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國的劍拔弩張 (一)

2023年10月7日(1973年十月戰爭 [October War] 爆發整整50年的一天),哈馬斯–以色列衝突爆發。不久,美兩艘航母(福特號和艾森豪威爾號)率艦隊高調進入地中海東部,聲援以色列並震懾其它各方不要介入。現在有很多人擔心哈以衝突是否會擴大。但即使衝突不幸擴大,目前世界大戰不會爆發。原因很簡單:在地中海東部,沒有第二支海上力量敢和美軍對壘。即使伊朗,真主黨(Hezbollah),或其它力量卷入,一定會被美軍擺平,而且戰火會被控製在中東,不會擴大。

然而50年前的十月戰爭就不一樣了。埃及和敘利亞南北夾攻,以色列和50年後一樣,一開始被打得措手不及。等以色列緩過神後,開始反擊。美國海軍和現在一樣,高調進入地中海東部聲援以色列。但和現在不一樣的是蘇聯海軍也高調力挺阿拉伯盟友。在地上,中東烽火連天,無法停火。在海上, 兩個超級大國劍拔弩張,相互瞄準,差點大打出手。而雙方一旦在地中海開戰,戰火不會被控製在中東,將會蔓延世界各地(美軍已在全球拉響核警報)。美,蘇兩國海軍以前和以後都未曾如此大規模,近距離怒目圓睜,爭鋒相對,核戰一觸即發。所以1973年10月底是離第三次世界大戰最近的一段日子,回想起來令人毛骨悚然。

當時兩個超級大國為防止恐慌沒有及時通知民眾,事後雙方都淡化處理。大多數文城讀者即使知道1973年十月戰爭的曆史(最近這方麵報導很多),可能對這場海上對峙也不了解。所以為填補部分空白,本文聚焦這場異常危險的美蘇海上對峙,來幫助大家了解50年前超級大國戰略博弈的來龍去脈。

十月戰爭爆發】

在1948年,1956年,和1967年,阿拉伯國家(主要是埃及和敘利亞)和以色列進行了三場戰爭。結果是以色列越打越大。1967年的六天戰爭以色列完勝: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就是現在打仗的地方),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約旦的西岸地區。戰後以色列自信爆棚,驕傲自大。阿拉伯軍隊盡管屢戰屢敗,卻臥薪嚐膽,整軍經武:發誓要收複失地。它們從老大哥蘇聯那裏獲得大量軍援,裝備了當時先進的坦克,飛機,和地對空導彈(圖1),縮短了和以色列的差距。

十月戰爭中埃及使用的地對空導彈(左起):SA-6(三枚),SA-3(兩枚),和SA-2(一枚)

[注] 這是埃及國家軍事博物館裏陳列的立下赫赫戰功的三型導彈。其中在十月戰爭中最先進的是SA-6,開戰初期擊落大量以軍戰機。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在猶太人一年中最神聖的一天,贖罪日(Yom Kippur),發動突然襲擊(這場戰爭被稱為“十月戰爭”以外,也被稱為“贖罪日戰爭” [Yom Kippur War])。埃軍突破以軍在蘇伊士運河沿線的防線,進入西奈半島(圖2)。敘軍也殺入戈蘭高地,收複部分領土。以前戰無不勝的以軍到10月9日已有49架戰機(含14架最先進的F-4鬼怪式 [Phantom] 戰鬥機)被擊落,有500輛坦克被擊毀。以軍作戰飛機總數是400架,坦克總數是1700輛,短短幾天蒙受如此慘重損失,這是數次阿以戰爭中阿拉伯軍隊罕見的勝仗。壓力山大的以色列緊急動員後開始反擊。雙方將士用命,全力廝殺。

2  埃軍首戰告捷,突破蘇伊士運河防線:1973106

[注] 這是埃及國家軍事博物館裏大書特書的勝仗。

不久,在西奈和戈蘭,以軍開始扳回戰局,但人員,裝備,和彈藥消耗極大。阿,以雙方都大聲疾呼背後的靠山加緊援助。蘇聯和美國都發動大規模的空運和海運給雙方小兄弟補充裝備和彈藥。

超級大國開始介入】

從1950年代起,冷戰的“遊戲規則”雙方都心知肚明:(1)美,蘇不直接對峙,出錢出槍出炮以外流血打仗的事情靠代理人。(2)如一個超級大國直接卷入衝突(如美國在朝鮮 [1950–53] 和越南 [1965–73],蘇聯在匈牙利 [1956] 和捷克斯洛伐克 [1968]),另一方除了拍桌抗議以外,不會采取直接軍事對抗。這樣雙方軍人沒有傷亡,政府也不會有壓力將衝突升級。

所以冷戰最危險的情況就是超級大國直接軍事對抗。在1973年東地中海海上對峙以前,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是雙方劍拔弩張最嚴重的一次,也是離核大戰最近的一次。當時雙方摩拳擦掌,核武對峙,但都是遠程互瞄,在海上雙方海軍沒有麵對麵對峙。原因很簡單:當時的蘇聯根本沒有遠洋海軍(又稱藍水海軍)。麵對武裝到牙齒的封鎖古巴的美艦和美機,帶著運往古巴的導彈的蘇運輸船,沒有水麵戰艦護航,隻能認慫返航。已運到古巴的導彈隻能乖乖撤走,在海上還要被美機低空核查。讓蘇聯在冷戰中蒙受如此羞辱是赫魯曉夫下台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去古巴冒險不成,反而差點引發核戰遭到滅頂之災,這也都是他的嚴重錯誤)。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海軍走上了強軍之路,十年不到,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在蘇現代海軍之父戈爾什科夫(Gorshkov)元帥率領下,蘇聯海軍成為一支令美國海軍刮目相看的遠洋勁旅。

中東以外,當時的國際大形勢是美國剛從越戰泥潭中勉強脫身,正在戰略收縮,同時試圖與蘇聯和中國兩個共產黨大國搞好關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後,尼克鬆於1972年2月公開訪華)。1965年美軍大規模介入越戰後,國內反戰浪潮此起彼伏,民眾示威遊行不斷,國會議員紛紛幹涉。1973年1月尼克鬆政府和北越簽訂了和平條約,美軍得以比較體麵地撤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願從軍事上(尤其是出動地麵部隊)直接卷入中東。但同時以尼克鬆和基辛格為首的冷戰鬥士也不希望看到蘇聯在中東擴大影響。

當時作為新興超級大國,蘇聯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和威望正在上升。在中東,埃及和敘利亞的軍隊都是蘇聯武裝,培訓的,自然深受蘇聯影響。但同時這兩個小兄弟對老大哥也不是肝膽相照。它們密謀突襲以色列的計劃全部瞞著蘇聯。直到開戰前兩天,它們才勉強通知蘇聯以便撤僑。在中東以外,蘇聯正熱衷與美國緩和關係(detente),1972年5月在莫斯科勃列日涅夫和尼克鬆舉行了高峰會談,雙方簽署了一係列合作協議(圖3)。埃及竟然因此吃醋不悅,悍然於1972年7月驅逐了蘇聯顧問和駐軍(少量空軍部隊)。所以蘇聯既不希望中東戰火影響全球緩和大局,一有機會也希望在中東擴大影響(比如爭取讓顧問和部隊重返埃及,盡管蘇聯人心裏很討厭這個“白眼狼”)。

19725月莫斯科高峰會議上,尼克鬆和勃列日涅夫簽署了一係列合作協議

[注] 其中一項協議是美,蘇兩軍防止海上意外事件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雙方小兄弟們大打出手,兩位老大哥不得不給雙方緊急補血,但同時也相互默契克製,最好不要直接卷入衝突。10月11日,一艘蘇聯民用運輸船在敘利亞港口被以軍擊沉。以色列表示“遺憾”,蘇聯選擇了克製,除了在聯合國抗議和向東地中海增派戰艦以外,沒有對以進行軍事報複。從10月9日到13日,美國援以的運補也十分克製:怕刺激阿拉伯國家,美國沒有出動自己的軍機,隻允許以色列航空公司(El Al Israel Airlines)區區七架改裝成貨機的波音747來美取貨。

【超級大國的劍拔弩張:未完待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