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4日,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8個國家組成的侵華聯軍攻陷北京城,並在北京瘋狂燒殺掠奪。隨後逼迫晚清政府簽下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這段曆史,成為中國人心中永遠銘記的恥辱,和無法忘卻的傷痛。
中國的國都拿下了,皇帝和太後也跑了,加之曾經橫掃天下無敵手的大清軍隊也不堪一擊,八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那他們為何不一鼓作氣,徹底拿下中國,徹底瓜分呢?
是八個國家的政府和百姓仁慈嗎?
當然不是,從他們對待殖民地原住民的曆史來看,他們不會。北美的印第安人過往及近況,就是最好例證。
是中國政府強力抵抗嗎?
抵抗確實抵抗了,也曾強力抵抗。慈禧太後曾於1900年6月21日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宣戰詔書》,同時向八國宣戰,這在中國及世界戰爭史上也很罕見,但結果如何,眾所周知。
那究竟為何呢?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認為,徹底吞並、瓜分中國的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劃不來。直接原因就是中國人不那麽溫順、暴民太多。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風起雲湧的義和團運動。
這個原因,中國人自己說了,不一定能服眾。在一些人眼裏,老外說了才好使,而且這個老外要有分量。
八國聯軍總司令,這個人分量應該夠重。聽聽他怎麽說?
阿爾弗雷德·馮·瓦爾德澤(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1832-1904),在中國通稱瓦德西。以英國人西摩爾為統帥的八國聯軍從天津進攻北京失敗之後,經八國同意,德皇任命瓦德西出任聯軍總司令。瓦德西1900年8月20日從柏林出發,9月27日抵達天津,10月17日在北京上任。為增加談判籌碼,瓦德西擴大了侵華戰爭,進犯山海關,南侵保定、正定,入侵山西。1901年6月取道日本回國。《瓦德西拳亂筆記》這本書是瓦德西任八國聯軍總司令在華期間和取道日本回國間的日記、筆記和與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工作電文報告集。
這本書的史料價值在於,這是外國侵華總司令真實言行的記錄,尤其與德皇的往來電文,這些文字和意思是不需要任何掩飾和回避的,其中有很多具體詳盡的對華政策和措施。書中的真實曆史不可能是今天的一些專家學者們絞盡腦汁所能“研究”製造出來的,完全是瓦德西的原創。尤其是 “義和團阻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這個重大問題上,當年的瓦德西留下來的文字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明。 這本《瓦德西拳亂筆記》,通篇以半文半白翻譯,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2000年印刷發行,在出版說明中,記載:“《拳亂筆記》的母體是瓦德西所著三卷本《瓦德西回憶錄》中關於他任八國聯軍統帥期間之活動的部分,該書於1923至1925年陸續出版,1924年又有英文節譯本《A Field marshaii’s Memoirs》出版,不久就由王光祈加以摘譯,題名《瓦德西拳亂筆記》,由上海中華書局於1928年印行。”這說明了八國聯軍侵華一二十年後,在民國前期,《瓦德西拳亂筆記》已經在中國社會發行,其中瓦德西對“瓜分中國不能”的判斷根由就是義和團的愛國反帝精神。
1. 瓦德西揭示的“瓜分中國”圖謀
1)皇上(德皇)誠然常有“瓜分中國”之籠統思想,但其本意,僅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一席地,至於由此態度所發生之結果如何,則未嚐有一明確概念(瓦德西回憶錄追記)。
2)(德皇):……,揚子江流域對於各國應該門戶開放,各國得自由保護其僑民,對於占有菲律賓根據地及希圖直向中國海麵擴張特別勢力之美國,在揚子江流域方麵,不應許以特別權利。……對於以上建議各點,發一共同宣言(譯者按,此段為1900年10月16日所訂“揚子江條約”之前史)。……,除了俄國,其利益範圍僅限於滿洲與中國北部,而且在華亦無商業或商人須其保護,因與吾人行動不免異趣外。其餘各國目的可與吾國一致者,則為各國均不希望過於急速議和。恰與吾人主張先行平定亂事,恢複國內秩序,承認一個新組政府(意指成立一個被八國聯軍所能完全操縱的中國政府),要求保證將來一切者,完全相同(1900年8月25日電文)。
3)該上校(俄人)特將俄國政策說明如下:此外俄國方麵,甚願直隸一省能劃入彼之永久的、獨有的勢力範圍。該皇子以為俄德兩國之間,對於該勢力範圍問題,當不難協商諒解,蓋從前彼此曾結條約,以黃河為兩國勢力範圍之天然界限,故也。……,英國頻年以來不斷努力,在直隸省內,建築鐵道,開辦礦業,從事各種貿易,以便培植自己勢力,此種情形,將使俄國直到一種不堪忍耐之境。……,但俄國方麵無論如何必須將鐵路(指楊村——北京)占領,以便合議之時,已有實物在手,得以憑借,或者竟由和議允許俄國獲得永遠占有該路之權(1900年10月7日報告)。
4)關於要求中國賠償之數目,係由列國先行提出一種各自要求之額。但由此積成之總額,卻非常巨大。據所謂“中國通”者流之推測,中國方麵實無能力支付此項巨款雲雲。……,實際上隻能從抵押關稅及賦稅兩種著手。……,假如中國不支付,……,列強宜各自設法取償所失,分戰中國一地雲雲。……,蓋俄國方麵固願為此,因彼既將滿洲明白據為己有,……,在我們方麵,唯一之道當然是占領煙台以及一部分山東,……,假如英國,……,仍不加以幹涉者,亦無非希望我們在揚子江流域,全讓英國自由行動,以為交換條件耳。……,法國方麵,則欲從安南方麵,以擴張其力,……,日本方麵意在占領廈門……(1900年12月7日日記)。
5)關於近年以來,時常討論之“瓜分中國”一事,若以該國現刻武備之虛弱、政象之紛亂而論,實為一個千載難得之實行瓜分時機(1901年2月3日奏議)。
6)當餘尚未啟程赴華,…… ,因皇上曾令彼相機占領煙台,…… ,黃生對於此事常常表示極為不滿意之意。其根本思想,當然係在大大擴充我們山東(膠州)地盤,甚望能將該省大部分均置諸自己勢力之下,以作瓜分中國,我們應得之部(1902年煙台記)。
當年德國是新崛起的帝國主義,世界已被基本瓜分殆盡,新崛起的德國、日本等國,則欲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以重新分羹。中國是最後一大塊尚未被瓜分的市場。所以德皇常有“瓜分中國”之思想,“瓜分中國”的最終目的,德國是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加入稱霸世界列強之列。
2.瓦德西對中國民族和前途的觀察與判斷
1)餘既知皇上此種希望,所以處置此事,最為謹慎細心。餘固雅不願自取“怯懦小子”之令名,但餘亦不願輕啟一種戰爭,其結果為我們所不能預料者 (1900年11月24日報告)。
2)餘之意見,則以為無論山東貧富與否,我們皆可以置諸不論,宜以青島、膠州為滿足,不必再行妄求。我們於此得著一個煤炭站口與優良軍港,皆為我們所最希望者。隻圖占領土地,將使我們發生無數困難,財政為之破產。倘將來中國恢複元氣之後,我們實無能力向中國開戰 (1900年12月7日日記)。
3)餘對於教會問題之研究,曾經不遺餘力。據餘所信,時人每將中國排外運動歸咎於教會方麵,實屬完全錯誤。中國排外運動之所以發生,乃係由於華人漸漸自覺,外來新文化實與中國國情不適之故 (1900年12月26日日記)。
4)中國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幹方麵,比較歐洲為優。但自彼時以後,遂成停頓不進之象……,而且數世紀以來,未有外敵嚴重壓迫,以致養成一種不能戰爭之民族。所有上流階級,對於世界情形毫無所知,隻是驕傲自大,盲目反對白人。至於官吏人員,則為腐敗之氣所重塞,毫無精神之可言。其在皇室方麵,則又似乎不能再行產出振作有為之人物。但吾人在此卻有一事不應忘去者,即中國領土之內,除開西北兩麵之屬國(蒙、藏)不計外,共有人口四萬萬,均係屬於一個種族,並且不以宗教信仰相異而分裂,更有“神明華胄”之自尊思想,充滿腦中。此外更有一事,亦複不應忘去者,即吾人對於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更加以備具出人意外之勤儉、巧慧諸性,以及守法易治。餘認為中國下層階級,在生理上,實遠較吾國多數工廠區域之下層階級為健全。倘若中國方麵將來產生一位聰明而有魄力之人物,為其領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國貢獻與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則餘相信中國前途,尚有無窮希望。……,至於中國所有好戰精神,尚未完全喪失,可於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在山東、直隸兩省之內,至少當有十萬人數加入此項運動,彼等之敗,隻是由於武裝不良之故,其中大部分,甚至於並火器而無之(1901年2月3日奏議)。
5)據餘之意,今日尚無一人,能夠對於中國之最近將來,以及此後前途,下一確當斷語。至於餘之個人方麵,卻不敢相信,中國業已到了逐漸瓦解之境。中國領土非常之大,中國人民屬於同一種族,幾乎全體相信同一宗教,而一般群眾身心既極健全,指導又甚容易,實難迅速土崩瓦解。假如天為中國降一有力君主,其人既能鏟除中國一般上流階級之腐敗情形,又能同時利用西方之文明,則中國前途正是未可限量。餘甚至於相信,中國將來或當成為俄國一個最為危險之敵。
客觀地說,義和團運動雖然沒能阻止晚清朝廷繼續賣國,沒能阻止八國聯軍侵華,沒能阻止最後《辛醜條約》簽訂,反被八國聯軍聯合晚清朝廷共同剿滅了,但是義和團運動中所表現出的最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敢於鬥爭的民族氣節,讓列強們後背發麻,讓他們看到在欲圖瓜分這樣一個國家的時候,不得不去對付有如此表現的勇敢一心的四萬萬百姓的時侯,他們隻能膽寒、卻步了。
應該說,瓦德西是個明白人,是個頭腦清晰的戰略家,他在西方如此強盛、中國如此不堪的時候,能夠清醒地看待中國和中國民眾,也能預想到中國可能的另一個未來。
中國近幾十年來發生的一切,證明瓦德西的擔憂和預測不無道理,中國還是那個中國,5000年來曆經磨難,仍然屹立不倒,具有勃勃生機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