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農民的口糧總體上是比解放前多的,但不同階段差異很大。可以分幾個時期來看:
1. 解放前(特別是20世紀30—40年代)
- 無地或少地農民口糧很低,常常不足溫飽。調查顯示,當時許多佃農一年口糧不足200–250公斤稻穀折算糧(相當於每天500–700克),不少人長期半饑餓。
- 碰到災荒年份,常要靠糠菜充饑、甚至外出逃荒。
2. 土地改革以後(1950年代初)
- 農民分得土地,糧食分配比較平均,普通農戶的口糧有明顯提高。多數農民能保證每天1斤多口糧(約500–600克),比解放前穩定。
- 當時口糧主要以自給為主,不用交高額地租。
3. 人民公社化及“大躍進”後(1958–1962年)
- 因為浮誇風和政策失誤,導致嚴重的三年困難時期。那幾年農民口糧驟減,平均不足200公斤/年,甚至比解放前還低,出現大範圍饑荒。
4. 1960年代中後期至1970年代
- 國家恢複農業,農民口糧逐步穩定,一般在300公斤/年左右,大多數農民能基本吃飽,但品種單一、肉蛋奶很少。
5. 改革開放以後(1980年代起)
- 包產到戶後,農民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大增。人均口糧持續提高,到1980年代後期全國人均糧食已超過350公斤/年,比解放前翻了好幾倍。
總體結論:
- 解放初期農民口糧比解放前明顯增加;
- 三年困難時期曾一度比解放前更差;
- 長期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大大超過了解放前水平,真正解決了溫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