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圖片與文字來自用chatgpt對npr.com 上九月十三日一篇文章(‘Chinese Encounters with America’ argues U.S. and China lost shared interests : NPR 作者:文森特·倪)的翻譯:
2000年3月,一份來自美國國會的包裹送抵上海複旦大學。包裹中是一麵曾在美國國會大廈上空飄揚過的星條旗——這是為了紀念不久前逝世的中國著名科學家謝希德。謝希德曾在促進兩國文化與科學交流方麵發揮了關鍵作用。
如今,這樣的故事在中美兩國幾乎難以想象,因為兩國關係的基調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新書《中國人與美國的相遇:塑造中國未來的旅程》中,對12位中國人的生動描寫提醒我們,兩國曾經有過的那份樂觀——而這份樂觀在近些年早已消退。
美中對抗:大國競爭的內情
這本文集中的十二篇人物側寫,凸顯了1979年建交後美中交流的積極一麵。人物從學者(如謝希德)、到環保行動者(如馬天傑)、再到外交官(如冀朝鑄——他曾在1972年尼克鬆總統曆史性訪華時擔任翻譯)。
今天,美中陷入激烈競爭,這些故事或許會因讀者對“接觸政策”的看法不同而產生差異。但它們仍提醒人們:無論這段曆史多麽短暫,它都是雙邊關係中獨特的一章。
本書兩位主編——著名中國問題社會學家黛博拉·戴維斯(Deborah Davis)與《美國人在中國》作者特裏·勞茨(Terry Lautz)——認為,本書強調了尋找共同點的價值。他們擔憂,美中兩國都在逐漸忽視彼此的共同利益及合作所帶來的益處。
在與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的郵件采訪中,兩位主編共同回應了書中涉及的問題。以下是經過編輯的問答節選:
“為何兩國失去共同利益?”
NPR:你們提到擔心兩國民眾都忽視了共同利益。在你們看來,原因是什麽?
戴維斯和勞茨:中國意外地成為主要經濟與軍事大國,引發了美中關係的下行螺旋。華盛頓視中國崛起及其強硬外交為對現有世界秩序的挑戰;北京則將美國視為威脅,尤其在台灣問題上。這種新的權力格局打破了“接觸會帶來積極、和平改變”的長期假設,反而製造了恐懼與不信任。我們的書旨在展示:即便存在分歧,合作與相互理解依然有益。
“接觸美國如何改變這些人及中國?”
戴維斯和勞茨:影響因時代而異。冷戰時期回到貧困中國的人,與90年代或2000年代回國的人,麵對的挑戰和動機完全不同。其結果也因職業而異——從教育、舞蹈、外交到社會組織、科學和體育,各有差別。
這些人生經曆令人驚歎:
- 謝希德:著名物理學家,1951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1983年成為中國主要研究型大學的首位女校長,卻在“文革”期間多年從事清潔工作。
- 王緝思:中國知名美國問題專家,文革時在內蒙古放羊七年,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
- 郎平:中國體育傳奇人物,曾帶領美國女排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奪得銀牌,又在2014年世錦賽率領中國女排奪金。
- 龔鵬鵬: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受訓,卻放棄國際鋼琴家的豐厚事業,2014年回國擔任上海愛樂樂團駐團作曲家,自稱“一個雙向的翻譯者”。
“哪位人物最令你們難忘?”
戴維斯和勞茨:很難隻選一位,但外交官兼翻譯冀朝鑄令人印象最深,因為他的人生映照了中國政治與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
他少年時隨家人被中共派往紐約,就讀哈佛期間幾乎不會說中文。朝鮮戰爭時,外交部派他去板門店做停戰談判的英文記錄,但因其“美國背景”,多年後才加入共產黨。文革中他被下放農村,後來又為毛澤東、周恩來在1972年尼克鬆訪華時擔任翻譯,並於1979年陪同鄧小平訪美。他曾多次有機會在國外尋求庇護,但始終選擇愛國,堅信共產黨是國家未來的最佳選擇。
“有人認為接觸政策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你們書中的人物是否認同?”
戴維斯和勞茨:從他們公開的言論來看,沒有人認為與美國接觸是錯誤——無論是對個人、對中國,還是對中美關係而言都不是。相反,他們從美國帶回的知識與技能幫助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他們努力將所學與中國國情結合,同時增進中國對美國的理解。對他們來說,接觸既是個人事業的機遇,也是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途徑。
“美國人——有些心知肚明,有些不知不覺——如何助長了中國的監控體係”
NPR:你們的書跨越了冷戰、和解、改革、接觸,並以全球化與合作作結。如果要繼續寫下去,在當下這種競爭與不信任的氛圍中,你們會選擇描寫誰?
“如果繼續寫,你們會選擇誰?”
戴維斯和勞茨:我們或許會選擇一位科技領域的人。例如書中阿比蓋爾·科普林所寫的鄧興旺——這位傑出的植物學家出身湖南貧困農家,1985年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研。沒人想到他會成為耶魯大學講席教授,更沒人想到他會放棄一切回國創業並領導重要研究機構。盡管兩國政府或許將“美國科學”和“中國科學”視為不同體係,但鄧興旺的經曆表明,最前沿的研究依賴跨國合作,也離不開競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