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血腥鎮壓到投共遭槍決 陳儀之死揭密
說起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台灣社會的記憶裏,永遠烙印著時任行政長官陳儀的名字。他因治理失當引發民怨,並最終導致了血腥的鎮壓。然而,諷刺的是,這位在台灣飽受爭議的高級將領,最終卻不是因“二二八”而定罪,而是因“通匪叛國”,於1950年在台北馬場町遭到槍決。
任命台灣省長:權力的頂點與矛盾的起點
陳儀出生於1883年浙江紹興,曾於日留學、加入國民黨軍隊,官階直升至二級上將。1945年日本戰敗後,陳儀被任命為台灣省行政長官暨警備總司令,代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然而,他上任後在台灣麵臨社會、經濟、族群矛盾激增,尤其對台灣本地民眾與外省幹部間的不滿處理備受批評。

1945年10月25日,陳儀(右)代表國民黨政府接手台灣,在台北公會堂接受大日本帝國第10方麵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所簽名蓋章的受領證,經由第10方麵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左)轉交給陳儀。(圖/翻攝維基百科)

陳儀(1883年5月3日—1950年6月18日),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戰後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其任內發生二二八事件,被解除行政長官等職務,是該起事件當中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市太平町天馬茶房附近查緝私煙,打傷煙販林江邁、誤殺市民陳文溪,激起群眾久積的憤怒。2月28日,市民罷市、罷課、罷工,遊行至專賣局抗議、前往長官公署請願,但遭到衛兵以機槍掃射,數人死傷。
二二八事件:鎮壓、戒嚴與曆史責任
1947年2月28日,台灣由於煙酒查緝引發的群眾抗議迅速升級。3月10日,陳儀宣布全台戒嚴,並解散各處臨時處理委員會。
當時他向中央呈報,稱“此次事件並非普通人民暴行”,並請調兵援助。此次鎮壓造成數千至上萬人傷亡,為日後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埋下伏筆。
雖然蔣介石未立即除去其職務,但陳儀的聲譽卻因此被烙上重大汙點。

陳儀鑒於軍警兵力不足以掌控局勢,采取兩麵手法,表麵讓步妥協,答應官民共組處理委員會、協調解決事件衝突;另一方麵向南京市的中央政府請兵,要求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盡速調派素質優良的一旅步兵前往台灣。(圖/翻攝維基百科)
轉任浙江省主席:倒戈共產黨
1948年6月,陳儀被調任為浙江省主席。這對他而言,既是回歸故裏,也是監控重任,蔣介石對他下達政治任務,要求他穩定沿海局勢、監控共產勢力。
然而,在國共內戰尾聲,陳儀卻在浙江走上不歸路。他不但沒有感謝蔣介石的寬大處理,反而私下釋放100多位被捕的共產黨員,1949年1月,在解放軍占領浙江前夕,陳儀主動聯絡中共地下黨員,並試圖策動駐守東南要津的學生——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一同率部投降。
盡管陳儀對湯恩伯有如再生父母般的提拔與資助,還將女兒嫁給他,但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湯恩伯將軍最終選擇了國家大義,將策反信呈報給了總統蔣介石,揭發了陳儀的叛國圖謀。此信件最終成為陳儀被捕的重要證據。

湯恩伯 (1899 - 1954),原名湯克勤,浙江金華武義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蔣介石的四大心腹之一。(圖/翻攝維基百科)
馬場町的槍聲:七十年前的“反共基石”
1950年6月,陳儀被押解至台灣,經軍事法庭以“通匪”罪名判處死刑,並在馬場町執行槍決。
這場槍決,與同月處決的共諜吳石等人,共同構成了一道血淋淋的防線:它向全體軍民宣告,在中華民國退守台灣、艱苦圖存之際,任何企圖投靠共產黨、動搖國本的行為,不論官階多高,都將麵臨最嚴厲的國法製裁。
陳儀的死亡,是國民黨在台灣徹底確立“堅決反共”統治底線的政治宣言。

1950年4月,陳儀被押到台灣後,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5月19日,蔣介石親下手諭紙條“槍決可也”,命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辦理此事,部下劉學仁害怕陳儀情緒波動不利槍決,欺騙陳儀說蔣介石要召見他,陳儀盛裝打扮搭車到新店空軍公墓,方知是被押往槍決。(圖/翻攝維基百科)
曆史的反諷:今日國民黨的迷失與背離
然而,七十多年後,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曆史,卻充滿了諷刺和唏噓。當年,陳儀因與中共秘密接觸就被槍決,而湯恩伯因告發恩師而背負“不義”的罵名,隻為堅守“反共救國”的信念。
對比之下,今日部分國民黨人士對共產黨的頻繁接觸與親近態度,不僅讓許多忠貞的國民黨老黨員感到不解與背叛,更讓這段“大義滅親”的曆史,顯得格外沉重與反諷。

2017年2月28日,時任總統蔡英文出席二二八事件70周年中樞紀念儀式,從受難者家屬潘信行手中接過《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