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無忘告乃翁】宋蒙爭奪金帝頭顱之謎 (圖)


【家祭無忘告乃翁】宋蒙爭奪金帝頭顱之謎 《金史.哀宗本紀下》記載:“帝自縊於幽蘭軒。末帝退保子城,聞帝崩,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諸禁近舉火焚之。奉禦絳山收哀宗骨瘞之汝水上。末帝為亂兵所害,金亡。” 《金史.完顏絳山傳》亦提到了金哀宗遺骸的下落:“(天興)三年正月己酉,蔡城破,哀宗傳立承麟,即自縊於幽蘭軒。權點檢內族斜烈矯製召承禦石盞氏、近侍局大使焦春和、內侍局殿頭宋珪赴上前,曉以名分大義,及侍從官巴良弼、阿勒根文卿皆從死。斜烈將死,遺言絳山,使焚幽蘭軒。火方熾,子城破,大兵突入,近侍左右皆走避,獨絳山留不去,為兵所執,問曰:‘汝為誰?’絳山曰:‘吾奉禦絳山也。’兵曰:‘眾皆散走,而獨後何也?’曰:‘吾君終於是,吾候火滅灰寒,收瘞其骨耳。’兵笑曰:‘若狂者耶?汝命且不能保,能瘞而君耶?’絳山曰:‘人各事其君。吾君有天下十餘年,功業弗終,身死社稷,忍使暴露遺骸與士卒等耶?吾逆知君輩必不遺吾,吾是以留。果瘞吾君之後,雖寸斬吾不恨矣。’兵以告其帥,奔盞曰:‘此奇男子也。’許之。絳山乃掇其餘燼,裹以弊衾,瘞於汝水之旁。再拜號哭,將赴汝水死。軍士救之得免,後不知所終。” 上述兩段《金史》的引文均稱金哀宗的遺骸被完顏絳山葬於“汝水之旁”,這與《宋史》及《元史》的相關記載產生了矛盾。例如《宋史.孟珙傳》記載“珙與倴盞分守緒(即金哀宗)骨”;而《元史.太宗本紀》也記載了“宋兵取金主餘骨以歸”。到底那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拉施特主編的《史集》記載宋、蒙聯軍攻克蔡州之後,雙方馬上對金帝的頭顱展開了爭奪:“......蒙古人認出他們所殺的並非阿勒壇汗,便搜索他本人。乞台人斷言他已經燒死了。蒙古人不相信,便索取他的頭顱。因為南家思的軍隊知道這件事的情況,所以盡管他們也是阿勒壇的敵人,但他們卻支持了拒絕蒙古人從墳墓中把他挖出來、交出他的頭顱的要求,他們和乞台人一起證明他是燒死了。為了確定真相,蒙古人索取他的頭,但他們知道,如果把另外某個人的頭交給蒙古人,他們會認出來這不是他阿勒壇汗的頭。最後,他們把某個人的手交給了他們。為此,蒙古人對南家思人不滿;但當時卻難以同他們爭執。”[1] 根據《史集》的記載可知,金哀宗的遺骸被宋將孟珙與蒙將塔察兒瓜分了——而蒙古人僅僅獲得了金哀宗的一隻手。所以,《金史.完顏絳山傳》記載完顏絳山在蒙古軍的默許之下,取得金哀宗的遺骸,“掇其餘燼,裹以弊衾,瘞於汝水之旁”——肯定是僅僅收葬了蒙古軍所擁有的金哀宗的一隻手。換言之,上述《金史》、《宋史》、《元史》對金哀宗遺骸的記載都隻是真相的一部分。要想了解事實的全部真相,還應該參考《史集》的相關記載。 另外,《史集》認為蒙古人尋找金哀宗頭顱的原因是為了確定他是否真的已經死亡,事實上,遊牧民族有獵取敵人頭顱的習俗。例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還有,元滅宋後,有番僧在元江南總攝的支持下,遍掘宋陵,甚至將宋理宗頭顱,截為飲器。明太祖驅逐元人於塞外,命守臣尋訪得到宋理宗的頭顱,埋之於京城城角寺。[2]《殊域周谘錄》對此事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往紹興葬宋理宗頂骨。先是上與侍講學士危素論宋元興替,素因言元世祖至元間,胡僧嗣古、妙高欲毀宋會稽諸陵,時夏人楊輦真伽為江南總攝,奏請如二僧言。遂發諸陵,取其金寶。以諸帝遺骨瘞於杭之故宮,築浮屠於其上以厭之。又截理宗頂骨為西僧飲器,天下聞之,莫不傷心。上歎息久之,謂素曰:‘宋南渡諸君無大失德,與元又非世仇,元既乘其弱取之,何乃複肆酷如是耶!’即命北平守將吳勉訪索頂骨所在,果得諸西僧廬中。命有司厝於京城之南。至是紹興府以《永穆陵圖》來獻,遂敕葬於故陵。”[3]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蒙古人在蔡州大肆尋找金哀宗的頭顱,其目的耐人尋味。 漢人也有獲取敵人的頭顱的傳統。後來的明代,明軍甚至以在戰場上獲取首級的多少來記功行賞。由此可見,獲得金哀宗的頭顱,對參戰的宋、蒙雙方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麽,金哀宗頭顱的下落如何呢? 根據《史集》的記載,蒙古人僅僅獲得了完顏守緒的一隻手。因此可以認為,金哀宗的大部分遺骸(包括頭顱在內)落入了宋軍之手。 宋軍攜金哀宗的遺骸而歸之後,如何處置金哀宗的遺骸?《宋史.洪谘夔傳》記載了宋臣洪谘夔處理金哀宗遺骸的一個建議:“‘此朽骨耳,函之以葬大理寺可也。第當以金亡告九廟,歸諸祖宗德澤,況與大敵為鄰,抱虎枕蛟,事變叵測,顧可侈因人之獲,使邊臣論功,朝臣頌德。且陛下知慕崇政受俘之元祐,獨不鑒端門受降之崇寧乎?’然不果悉從。”宋廷接受了洪谘夔的建議。《宋史.理宗本紀》亦清楚地記載:“(端平元年四月)丙戌,以滅金獲其主完顏守緒遺骨告太廟”。 正是:正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4] [1]《史集》(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二卷第40頁至41頁 [2](明)劉辰《國初事跡》 [3](明)嚴從簡《殊域周谘錄》卷下 [4](南宋)陸遊《示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