱》記載脫歡在1438年左右即汗位是有問題的。
—— 綜上所述,“崇禮侯”的買的裏八剌、襲其父“賢義王”之爵的額色庫、“和寧王”阿魯台、“順寧王”脫歡、還有阿台等,他們在接愛明朝敕封之後都有可能當上了蒙古大汗,而其中的額色庫、阿魯台、脫歡一直到死都是以“賢義王”、“和寧王”、“順寧王”等爵號與明朝打交道的,這正好從側麵反映了宗主與附庸的關係。
當然,象額色庫、阿魯台、脫歡這些人究竟是否當過大汗仍屬一個疑問,不能以此作為明朝曾經冊封過蒙古大汗的確切證據。不過,佚名的《阿勒坦汗傳》、佚名的《黃金史綱》、薩囊徹辰的《蒙古源流》、羅卜桑丹津的《黃金史》等蒙文史籍記載的蒙古大汗世係表大相經庭,各持一詞,而漢文史籍與蒙文史籍所記載的蒙古大汗世係表也矛盾重重。例如漢文史籍記載,滿都魯死後,先後繼汗位的分別是“把禿猛可”與“伯顏孟可”這兩人,其中,伯顏猛可自稱“大元大可汗”。[19]可是,根據蒙文史籍的記載,這期間繼汗位的隻有“達延汗”一人(“達延汗”即是“大元汗”)。[20]由此可見,傳世的各種蒙古大汗世係表都是爭議非常大的,專家對此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連蒙古大汗世係表都未能徹底搞清楚的情況下,就斷言所有的蒙古大汗從來沒有接受過明朝的冊封,這是令人難以信服的。總而言之,關於蒙古大汗是否曾經接受過明朝的冊封的問題,無論正反兩方麵的意見都不是定論。
[1]《明太祖實錄》洪武七年九月丁醜條
[2]薄音湖《關於北元汗係》
[3]寶音德力根《十五世紀中葉前的北元汗係及政局》
[4]《明宣宗實錄》宣德元年正月丙午條
[5]鄭曉《皇明北虜考》、王圻《續文獻通考》之《四裔考.北夷》
[6]詳見拙著《蒙古大汗失蹤之謎——明成祖二次北征簡析》
[7]寶音德力根《十五世紀前後蒙古政局、部落諸問題研究》第9頁
[8]嚴從簡《殊域周谘錄》(《明代漢籍史料匯編》第一輯第375頁);《明史紀事本末》(第一冊第340頁中華書局1977年版)
[9]《明宣宗實錄》宣德九年八月庚午條
[10]《明英宗實錄》正統二年二月丙子條
[11]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第94頁
[12]《明宣宗實錄》宣德九年十二月己未條
[13]《明英宗實錄》正統二年七月丁酉條
[14]何喬元《名山藏》之《王享記》
[15]朱風、賈敬顏《諸汗源流黃金史綱》第58頁
[16]《明太宗》永樂十六年三月甲戌條
[17]《李朝實錄》世宗二十四年五月壬辰條
[18]《明英宗》正統二年冬十月戊午條
[19]《明史.韃靼傳》
[20]詳見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論集》上冊第438頁、薄音湖的《達延汗生卒即位年考》、烏蘭的《〈蒙古源流〉研究》第373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