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同誌其實不姓“華”,他的祖籍在河南範縣,他有三個哥哥。
作者:大貓論史事
華國鋒於1921年2月16日出生在山西交城縣永寧南路南關街一座農家小院裏。他的父親叫蘇慶惠,母親叫王二女(蘇王氏)。
蘇慶惠出生於1874年,是交城杜家莊人。他的祖籍是河南範縣蘇家堡(濮陽市範縣濮城鎮西蘇莊),其交城的蘇氏族譜開篇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一世祖,蘇守林明初由範縣(河南)越太行,過太原,定居交城。
蘇慶惠15歲時離開交城杜家莊進入交城縣城隆盛裕皮坊當學徒(也有資料說是在義成合皮坊當學徒)。當時,交城的皮毛業十分興盛,皮毛甲天下,所產“交字毛”皮件享譽北方地區,並且大量出口到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國。交城皮商是晉商十二行幫之一,縣城有皮坊店百餘家,駐交美、德、法、俄、日等外國洋行有四十多家。中國實業誌曾記述交城的毛皮業:“山西以牧羊著稱,硝皮業亦隨之發達。全省硝皮業之發軔,以大同、交城兩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場之經營,交城皮貨以灘皮為最著,製工之精美遠在大同之上。”
隆盛裕皮坊的東家叫王酋。王酋見蘇慶惠為人忠厚老實、勤勞能幹,就對他十分賞識。幾年後,王酋將二女兒王二女嫁給了蘇慶惠,王二女成為了蘇王氏。
蘇慶惠與蘇王氏結婚後,夫妻二人勤勞節儉,靠皮革手藝賺錢生活。
蘇慶惠與蘇王氏育有四個兒子。第四個兒子出生後,蘇慶惠給兒子取名為蘇鑄,還給取了一個字——成九。
由於疾病等原因,蘇慶惠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都在年幼時夭折了,隻有老三和老四長大成人。對此,1948年華國鋒在填寫的《幹部成分調查表》中寫道:“我兄弟原本四個,我三哥出生時,我大哥夭折了。我生下時,我二哥夭折。”
華國鋒有三個哥哥,但最後長大成人的隻有他和他的三哥。
1928年,華國鋒7歲時,蘇慶惠因病離開了人世,終年54歲。
此後,華國鋒與三哥在母親的撫養下艱難度日。蘇王氏深知文化知識的重要,她堅持送兩個孩子上學讀書。
失去主要勞動力的家庭,日子過得非常困難。三兒子小學畢業後,蘇王氏為了一家人的長遠生計,讓三子繼承了父業,去學製革手藝,但依舊讓四子上學。
華國鋒讀書刻苦用功,成績很好。1933年,他考入當時交城最好的學校念高小。
1935年,14歲的華國鋒考入交城縣最高學府——商業職業學校。
在商業職業學校讀書期間,華國鋒刻苦用功,成績突出。他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十分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
1936年,已經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東征打到了交城。紅軍到過交城90多個村子,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還開倉救濟百姓,宣傳抗日。紅軍的行為、主張,在交城廣為傳揚,也使追求真理和正義的華國鋒由衷欽佩。
抗日戰爭爆發後,華國鋒立誌抗日救國。他說:“當亡國奴活不下去,日本侵略者的殘忍,再也不能忍受。”
1938年,華國鋒與同學一起參加了抗日隊伍。他回到家裏悄悄收拾幾件舊衣服,瞞著母親,離開家門,和同學連夜步行80多裏路,找到了犧盟會,毅然參加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交城抗日遊擊隊。
1938年10月,經老紅軍李伯林介紹,華國鋒入了黨。這一年,他17歲。
參加遊擊隊後,華國鋒改了姓名,將原本的“蘇鑄”改為了“華國鋒”。
為何改名為“華國鋒”?
1947年,華國鋒在陽曲縣擔任武裝大隊政委時,抽空回家一趟。他的侄女蘇鳳仙跑到他身邊問:“叔,您為什麽改名啊?把名字改成了華國鋒。”
華國鋒告訴侄女:“我改名是因為革命的需要,華國鋒這三個字取自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先鋒。”
注:也有資料說這個名字是取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之意,也有說取中國人民抗日救國先鋒之意。
從此,“華國鋒”這個名字伴隨了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