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講到,咱們通過對美國EP3電子偵察機的深入探討與學習,有了對電子戰技術的深刻理解。
咱們不是以前沒有電子偵察機,咱也有,比如1992年,咱就將一架圖154進行了電子情報搜集任務的特種改造。咱就在那個機腹下方裝上了合成孔徑雷達。其實就是雷達照相機吧。
後來EP3的某些技術被咱窺探了之後,當時就傻眼了,原來我們的方向走錯了,我們對電子偵察的理解太局限了,我們還停留在,給敵方的軍事基地拍照的水平,怎麽研究把照片拍的更清晰一些,往這個方向走呢,而美國的EP3是全方位監聽你。
例如EP3裏麵有一個數據庫,通過電子監聽係統長期監聽敵國通話,能夠給每個被監聽的人形成一個個人檔案。
語音的聲紋清晰到什麽狀態呢?能夠判斷出目標人是否感冒了,從他的聲紋上就可能判斷出他這兩天是不是熬夜,昨天晚上有沒有喝酒,都能判斷到這種地步。
而且這套數據庫先進到什麽程度?例如EP3偵察機正在天上進行監聽,突然接收到一名上尉軍官的手機信號。EP3預警機就能迅速將這位上尉軍官的照片在屏幕上彈出來,他的所有曆史資料都能在照片下方組成鏈接,供你隨時查閱。
而且係統還能夠提示這位軍官這兩天身體怎麽樣,心情怎麽樣,根據監聽曆史記錄,還能夠知道他家庭是否和睦,孩子上哪個學校,經常出沒什麽位置。這些內容完全不需要人工篩選,就在EP3監聽的當時,這些信息的鏈接就在下麵彈出來了。
也就是說,在EP3預警機上的工作人員可以一邊欣賞著這位上尉軍官的個人照片,一邊笑眯眯的偷聽他在電話裏說什麽,而且還能夠知道這個軍官最近身體怎麽樣,脾氣秉性怎麽樣。甚至還能夠判斷出他下一步所要做的決定。
美國前情報官詹姆斯巴姆福德在退休後寫了一本書,叫做秘密, 他曾經在書中描述了EP3偵察機的部分技術細節,下麵是這本書的一些原話:美國國家安全局擁有大量被監聽者的資料,有時候監聽員在監聽時,會對著被監聽者的照片發出笑聲,監聽員甚至可以說出被監聽者是否感冒了。
他的書中還提到,飛機上還裝有美國情報部門最先進的信號攔截器和傳感係統提高程序,這些是由美國頂級情報專家和電腦專家聯手設計的,把戰術通信、電子資源措施、特別信號處理及利用係統有機結合起來,可對收集的情報進行一條龍處理,可以大大提高偵查時截獲的電子信號載機處理能力。
您聽見沒有?那是載機處理能力,也就是說,這些事兒在飛機上就全幹了。書中還提到,EP3通常在被偵察國家的領空邊緣飛行,收集其國土上各種無線電設備發出的電子信號,如無線電台、電報、對講機、手機等。
EP3的厲害之處還在於可以通過長期監聽來建立對方國家戰鬥飛行員和指揮官的音頻資料庫,還可以通過這些資料來分析敵方作戰人員的指揮習慣、反應時間、處事方式甚至個人性格。
你想這也太恐怖了,就這電子偵察機啊,往你國家附近轉幾圈,相當於給敵方國家號了個脈,在美國麵前將無秘密可言,不管是給美國開戰也好,還是外交鬥爭也好,被美國人摸著脈打,能打贏嗎?
所以說這架EP3電子偵察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也將我們研究方向從錯誤的道路上拉回正軌。
經過這件事兒之後啊,咱們的上層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呢,就是王小謨博士,為什麽呢?因為他在10年前都已經提出了這套理論,隻不過他這套理論呢,當時因為時代所限,並不是那麽明晰,當時王小謨博士他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是預警機。還不是電子偵察機,但是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未來電子戰,不管是電子偵察機也好,還是預警機也好,真正的核心技術就在於信號的收集與發射上。
你想那雷達什麽原理?它不是在發射信號,然後再把反射回來的信號接收到你發射的信號足夠強的話, 接收器呢,又足夠的靈敏,那你雷達的性能自然就好了。
同樣,電子偵察機也是在需要監聽的時候,那主要使用的就是接收站,如果是幹擾對方的情況下,那就是發射站啊。所以電子戰真正的核心技術就在於發射和接收模塊上啊。
所以當年王小謨教授在1993年的時候就堅定的主張,中國應該花大力氣研發、接收和發射站。因為當時有源相控陣這個技術呢,還處於一種構想沒有實現。
世界上呢,第一個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就是以色列的菲爾康,1993年,才開始試飛,當時王小謨教授就跟上層建議,如果要采購預警機的話,那就要采購以色列的菲爾康。
像俄羅斯的A50那種采用機掃雷達的預警機呢,就不再考慮了,咱們上層領導雖然不知道他提出的這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概念什麽意思,但是出於對王小謨教授的信任,就采用了他的建議。
所以就在1993年3月份中以雙方在北京會談,共同研究預警機設計方案。
各位,這你可要聽好了,這費爾康可不是咱買以色列的,而是中以共同研究預警及設計方案,是兩國共同研究設計,兩國共同開發,不是咱像印度一樣拿著錢去人家國家買現成的,那不符合咱的性格。
有人就說了,1993年菲爾康預警機在以色列不是已經試飛了嗎?那咱還去研究過什麽技能?
當然不是,當時以色列試飛的那架費爾康雖然采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非常好,但是它的設計方案不行,他隻能進行260°的掃描範圍,存在有很大的盲區。
所以在這次談判中,王小謨教授就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技術方案,就是後來著名的第三方案。
這個方案呢?是以俄羅斯的伊爾76作為載機,采用世界上最大的背負式天線,通過加高雷達天線,減小飛機尾翼對天線波束的阻擋,可以實現360°全方位覆蓋,而且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
這一方案當時震驚了以色列的技術團隊,以至於中方有資格與菲爾康的研究團隊共同研製開發第三方案的費爾康預警機。
這事兒一直談了兩年,到1996年才算定下來。當時合同是這樣約定的,中以共同研發的菲爾康預警機前,由中國出核心收發組件,也就是TR組件,由中方生產。
在王小謨教授的堅持下,中方還派出了一個由現場管理小組和在崗培訓人員組成的駐外團隊。
他們還主動爭取到了幫乙方加工天線罩和TR組件外殼的任務,你看全套工作咱都做了。當時因為咱的技術太落後,做了500多套TR組件,還有那外殼都不合格,被以色列罵的是狗血噴頭。
後來乙方才知道,咱們做的那TR組件的外殼是用手工洗削而成,你知道手工洗削什麽意思嗎?就是洗工鉗工,你知道嗎?就是洗工拿著銼刀一點一點銼出來的。你想想咱的武器裝備當時的公差有多大?
在技術標準化上差遠了,發現自己的短板之後,王小謨教授在國內搭建了第一個完整的設計班子。
國家大力支持,幫助他們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暗室、最大的熱壓罐、無塵生產車間以及TR生產線等。
後來王小謨教授說,當時我們這麽做就等於有了一個預警機研製的備胎計劃,你看這高人啊,什麽時候都留一手。
果然不出王教授所料,2000年四五月份的時候,以色列外長秘密的去了一趟印度,以13.8億的價格私自將中以雙方生產的菲爾康預警機偷偷賣給印度,印度同意購買後,當年的7月份,以色列向中國政府提出要終止合同。
當時中方都感覺不可思議,說這飛機都快造好了,突然就終止合同了。為此,王小謨教授還親自到以色列跟乙方進行了談判,但是也沒什麽用。
最後以色列賠了咱們不到4億美元,就給咱打發了。這就叫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啊,你靠誰都不行,還得靠自己。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來王小謨教授當年的先見之明了。
預警機備胎計劃啟動,您看有源相控的雷達的核心組件咱都會做,咱還怕你撕毀合同嗎?當時經過咱的評估,有源相控的雷達技術咱80%都已經學會了,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配件當場就能做出來,所以小以撕毀咱合同的事兒,徹底的激發了咱們自己研究預警機的決心。
於是2000年12月,也就是以色列單方解除合同5個月後,我們自己的空警2000國產預警機正式立項開始研製。
這時,王小謨教授又提出了空警2000總設計師的人選應該由年輕人來擔當,要懂技術、懂業務,年齡不能超過40歲。
所以最後時任38所副所長、年僅36歲的陸軍被任命為空警2000總設計師。第二年,2001年,空警2000試飛成功。
您看,您要不聽我講完這些故事,恐怕還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國的有源相控的雷達世界第一呢?咱完全是利用了費爾康事件,屬於親自製造有源相控陣雷達預警機的第一梯隊,咱們的起點太高了。
這有源相控雷達, 本來就夠牛逼了,而咱們的起點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機載版。
講到這兒啊,仔細聽的觀眾估計就發現問題了,你看EP3電子偵察機撞擊事件和咱們的空警2000樣機試飛成功,時間軸碾平了。
這咱就要回到前麵所說的內容了,當咱們通過EP3電子偵察機發現咱們的電子偵察機研究方向錯了之後,首先想起了誰,就想起了王小謨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
不管是電子偵察機也好,還是預警機也好,主要的核心問題無外乎就是兩個部分,一個是作為載體的飛機,一個就是收發元器件,通俗的說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吧。
於是,咱就決定把空警2000的某些技術細節移植到電子偵察機上來,從而實現電子偵察機和預警機兩條腿走路。
講到這兒啊,我想有必要講一下空警2000預警機的性能指標。空警2000的載體飛機是俄羅斯的伊爾76運輸機,機體安裝的是碟形天線。
有源相控陣雷達,純國產雷達,飛機上配有超級計算機控製台及軟件,能夠達到360°全方位覆蓋,特別善於偵測速度較高的空中或海上目標,不僅有預警能力,而且還具有偵察能力。
對電子情報、電磁情報不限電情報,有強大的收集功能。也就是說,空警2000不僅是預警機,也是一台強大的電子偵察機。空警2000具體參數如下,最大航程5500km,最大起飛重量175噸,翼展50米,機長46米,續航12個小時,可以空中加油探測距離470km,高空探測距離1200km,可以同時跟蹤60~100個目標。這款空警2000預警機搭載的雷達係統是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性能其性能完全超越機掃雷達啊,什麽是機掃雷達呢?就是機械掃描雷達。
在當時 ,甚至是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預警機還都是機掃雷達,包括美國的E3預警機。俄羅斯的A50預警機,還沒有做到有源相控陣化,而我們的空警2000在2002年就已經實現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化,而且是360°有源相控陣雷達化。
還有人就問了,什麽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呀?它比那機械雷達到底好到哪了?
機械雷達就是雷達天線一圈一圈的轉,不停的掃描,發射電磁信號,然後再接收電磁信號。然後你看的圖像的就是一幅畫,二維的,發現敵方目標的時候,在雷達上顯示的就是個點。它到底是向左飛還是向右飛,速度多少,機械雷達是探測不到的,隻有在後期再進行計算啊,一秒它前進了多少米啊,可以算一下。
但是有源相控的雷達呢,和機掃雷達長得都不一樣,有源相控那雷達呢,就像是蜻蜓的複眼一樣,它是一個片一個片的。一個發射模塊,一個接收模塊的它那發射站和接收站塊可以整合在一起,不用旋轉。在相同的發射功率下,有源相控的雷達有更遠的探測作用,而且是三維探測目標,離地麵多高多快的速度,向左轉向右轉,實時監測,而且還有集束特性。什麽叫集束特性呢?就是把雷達波束急集的一點,也就是說盯著某一點看,而且還有強大的電子對抗能力,那就相當於電子偵察機的一些功能了。幹擾對方還有一個特性,就是抗幹擾能力,幾乎無法被幹擾。根據檢視防務周刊和漢和防務評論等多家媒體幾十年的跟蹤報道,結論是中國的空警2000預警機性能全麵超越美國的EP3預警機。
你想啊,這可是咱04年的水平,所以當時咱也有點飄了,下一個目標就是預警機的小型化空警200。
有的人就問了,不是有空警2000了嗎?那還為什麽要搞空警200呢?你要知道空警2000的平台可是俄羅斯的伊爾76啊,咱哪有那麽多伊爾76?
那空警2000的伊爾76咱們隻有4架,當年還是從一個二道販子手裏買的,這平台問題不解決啊, 始終還會被人卡脖子。
咱們中國那麽大領土,就靠那四架空警2000肯定不夠用啊。你要知道,美國那E3預警機都30多架了,它每艘航母還都配備了E2艦載預警機呢。
就毛熊那點家底兒,還有20架A50預警機呢,所以咱得想招啊,於是就盯上了咱們的運8運輸機,琢磨著能不能把咱們的運8運輸機給改成空警2000的運載平台呢?雖然小點是小點兒,但是好歹能用啊,要是萬一遇上打仗,這起碼能夠全麵國產化,這樣就不怕打消耗仗啊。
想的是挺好,但是您得看看那運八的模樣行不行啊。你看伊爾76,你看伊爾76最大起飛重量190噸,有效載荷達到50噸。
那運8最大起飛重量才60噸,有效載荷才20噸,所以把空警2000上的有源相控的雷達搬到運八平台上,那基本上就不可能。
所以那就開始重新設計了。你看中國的路子有多野,就這麽大點,飛機上搞了一個平衡木策略,什麽是平衡木策略呢?就是把預警機的天線,設計的跟一個平衡木一樣,掛載在運8運輸機的腹部。
說的簡單,結果導致全機改動量達到80%以上,為了能拖動這具有源相控製雷達,咱們還給這個運八換了發動機,換裝成渦槳-6C發動機。
這個渦槳-6發動機原來呢功率是4000馬力,這換裝成6C之後呢,功率提高到5100多馬力,把油箱也換了,航程從原先的3000多公裏米提供到5000多公裏。
2005年10月試飛成功,2006年1月交付部隊使用。因為該機采用平衡木雷達設計,所以有較大的雷達盲區,不能全方位搜索,而且呢,又因為運8內部空間有限,裏麵放不下那麽多的控製終端,所以也導致了這空警200指揮能力遠遠弱於空警2000。
總的來說就是很不完美吧,咱的研究人員呢,一直都有強迫症,哪塊要是不完美,那覺都睡不好,什麽時候能把它改了,那心病才能去。
結果就出事了,2006年6月3日下午1點半,我國的預警機一線研究團隊為了給空警200補齊短板,技術升級,各路專家34人同時乘坐了一架空警200上天試飛,再加上駕駛人員6名同誌,本就不大的機身裏麵擠上了40人。結果在安徽省宣城市 廣德縣泊店鎮梨山村上空墜機失事,40人全部遇難,這就是中國航天事業最大的損失,安徽廣德6.3空難事件。
這34十位可是我們電子戰的一線研究人員,最年輕的才24歲,這損失太大了,導致我們的電子戰人員幾乎出現斷檔,這幾年都緩不過來。
你要說這為什麽會出現這場空難呢?那主要還是超載。有人就不理解了,你說為什麽這群人都不怕死呢?
明知道飛機超載, 會有危險,還這麽做?那不都是為了趕工嗎?節省時間,想要一次性把所有的數據都收集齊,結果就犯了如此的低級錯誤。
這次空難以後,上級命令從此以後不允許某一領域的專家同時乘坐一架飛機,避免團滅。
這空警200呢,那基本上也就廢了,雖然後來還有幾架也一直在使用,但是也沒有再進行後續升級,直到幾年之後,新型的空警500才真正解決了全麵國產化問題。
但是無論是空警2000也好,還是空警500也好,都不是我們現在中國空軍的最終形態。
好了,這期就講到這兒吧,咱下一期主要講一下中國電子戰現在什麽水平?都有哪些主力機型?
殲11幹擾了整個亞太地區的氣象係統,這純粹就是神仙大戰,
下一期咱著重講一下。
------
中國“預警機之父”:被兩部雷達改變的命運
以色列毀約中國,印度10億接盤,“預警機事件”背後是何真相?
空警2000總設計師:20公裏外劃根火柴都能看清
空警200型早期預警機
安徽廣德6·3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