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
二胡漁鼓施旋律,竹板銅鑼助興來。
主唱幫腔連影動,情長情短任心裁。
皮影戲作為四舊,在文革期間消聲匿跡。文革結束後各種傳統民間藝術開始恢複,皮影戲是其中之一。因為節奏慢,隻有以前看過皮影戲的中老年人愛看,年輕人初見時多不喜歡,去看也是看個熱鬧,很少對唱詞有興趣。開始我也不感興趣,是看了”牛頭山”才喜歡上,因為與爺爺講的嶽飛的故事對上了。——小時候很少有小說看,嶽飛的故事都是聽老人講的。看皮影戲開始也隻對打仗感興趣,慢慢對其唱詞也有興趣。其伴奏的旋律雖然很單調,但其拖腔往往極長而有感染力。也正因為其簡單有感染力,人們時不時哼幾句以調劑心情。
皮影戲因為唱的多,一般會演很晚,有時到深夜轉鍾二三點,能堅持看下來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能看完的很少,小孩基本沒有,我可能是一個例外。熬這麽長的夜,極其影響睡眠,爺爺是很不讚成的,還給我念過一個順口溜:看牛皮,熬眼皮,一跤跌倒啃草皮。
改開初期影視業遠沒有現在發達,特別是農村,有電視的人家很少,電影也是露天巡回的,不多。由於老人喜歡,皮影戲在農村還是有一些市場的。那時一般講究一點的家庭若有重大喜慶之事,會請皮影戲來助熱鬧,往往一唱三天,這時附近幾裏內的村莊都會來看。
隨著老一輩的凋零,皮影戲的市場應該是越來越萎縮了。聽說現在有了專門的協會來傳承皮影戲的文化遺產,不知道能否真的傳下去。若有一天失傳恐怕也是無可奈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