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當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背信棄義,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時,中共中央積極響應斯大林的指示,發出“武裝保衛蘇聯”的號召,並成立一支“武裝保衛蘇聯”的部隊,投入反中援蘇行列。
斯大林背信棄義
1917年,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政變,推翻俄羅斯臨時政府。之後,建立起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改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據2009年出版的《二十世紀俄國史(1894—2007)》介紹,當時,列寧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在俄國的代理人。從1915年起,列寧就開始接受德皇資助。到1917年年底,列寧至少得到德皇2600萬德國馬克。
1917年4月3日,列寧等人乘坐德皇提供的專列,從瑞士經德國回俄國。德皇派密使赫爾佐格·穆爾在專列上交給列寧一本據說是德皇寫的小冊子,祝他們“旅途順利,革命成功”,並專門提到希望他們回到俄國後能奪取政權。
列寧發動十月政變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中。戰爭的一方是同盟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另一方是協約國,包括俄國、英國、法國等。
十月政變成功後,列寧立即提議俄國與德國無條件停火;之後,與德國簽定被很多俄國人認為是“喪權辱國”的布列斯特和約,正式結束與德國的戰爭。這使得德皇可以將與俄國交戰的東線兵力調到西線,與協約國作戰。
列寧此舉無疑是在協約國背後捅了一刀。
十月政變後,蘇俄很快陷入四年內戰。協約國的13個成員國——英、美、法、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加拿大、塞爾維亞、羅馬尼亞、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都站在了反對蘇俄的一邊。
蘇俄在國際上空前孤立。怎麽辦?列寧開始在國際上另組“朋友圈”。對於遠東的中國,列寧拋出了“兩大誘餌”。
1919年7月25日,蘇俄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聲稱:“(蘇俄)勞農政府把中東鐵路礦產林業等權利,及其他由俄羅斯帝國政府,克倫斯基,土匪霍爾瓦特,謝米諾夫和俄國軍人、律師、資本家所取得的特權,都無條件地歸還中國。”
1920年9月27日,蘇俄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聲稱:“以前俄國曆屆政府同中國政府訂立的一切條約全部無效,放棄以前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和中國境內的一切俄國租界,並將沙皇政府和俄國資產階級從中國奪得的一切,都無償地永久歸還中國。”
列寧的兩次對華宣言,對於近代以來飽受沙俄侵略、欺壓、盤剝的中國人來說,極具誘惑力。
這是當時許多中國人向往蘇俄,讚美蘇俄,願與蘇俄交好,讓中國成為蘇俄“朋友圈”一員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隨著蘇俄在內戰中取勝,蘇俄變成蘇聯,1924年列寧去世、斯大林繼任之後,斯大林對上述兩次對華宣言,實際上,都不認賬了。
號稱共產黨當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不僅全盤繼承了沙皇俄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而且比沙俄帝國主義走得更遠,具體表現在:
第一,中東鐵路的路權沒有歸還中國;第二,沙俄侵占的150多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沒有歸還中國;第三,出兵中國的外蒙古,不撤軍,策動麵積為156萬平方公裏的外蒙古1924年從中國獨立出去。
中國維護主權
沙俄為了控製中國東北,於1896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獲得在東三省修築和經營中東鐵路的權益。
中東鐵路1897年開建,1903年建成;西起滿洲裏,中經哈爾濱,東出綏芬河;東西兩端與蘇聯的鐵路聯通,成為蘇聯鐵路交通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東鐵路竣工後,路權經幾變化。蘇聯成立後,斯大林沒有將中東鐵路的路權歸還中國,而是實行所謂“中蘇共管”,實際上,蘇聯把持了中東鐵路的經營權和財政權。收入以盧布為單位,利潤全部存入蘇聯遠東銀行。
不僅如此,蘇聯還把中東鐵路沿線的電話、電報、天文台、學校、礦山等據為己有。
尤其是,蘇共把中東鐵路作為在北方滲透中國、進行赤化宣傳、顛覆中國合法政權的一個重要據點。
在南方,蘇共通過操控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進行滲透,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比如,國民革命軍在前線打仗,中共在後方到處搞暴動。1927年4月,蔣介石開始將加入國民黨的中共黨員清理出去。之後,在蘇共鼓動、支持下,中共搞了大小100多次武裝暴動,遍及14個省140多個城市。
1927年12月14日,中華民國與蘇聯斷交。
1928年6月,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正廷,發動一場以修正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複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
1928年12月,東北的張學良歸順中華民國後,積極響應“革命外交”,把目標首先鎖定在蘇聯控製的中東鐵路。張學良同蘇聯進行數輪談判無果後,決定采取強硬態度。
1929年5月27日,中華民國東省特區警務處長米春霖,根據情報進入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正在集會的中東鐵路各站共產黨員39人,及駐沈陽總領事庫茲內佐夫,發現有蘇聯插手中國內政的文件。
1929年7月7日,蔣介石帶外交部長王正廷到北平,邀張學良兩次會商防俄問題,提出武力接管中東路,防止蘇聯“赤化”的主張。
7月11日,東省特區長官張景惠按張學良的命令,武力接收中東鐵路,解除蘇方全部職員職務,將蘇方人員驅逐出境,並解散路局鐵路工會。
7月13日,蘇聯提出抗議。17日,中華民國外交部複文,要求蘇聯:不許宣傳赤化;更換中東鐵路的正副局長。蘇聯不允撤換蘇方局長,反要求撤換中方局長呂榮寰。
斯大林發動侵華戰爭
1929年7月18日,蘇聯宣布與中國絕交,並調動10萬大軍,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
7月20日,蘇軍首先對中東鐵路東段的綏芬河進行炮擊。7月23日,蘇軍切斷烏蘇裏江和黑龍江沿江電報線。7月26日,蘇軍在中東鐵路西端的滿洲裏朝三個方向進行炮擊。7月28日,蘇軍割斷通向滿洲裏的電線,打跑當地駐軍。7月29日,蘇軍炮擊密山縣當壁鎮。
8月17日,蘇軍開始對滿洲裏、紮賚諾爾、紮蘭諾爾的東北軍展開攻擊。
9月29日,蘇軍占領中國的黑瞎子島。
10月,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軍於三江口、同江、富錦連續三次擊敗東北軍。10月底,東北多座城市被蘇軍攻占。
11月1日,蘇軍攻陷富錦,東北軍的鬆花江艦隊被殲滅。11月7日,蘇軍攻占滿洲裏。
在東北軍戰敗的情況下,張學良不得不向蘇聯要求停戰。
1929年12月,張學良派東省特區交涉署交涉員蔡運升去伯力,同蘇聯簽訂《伯力協定》,宣布兩國停戰,中東鐵路全部恢複戰前狀態。
但是,蘇軍沒有按協定全部撤出東北,而是繼續占領中國的黑瞎子島。
中共“武裝保衛蘇聯”
1929年9月26日,斯大林向中共發出命令:“誰忠誠地、真正地、堅定地、並且是毫無保留地武裝起來保衛蘇聯,誰才是革命者,才是國際主義者。”
中共中央隨後發表一係列通告,反對“中國進攻蘇聯”,提出“武裝保衛蘇聯”。中共甚至貼出“打倒中國,擁護蘇聯”的標語。
1929年11月26日,當時的中共主要領導人李立三,在中共江蘇省委二大九次會議上發表演說,宣稱:“武裝保衛蘇聯,即將是全國的武裝暴動。”
1929年10月7日,斯大林致信莫洛托夫,提出組建一支中國(中共)軍隊,發動“滿州起義”,“占領哈爾濱……廢黜張學良,建立革命政權”。
不久,這支“武裝保衛蘇聯”、被稱為“紅河赤衛隊”的中共軍隊被組建起來,由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的劉伯承任司令。
劉伯承帶領這支軍隊參加了協助蘇軍進攻海拉爾的戰鬥。
1929年7月28日,8月11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兩次致信中共中央,反對中共提出的“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
1929年11月15日,中共政治局決定:開除陳獨秀黨籍。
結語
1919年,當蘇俄在國際上空前孤立時,發布第一次對華宣言,聲稱把中東鐵路的路權無條件歸還中國。
1929年,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發表10年後,蘇聯仍賴著不歸還中東鐵路的路權。中方通過外交途徑交涉,蘇聯繼續耍賴。中方強行收回,蘇聯出兵侵華。
明明是斯大林背信棄義,中共卻說中國政府反動;明明是中國維護主權,中共卻說“中國進攻蘇聯”;明明是蘇聯侵略中國,中共卻要“武裝保衛蘇聯”;明明是中國軍民在蘇軍進攻下死傷慘重,中共還要組建武裝攻打中國軍民。
這便是中共掩蓋了幾十年的“武裝保衛蘇聯”的真相。
見維基:
武裝保衛蘇聯
武裝保衛蘇聯是中東路事件期間,中國共產黨發起的一次政治運動。
背景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後,共產國際遠東局明確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並組織大規模的反對國民黨和擁護蘇聯的群眾示威。對此,中共中央做出了積極的響應。他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8月1日“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
行動
中共主要領導人劉伯承與葉劍英等人響應“武裝保衛蘇聯”的號召,參與“國際義勇軍”,前往蘇聯邊境城市伯力加入“遠東工人遊擊隊”(或紅河赤衛隊),執行特殊任務,[1]與國民政府軍張學良部作戰,協助蘇聯進攻中國的海拉爾之役[2]。同時,共產國際派遣伍修權擔任蘇聯紅軍翻譯。
遠東工人遊擊隊是由共產國際東方部於1929年在距伯力18裏遠的紅河組建的,主要招收了三四百名海參崴地區的礦工,歸遠東軍區司令的加倫將軍指揮[3][4]。由劉伯承領導,黃平任黨代表[5],劉鼎擔任一中隊政治指導員及全隊的武器教官[6],塗作潮擔任無線電機務員[7],黃文傑從事黨務工作。
調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的劉少奇則發動了反對國民政府和張學良、支持蘇聯的運動[8]。8月22日,在奉天(今沈陽)紗廠門口,因煽動罷工嫌疑與孟用潛一同被捕,9月中旬經奉天高等法院判決,“證據不足,不予起訴,取保釋放”[9][8]。日後劉少奇成為“叛徒”的重要證據,即為此次被捕[10]。
影響
對於中共中央的做法,中共原領導人陳獨秀專門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評,主張在這個時候片麵宣傳擁護蘇聯“於我們不利”,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廣大群眾都認同蘇聯是中國解放的朋友”[11]。陳獨秀等人因此被開除黨籍。
中東路事件中,中蘇雙方的武裝衝突在1929年12月即已結束。但中國共產黨對“武裝保衛蘇聯”的宣傳並未結束,持續數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