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如何保住金門

蔣介石如何保住金門

1958年8月23日,夕陽西斜,金門島籠罩在一片寧靜中。下午5點半,有的人在吃晚飯,有的人吃完晚飯在外麵乘涼、散步、打籃球。

突然,一聲巨響劃破天際,緊接著,炮彈如暴雨般傾瀉而下!近三萬發炮彈射向麵積隻有150平方公裏的金門,火光衝天,塵土飛揚。毫無準備的人四散奔逃,尋找掩體,尖叫聲、爆炸聲交織成末日的交響曲。金門,這個彈丸之地,瞬間陷入煉獄。

這就是金門炮戰,台灣稱“八二三炮戰”,一場震驚世界的海島爭奪戰。它不僅改變了金門的命運,更在冷戰的高峰期掀起驚濤駭浪。這場戰爭為何爆發?共軍為何未能攻下金門?今天,讓我們揭開這段塵封的曆史,走進那段炮火與信念交織的歲月。

 

斬首行動的陰影

金門,國軍的海上前哨,孤懸於台灣海峽,距離台灣本島兩百多公裏,距離大陸廈門不足十公裏。對中共而言,它是眼中釘、肉中刺。1949年,中共試圖一舉拿下金門,卻铩羽而歸。九年後的1958年,他們卷土重來,決心以雷霆之勢拔除這顆釘子。

共軍炮彈落下的時間和地點顯然都經過精心策劃。當時島上國軍三位副司令剛進入一家水上餐廳不久,炮彈就密集地砸向他們所在的地區。

爆炸聲震耳欲聾,火光吞噬一切。三位副司令當場陣亡,參謀長身受重傷,甚至連國防部長也受了重傷。國軍指揮鏈瞬間癱瘓,金門如同一艘失去舵手的戰艦,在風暴中搖搖欲墜。

共軍的“斬首行動”為何如此精準?因為島上早已布滿他們的眼線。間諜化身漁民、商人,刺探國軍布防。他們的眼睛無處不在,記錄著雷達站的位置、炮兵陣地的坐標,甚至國軍將領的行蹤。

就在共軍發動炮擊的同時,金門島上許多地方都升起了信號彈。

國軍的指揮中心、雷達站、機場跑道、港口艦船,盡數成為炮火的靶子。通訊係統被切斷,金門陷入孤立無援的黑暗。

海上的“狼群”

如果說陸上的炮火是共軍的鐵拳,那麽海上的“狼群”戰術則是他們的利刃。夜色中,一群看似普通的漁船在金門附近海域遊弋,船上漁民哼著小調,魚簍堆滿甲板。但這些漁船並非漁船,而是偽裝的武裝船隻,裝備著無後座力炮和重機槍。而在漁船的掩護下,魚雷快艇如幽靈般潛伏,伺機而動。

國軍艦艇毫無防備。突然,漁船四散開來,露出藏在中央的快艇。魚雷破浪而出,帶著死亡的低嘯,直撲國軍艦艇。一艘滿載近千名傷兵和居民的坦克登陸艦猝不及防,中了兩枚魚雷。爆炸的火光照亮夜空,巨艦在悲鳴中緩緩沉沒,哀嚎聲響徹海麵。

共軍的“狼群”戰術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海上伏擊,接連擊沉多艘國軍艦艇。金門的海上防線搖搖欲墜,補給線岌岌可危。

美國的抉擇

炮戰爆發,台北震動。蔣介石第一時間向美國求援,語氣斬釘截鐵:“金門寸土不讓,哪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然而,1954年簽署的《美中互防條約》隻保障台灣和澎湖的安全,金門並不在列。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猶豫了:一個小島,值得冒險與中共開戰嗎?

第七艦隊緊急駛向台灣海峽,但美軍態度曖昧,隻願為國軍護航和運補,不願直接卷入衝突。美方甚至通過國務卿杜勒斯傳話,建議蔣介石放棄金門和馬祖,集中兵力守衛台灣。這番話如一盆冷水,澆在蔣介石心頭。

蔣介石親自回應:“金門是反共堡壘,絕不撤守!”他將金門比作西柏林,誓言以血肉之軀捍衛這座島嶼。1958年10月1日,台北總統官邸燈火通明,蔣介石麵對中外記者,擲地有聲:“金門不僅是中華民國的前哨,更是自由世界對抗暴政的象征。戰至一兵一卒,我無怨無悔!”

他的演講如驚雷,傳遍全球。西方媒體紛紛報道,美國民眾開始關注這座遙遠小島的命運。冷戰格局下,金門炮戰成為焦點:美國會出兵嗎?蘇聯會如何反應?一場局部衝突,牽動著世界神經。

最終,迫於壓力,艾森豪威爾調整策略,加大對國軍的援助。美軍提供八吋榴彈炮,射程遠、威力大,國軍士氣大振。杜勒斯親訪台北,與蔣介石發表《中美聯合公報》,重申對中華民國的支持。美方更以外交渠道警告中共:若戰事升級,不惜動用核武。共軍攻勢受阻,毛澤東不得不重新盤算。

“硫磺島”模式的防禦工程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中共軍隊在44天內,向金門群島發射近48萬顆炮彈,平均每平方公裏承受3,000多發炮火。島上滿目瘡痍,村莊化為廢墟。國軍和居民如何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生存?

答案藏在山的深處。早在炮戰前,國軍便將整座山掏空,修建了迷宮般的防禦工事。山洞裏,士兵和居民擠在一起,頭頂是轟鳴的炮聲,心中是不屈的信念。這些工事的設計者,是一位名叫根本博(Nemoto Hiroshi)的日本人。

根本博曾是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官,也是一名反共將領。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官根本博不希望當地四萬日本僑民,落入惡名昭彰的俄國紅軍與八路軍的手中。他無視日本君主的投降命令,與人數、火力遠處於優勢的蘇軍,在張家口血戰三天,擊潰了蘇軍一輪輪的進攻。

當日本僑民都安全撤離後,他才率軍從長城撤回關內,向國軍投降。蔣介石沒將他列為戰犯,他很感激。

到了1949年,根本博看到國軍兵敗如山倒,就變賣了自己的家產,去台灣為蔣介石效力。蔣介石安排他幫助陸軍二級上將湯恩伯,守住金門。

根本博設計太武山防禦工事的靈感來自硫磺島。二戰期間,硫磺島上的日軍幾乎掏空了整座折缽山,將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岩洞有機結合,修築了極其堅固的工事,抵擋住了美軍轟炸機每天的轟炸。

根本博不僅借鑒了硫磺島的防禦工事,鞏固了金門的防禦體係,也使用了硫磺島日軍對付美軍的“口袋戰術”,幫助國軍在1949年打敗了第一次企圖入侵金門的共軍。

這一次,太武山的山洞成為國軍和居民的避風港。炮火再猛,也無法穿透厚重的岩層。士兵們在洞中堅守崗位,居民則在黑暗中相互鼓勵。金門,如同一座不屈的要塞,屹立於炮火之中。

毛澤東的算盤

毛澤東為何執意攻打金門?答案眾說紛紜。中共官方稱,目標是迫使美軍撤出台灣,國軍撤出金門。但更深層的動機,或許隱藏在冷戰棋局與內政危機中。

1958年,全球冷戰如火如荼,中東局勢緊張。毛希望通過金門炮戰牽製美軍,分散其亞太注意力,同時試探美國對金門的底線。中共將領葉飛回憶,毛澤東曾下令:“隻打蔣艦,不打美艦。”當葉飛問及美艦開炮怎麽辦,毛的回答:“不準還炮!”這表明,毛並不願與美國正麵衝突。

台灣學者認為,毛的動機或與內政有關。

當時由周恩來和陳雲主持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使經濟發展,而毛自己的提出的農業集體化生產卻成績平平,毛擔心自己的黨內地位動搖,以及劉少奇等人的挑戰,因此發起了反右運動,推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地方幹部謊報的情況使“大躍進”看似很成功,他因此想要找個方式發泄他的狂妄情緒,同時測試美國的反應。

毛澤東的私人醫生李誌綏披露,毛其實不想進攻台灣,即使金門和馬祖,也並不想以武力占取,他是想利用台灣來阻止蘇共領袖赫魯曉夫和美國拉近關係。

毛親口對他說:“金門和馬祖是我們和台灣聯結起來的兩個點,沒有這兩個點,台灣可就同我們沒有聯係了。一個人不都是有兩隻手嗎?金門、馬祖就是我們的兩隻手,用來拉住台灣,不讓它跑掉。這兩個小島,又是個指揮棒,你看怪不怪,可以用它指揮赫魯曉夫和艾森豪威爾團團轉。”

結局

金門炮戰的轉折出現在9月下旬。當時,美國提供給國軍的12門M115火炮到位。這種火炮的射程遠,威力大,最大射程為16公裏,被國軍稱為八寸炮。

八寸炮投入使用後,摧毀了四十多處共軍的炮位工事,國軍士氣大振,取得火力上的優勢。共軍則轉為劣勢,無法再以炮戰封鎖金門或削弱其防守態勢。

與此同時,由於美軍的護航和空投支援,國軍對金門的補給線穩定。

共軍意識到攻占金門的代價過高,而且可能引發與美國的直接衝突,因此逐漸將目標從“攻占”轉為“長期對峙”。

10月初,共軍宣布“暫停炮擊”,然後改為定期對金門進行炮轟,實施“單打雙不打”的政策,也就是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將金門變成一種象征性的軍事對峙,而非全力爭奪。

共軍維持這一政策長達21年的時間,一直到1979年1月1日中共與美國建交當天。

金門炮戰,是一場信念與炮火的較量。蔣介石的鐵血堅守、根本博的防禦工事、美國的戰略支援,共同守住了這座自由前哨。21年的炮火紛飛,金門屹立不倒,成為冷戰中的傳奇。

——《百年真相》製作組

所有跟帖: 

感謝分享,今天才知道金門與硫磺島有關! -廣州老小北- 給 廣州老小北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6/2025 postreply 12:52:5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