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南糧北調” 一直是共和國的努力方向。
網上摘兩段:
“文革”爆發前夕的1966年初,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致力於解決南糧北調問題。北方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內蒙古、遼寧等省區及北京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但這些地區無一例外地都要調入糧食。國家長期實行南糧北調政策,進口的糧食也主要是接濟這些地區。盡管如此,這裏農民的口糧和收入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1970年,全國的動亂局勢稍趨平穩,以周恩來為組長的國務院業務組重又開始抓改變南糧北調工作。8月25日至10月5日召開北方地區農業會議,討論北方十省、市、區的農業生產問題,促進糧食生產上“綱要”,以徹底改變南糧北調局麵。會後發出的《關於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的報告》指出,要加快北方缺糧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盡快扭轉南糧北調的狀況。 [12] 會議實際上對包括改變南糧北調局麵在內的整個糧食生產直至農業發展,都有重要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改變南糧北調局麵的具體工作一直在繼續,如東北遼河治理成績巨大,有力地控製了洪澇災害,使農田灌溉麵積由63萬畝增加到1100多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