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後,聽很多國人提到要盡量“融入當地文化”。他們所謂的“融入”不光是要深入學習語言,遵守規則,適應生活習慣,更多的是要文化與核心身份的認同,暗示著一種“完全變成另一個人”的理想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融入”這個詞的理解誤區。
正常的“融入”,是對自我的擴展,而非否定。成功的“融入”讓你能夠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自如地切換,而不是簡單地拋棄舊的自我,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質,全麵擁抱主導文化。健康的“融入”,不是文化上的自我否定,而是文化上的理解,尊重和適應。
老實說,對於老紅衛兵們,除非有特別語言天賦加上自身刻苦努力,大多數人的英語能達到什麽樣的水平,大家心裏也都有數的。真的沒必要拿英語水平與“融入”來說事。
上學時聽過幾位“老紅衛兵”教授的課,大部分人雖然口音重了些,但意思表達還算清晰。也碰到過不知所雲的:單詞是一個個蹦出來了,無法連詞成句,象在念朦朧詩。。。需要學生自己去找出內在的邏輯關聯——明顯語法不過關,但也是正經教授,嗬嗬。
真正的“融入”在於開放的心態和行動,在於願意主動與不同背景的人接觸,而不是簡單地模仿或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