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沸騰的地中海】
進入三號國防狀態後,在地中海,美第六艦隊和蘇第五分艦隊本已緊張激烈的對峙急劇增溫。一直在中地中海遊弋的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向東地中海第一線的獨立號航母打擊群靠攏。同時肯尼迪號航母打擊群受命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全速趕往東地中海(圖17)。另外瓜達卡納爾號和硫磺島號(圖8)兩攻打擊群也集中到同一海域,隨時準備投送海軍陸戰隊(美不願出兵;但一旦蘇單方麵出兵,美打算爭鋒相對地投送同樣兵力)。這樣美五艘主力艦加上大量護航戰艦,潛艇,和輔助艦艇雲集東地中海。也就是說海軍不再支持將戰鬥機緊急增援以色列的行動,這樣兵力不再散布在地中海東部,中部,和西部。五個主力打擊群全部集中到克裏特島南側,利比亞海岸北側狹窄的東地中海海域,第六艦隊兵力增加到60艘戰艦,含三艘航母,兩艘兩攻, 九艘潛艇。航空兵力達到260架戰機,80架直升機(規模超過了2023年10月美軍部署的雙航母打擊群)。
圖17 肯尼迪號航母打擊群奔赴東地中海
[注] 中間是特拉奇號(Truckee)油輪,左側是湯馬斯·哈特號(Thomas Hart)護衛艦。為趕時間,特拉奇號正在同時為肯尼迪號和哈特號加油。肯尼迪號是肯尼迪級航母的唯一一艘,也是美最後一艘傳統動力航母(以後美所有航母都是核動力航母,首艦是1975年入役的尼米茲級尼米茲號 [Nimitz])。肯尼迪號於1968年入役,滿載83000噸,艦載機90架,是當時美軍最先進的航母。
蘇軍也不甘示弱。10月24–25日勃列日涅夫下最後通牒時,第五分艦隊的規模達到了88艘:含33艘水麵戰艦,20艘潛艇,和九艘登陸艦。蘇軍平時對付美軍的慣用伎倆是對每一主力編隊(如航母打擊群)派一到兩艘驅逐艦近距離盯梢監視,大部份蘇艦自己組成編隊在遠方(視距外)演練(如反潛)。中東戰爭爆發後,蘇軍開始加大對美主力編隊盯梢監視的兵力投入,盯梢監視的戰艦數量增加到了三到五艘,不但派驅逐艦,也派巡洋艦,往往由一位將軍級的高級將領親率。
一開始美五個主力編隊在廣袤的地中海(及直布羅陀以西的大西洋)高速遊弋,蘇軍被迫分散兵力,有時會失去目標。現在美軍為秀肌肉,雲集東地中海狹窄的水域,反而為蘇軍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提供了最佳機會。蘇軍也組成五個水麵戰鬥群(Surface Action Group),逐一盯梢瞄準美五個航母/兩攻打擊群。以前蘇軍除了少量兵力對美艦盯梢監視外,大多數水麵戰艦在視距外隱蔽。反艦導彈長距離(可高達300公裏)視距外發射時,中途要靠直升機,固定翼機,或近距盯梢監視的戰艦提供中繼製導,將目標信息傳給飛行中的導彈。中繼製導過程十分複雜,命中率不高。現在蘇艦咄咄逼人,全部進入美艦視距,一次齊射可發射44枚反艦導彈。由於使用本艦火控雷達,導彈無需複雜的中繼製導,近距發射命中率極高。廣大軍迷司空見慣的美艦標配,專門攔截導彈的六管方陣近防炮(Phalanx CIWS)當時正在研製中(要1980年才入役)。所以美軍當時對蘇反艦導彈根本無法攔截,除了電子幹擾引開個別導彈以外,隻有挨打的份。每艘美航母被重點關照分到十來枚導彈,蘇艦飽和式的反艦導彈齊射會出現摧枯拉朽的戰果,美軍其實十分膽寒。平時蘇艦要模擬對美航母(或兩攻)的攻擊,現在可以直接拿眼前的美主力艦演習,在最接近實戰的狀態下錘煉磨礪部隊(圖18)。
圖18 美肯尼迪號航母被蘇塞瓦斯托波爾號(Sevastopol)導彈巡洋艦盯上
[注] 肯尼迪號的兩架艦載機是F-4鬼怪式戰鬥機。塞瓦斯托波爾號是一艘1969年入役的克列斯塔級(Kresta)巡洋艦,滿載7500噸,主要武備是四枚SS-N-3反艦導彈(雙聯裝發射器橫臥在艦橋兩側,照片中看不出。蘇艦前後各一向斜上方翹起的是SA-N-1艦對空導彈雙聯裝發射器)。克列斯塔級(首艦1967年入役)是繼肯達級(圖7 )以後蘇開發的第二代導彈巡洋艦。肯達級區區5500噸,要扛起16枚同型的重型遠程反艦導彈,力不從心,適航性和舒適度很差。克列斯塔級將噸位放大了2000噸,極大提高了適航性和舒適度。但主要武備極大縮水:僅攜帶四枚反艦導彈,無再裝填能力。蘇軍設計時估計過,一次導彈齊射後,別麻煩再裝填了,美軍報複火力會將本艦砸沉海裏。
由於距離近(圖18),除了反艦導彈以外,蘇軍也打算動用火炮和魚雷這些傳統武器多管齊下參加戰鬥。導彈化是1960年代才興起的新技術,裝備導彈後戰艦類型要驕傲地冠上“導彈”,比如“導彈巡洋艦”和“導彈驅逐艦”。有相當數量的傳統戰艦還未裝備導彈,就成為“火炮巡洋艦”和“火炮驅逐艦”。在蘇軍設想中要打的現代化反航母大戰中(靠中繼製導的反艦導彈遠距離齊射),這些傳統戰艦無用武之地(僅僅做點防空和反潛方麵的貢獻)。現在的近距離對峙反而讓這些傳統戰艦能上陣參戰,所以它們的官兵異常興奮,死死瞄準美艦。總而言之,從導彈戰艦到傳統戰艦,蘇軍的命令是全部瞄準五艘美主力艦,使出殺手鐧力爭首次齊射全麵殲敵。這是蘇軍版的“首戰用我,用我必勝。”不然蘇軍擔心美軍以艦載海航為核心的強大火力會將毫無空中掩護的蘇艦隊殺得片甲不留。“我們其實是神風特攻隊,”蘇第五分艦隊的參謀長當時在日記裏寫道。
被包圍和瞄準的美水麵戰艦當然也都瞄準蘇艦,隨時開火(因數量少,美艦無法對蘇艦進行反包圍)。水下美潛艇也躍躍欲試。三個航母打擊群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航空兵這一力量倍增器,頻繁起降,從空中偵察,定位蘇五個水麵戰鬥群(圖19)。戰機有時低空掠過蘇艦附近來模擬攻擊,製造震耳欲聾的恐怖聲響。因三艘航母不可能同時起飛全部艦載機,三艘航母相互配合:每一艘“上崗”12小時,艦載機保持持續不斷的出動;然後休息24小時(休息期間停止航空作業,不然飛機在艦員頭頂連續起降,沒人能夠休息;但每個中隊有兩架飛機要值班處於戒備狀態,準備在五分鍾內彈射起飛)。這樣三艘航母輪番上陣,對蘇軍保持持續不斷的壓力。
圖19 一架F-8C十字軍戰士式(Crusader)攻擊機準備從獨立號上彈射起飛
因雙方潛艇在附近活躍,反潛工作異常重要。蘇第五分艦隊隻能靠水麵戰艦和航空力量反潛。美反潛工作除了靠打擊群自身的水麵戰艦和航空力量以外,有時駐紮在附近希臘和土耳其美岸基海航基地的飛機可助一臂之力(圖20)。
圖20 美反潛機模擬攻擊蘇潛艇,引發烏沙柯夫海軍上將號(Admiral Ushakov)水兵的不滿
[注] 美機是(岸基)P-2V海王星式(Neptune)反潛機。烏沙柯夫海軍上將號是一艘斯維德洛夫級(Sverdlov)火炮巡洋艦,滿載16000噸,主要武備是12門152毫米/6英寸炮。
現在想來不可思議,當時美軍有一致命弱點:竟然沒有裝備反艦導彈(艦對艦,空對艦,和潛對艦的型號都沒有)。從1950年代開始美海軍熱衷於導彈技術,發展路徑有兩條:(1)開發潛射彈道導彈(SLBM),最後研製成功的北極星式於1961年開始裝備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2)開發艦對空導彈,標準式(Standard)於1967年開始入役。這些耗資巨大的導彈科研項目,加上需要開發前無古人,極其吞金的核動力潛艇和超級航母,再加上越戰不斷在燒錢,造成反艦導彈的開發被忽視了(當代美軍反艦導彈的標配魚叉式 [Harpoon] 當時正在研製,但要到1977年才會入役)。結果,在火炮和魚雷射程之外,美軍反艦作戰要靠戰機用(普通)炸彈,火箭彈,加上機炮進行俯衝強攻——濃濃的二戰風情(!)。這樣落後的攻擊方式,麵對蘇艦密集的艦對空導彈和高炮火網,會損失慘重。也就是說,盡管美艦載海航在二戰,韓戰,越戰中戰功彪炳,航母部隊耀武揚威,真正和裝備了大量先進導彈的蘇軍進行“高端”海戰,鹿死誰手很難說。
眼看著蘇艦當著美軍的麵不加掩飾地將反艦導彈推入發射器瞄準美艦,美飛行員收到的命令是反艦攻擊時,一定要命中並擊毀蘇導彈戰艦上的反艦導彈發射裝置以及火控雷達和傳統戰艦上的火炮和魚雷發射裝置。任何看過二戰航母作戰電影(如2019年的《決戰中途島Midway》)的網友都能理解用傳統俯衝轟炸的方式要命中頑強防守的敵艦的任何部位已經很難,一定要命中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這樣的具體部位是難上加難。美飛行員也需視死如歸,用“神風特攻隊”的大無畏精神去攻擊蘇艦。
就這樣兩個超級大國海軍在很近的距離內,劍拔弩張,危險對峙。雙方怒目圓睜,相互瞄準,隻等一聲令下就會開始怒射。雙方都不想成為對方第一次打擊的犧牲品,這樣從戰術角度來看,雙方都有動機先發製人。雙方艦隊都裝備了核武器(美軍有核航空炸彈,雙方都有核深水炸彈和核魚雷),一旦擦槍走火,後果不堪設想。
參加過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的美軍官兵說,此時比古巴更緊張。在古巴海域,美艦,美機對付的是蘇運輸船,美軍無任何危險。同時也要將蘇潛艇壓在海底,但由於雙方力量懸殊太大,區區幾艘蘇潛艇根本掀不起大浪。現在在海上要麵對在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到10月底,蘇97艘 : 美60艘),在質量上有銳不可擋的殺手鐧(反艦導彈)的蘇水麵艦隊。同時水下有 23艘蘇潛艇(部分先進的潛艇裝備了反艦導彈)。到10月底,蘇軍從水麵和水下一次齊射可發射88枚反艦導彈(再加上348枚魚雷和45枚艦對空導彈)。雙方對峙在十月戰爭開始後就已經加劇,從10月25日(蘇聯下通牒,美國拉警報)起,急劇增溫。到10月27日肯尼迪號打擊群趕到東地中海後,地中海簡直要沸騰起來。緊張氣氛延續了六天(到10月30日),分分秒秒都扣人心弦。
【8 外交努力沒有停止】
10月25日美東時間上午8點不到,薩達特回複尼克鬆:“我理解你對美,蘇聯合出兵的反對,我們已要求安理會派遣一支國際部隊來監督對安理會停火協議的執行。”在聯合國的術語裏,“國際部隊”指沒有五個常任理事國的部隊。基辛格馬上明白埃及已撤回了產生這場超級大國危機的請求,他馬上回電支持這個新的倡議。上午10:30開始,安理會繼續開會。
這時候美軍拉響核警報進入三號國防狀態的消息已作為爆炸性新聞傳遍全球。但是美方對具體的軍事行動封鎖消息,所以危險的海上對峙沒有被大肆報導。中午,基辛格召開記者招待會,重申美國既反對兩個超級大國聯合出兵中東,更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麵出兵。“到目前為止蘇聯沒有采取不可逆轉的行動. . . 我們采取的,總統下令的措施 [指進入三號國防狀態] 純屬預防性質。”為了給蘇聯人留點麵子,基辛格老謀深度算地沒有提到勃列日涅夫的來信。
下午2:40蘇聯大使通過電話轉達了勃列日涅夫的第二封信。信裏對一天前的危機隻字不提,隻空洞地談到雙方應遵守10月20–22日基辛格在莫斯科談判時的約定,為停火協議的貫徹繼續合作。從美國的角度看,蘇聯認慫退卻了。從蘇聯的角度看,美國拉響核警報是嚇尿了,由於太緊張而昏了頭,發瘋了。政治局討論下來根本不值得為了埃及(和敘利亞)與美國打第三次世界大戰。再說埃及聽從了美國的勸解,已正式收回懇求超級大國聯合出兵的要求。這樣蘇聯再要單方麵出兵,就變成入侵埃及,師出無名。而美國若幫助埃及抵抗入侵,將會大大增強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所以蘇聯決定不再提出派兵到埃及。
10月25日下午安理會第340號決議通過:(1)要求交戰雙方馬上徹底停火,回到10月22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6:50時的戰線(圖13),(2)決定由聯合國秘書長從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聯合國成員中組織一支聯合國緊急部隊(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來監督對本決議,(10月22日通過的)第338號決議,和(10月23日通過的)第339號決議的執行。
10月26日第三次停火後,以色列試圖通過封鎖食品和醫藥用品的運補(軍火運補當然不會被允許),來迫使埃第三軍投降。困獸猶鬥的埃軍再次破壞停火,企圖殺出重圍,不幸又被優勢以軍趕回包圍圈。在中東,戰火很難熄滅。
10月26日美東時間上午, 薩達特又來找尼克鬆哭訴。當晚勃列日涅夫又來信說再次收到薩達特懇求蘇聯來為第三軍解圍。不像10月25日的信沒有提到美的核警報,這次勃列日涅夫提到了美“無端”拉響核警報,同時提醒尼克鬆注意他沒有以拉響核警報來回應。吸取了經驗教訓後,勃列日涅夫怕美再“發瘋”拉響核警報,這次不再威脅采取任何行動,隻是說如埃方的困境無法馬上解決的話,美方的誠意十分令人懷疑。
圖21 (左起)以色列總理梅厄,美國國務卿兼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埃及總統薩達特
[注] 這張來自網上的合成照片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當時的外交挑戰:埃,以雙方急需談判,但礙於麵子和傳統拒絕當麵接觸,隻能由美從中斡旋(照片上無法反映的是蘇聯無法插手談判)。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采用了基辛格老年的照片。在1973年,他隻有50歲,見圖12,圖16,和圖23。
為了表現誠意,基辛格反複和以大使,外長,和總理接觸,重申美方立場:(1)美方不會允許以軍殲滅埃第三軍或迫使其投降,以一定要允許食品和醫藥用品的車隊穿越封鎖線為埃軍運補(如若不然,美軍將以空運為被圍埃軍運補)。(2)對埃第三軍圍而不打對美,以都有好處。由於是美對以求情,在埃及眼裏美既有誠意,又有能力幫助埃第三軍。美不是一邊倒地無條件偏袒以,也不像蘇聯那樣雷聲大,雨點小,實際上無法解救第三軍。這樣美能將埃及從蘇聯陣營裏拉過來,拜美為新的老大哥。對以色列來說,停火決議要求埃,以兩軍停火後直接談判有關部隊脫離接觸問題。這是以色列1948年建國以來一直提出的要求,但一次也沒有實現過。這是因為一旦雙邊談判,阿拉伯國家就等於承認以色列的平等地位,而阿拉伯國家曆次戰爭的目的就是否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以滅掉以色列為快。所以隻有在第三軍還沒有被殲或投降的情況下,埃及才會同意直接談判。多次反複以後,梅厄被迫同意放行運補車隊並和埃軍直接談判。
10月27日,尼克鬆回複了勃列日涅夫:重申美對停火的支持,保證美將對以施壓允許運補車隊通行。但怕蘇製造新的麻煩,尼克鬆沒提到以其實已經同意車隊和談判的問題。在西奈–運河前線,在10月26日和27日,雙方又打打停停。最後在10月28日當地時間淩晨1:30,埃,以兩軍代表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員調停下,在開羅–蘇伊士公裏第101公裏處(見圖13:Kilometer 101,Cairo–Suez Road)進行了雙方25年以來的首次直接談判。從此以後,埃,以兩國在50年間再也沒有大規模武裝衝突。
【超級大國的劍拔弩張:未完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