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逸是唯一一個納過妾的頂層人物。
1923年秋天,廣州的一所宅院裏熱鬧非凡,房梁上掛著紅綢,很明顯是家中有喜事。過往的路人無不探頭朝院內觀望,隻為看看新郎是否英俊。
但是,院內的景象卻讓人倍感困惑,一名身穿紅衣的女子端莊的站在院子中央,手裏緊緊的握著一顆紅繡球,旁邊是一位七八歲的小女孩,手中抱著一隻公雞。主婚人則是一名年齡稍大的女子,這算什麽事?誰家結婚沒有新郎?
其實這場婚禮的男主角正是後來被評為開國大將的張雲逸,主婚人正是他的妻子王氏,此時的張雲逸在揭陽主持工作,對此事並不知曉。
早期骨幹之一,為何能夠公然納妾?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故事?
稀裏糊塗納了“二房”
1914年,張雲逸剛剛從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畢業,隨後便接到了任務,秘密潛入了海南龍濟光部。臨行之前,張雲逸家裏為他包辦了婚姻,新娘是同鄉的姑娘王碧珍。
王碧珍出身貧苦,但通情達理。與張雲逸結婚之後,兩人見麵的機會並不多,但王碧珍從不抱怨,家裏的大小事務在她的打理下井井有條。兩年之後,張雲逸被調回了廣州工作,兩人見麵的機會才有所增加。
1916年,夫妻二人愛情的結晶終於誕生,看著繈褓中可愛的女兒,張雲逸十分開心,但病床上的王碧珍卻顯得垂頭喪氣。張雲逸關切的詢問緣由,這才得知王碧珍的因為沒能為自己生下男孩而感到自責。
雖說清政府早已垮台,但封建思想徹底根除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王家和張家又是同鄉,兩家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古人都有“母憑子貴”這個說法,在那個年代,新娘如果沒能生下兒子,娘家人見到親家是會抬不起頭的。
王碧珍也曾嚐試過為張雲逸生育第二個孩子,但由於農村生活比較艱苦,王碧珍的身體一直不好,夫妻二人這一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當時張雲逸在粵軍許崇智部服役,平時探親假比較少,每次回家他都會開導王碧珍:“你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封建王朝早已不複存在了,人們都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我幹革命的初衷就是與封建專製作鬥爭,我家裏怎麽能出現一個封建分子呢?”
王碧珍表麵上答應張雲逸,一定會放下包袱,好好生活。但在過去的幾千年裏,女人一直都被視為男人的附屬品,幾代封建王朝的毒害,豈是張雲逸幾句話能夠化解的。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愧疚,王碧珍開始主動為張雲逸物色“二房”。
由於張雲逸常年在外奔波,與王碧珍書信聯係也比較少,所以王碧珍一直沒有與張雲逸商量這件事,或許在她的心裏,這件事根本就不需要商量。
在古代,稍微有點身份的人,如果結婚五年後不納妾,外人會對正房說三道四。
所以,自古以來,為丈夫物色第二伴侶,是一個“懂事”的正房該做的事。當時張雲逸已經成為了廣東揭陽縣縣長,也算是小有名氣,這件事也就顯得更加名正言順。
1923年,王碧珍在一次理發時發現理發師眉清目秀,性格隨和,於是便主動與她進行攀談。
在聊天中王碧珍得知,這名女子名叫韓碧,芳齡十九,因家族沒落,早年曾跟隨父母四處乞討,父母死後棲身於一個遠房親戚門下,並學習了理發這門手藝。
王碧珍開門見山的說道:“你願不願意有一個家?你隻要願意當我男人的二房,我今後就把你當做親姐妹來看待。”
這句話可算是說到韓碧心坎裏去了,韓碧自幼和父母四處漂泊,沒有經曆過苦難的人根本無法體會到一個安定的家在亂世中是何等的奢求。再加上王碧珍平易近人的性格,韓碧猶豫再三後答應了這個請求。
王碧珍選了一個良辰吉日,代表丈夫把韓碧娶進了張家,由於婚禮當天張雲逸不在家,按照當地習俗,這種情況需要用一隻公雞來代替。
一段時間過後,張雲逸返鄉探親,還未進門就發現灶台前多了一個女人,於是很熱情的說道:“原來是來客人了呀,這婆娘也真是的,怎麽能讓客人幹活,趕快去裏屋坐。”
聽到這番話後,韓碧一時語塞,杵在原地不知所措。王碧珍一邊幫張雲逸脫下外套一邊解釋:“她叫韓碧,是我為你娶的二房。”
張雲逸一把推開了王碧珍的手:“這怎麽像話!這種事你為什麽不和我商量一下?而且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向來反感這種封建思想。”
“姑娘,你不要聽她的,明天早上我親自把你送回家。”
王碧珍感到十分委屈:“小韓也是個苦命孩子,爹娘死的早,她早就沒有家了。都怪我不爭氣,沒給你生個兒子。”
見張雲逸態度十分堅決,韓碧的眼淚也流了下來:“我還以為從此之後我就有了一個安定的家呢。雖說你不在,但我們已經拜過天地了,我生是張家的人,死是張家的鬼。”
在兩人的苦苦哀求下,張雲逸最終允許韓碧留在了自己的家中,韓碧很快也懷上了張雲逸的孩子,但由於大革命已經失敗,我黨的處境十分艱難,直到孩子出生,張雲逸也未能與妻兒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