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打破由於極左理論長期灌輸造成的幹部隊伍中坐井觀天、夜郎自大、唯我獨左、唯我獨革的精神狀態,鄧小平派出許多高級幹部出國考察,考察的地方主要是歐洲和美國。他非常重視民主社會主義的成就和經驗。許多到過西北歐的高級幹部不由擊節三歎:“人家這才叫社會主義!”
英國是個什麽國家?我們定型的認識是老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大選中,工黨大獲全勝,工黨領袖艾德禮成為英國首相,他領導了一場民主社會主義改革。主要措施是:礦山、銀行、交通運輸、鋼鐵生產及社會服務性企業實行國有化,使經濟領域中國有成分達到20%;通過級差明顯的累進所得稅,使總收入的五分之二由國家實行再分配;采取“全民福利”的方法,對所有人實行疾病、事故、老年、傷殘、失業、生育、死亡等廣泛的保險,並對所有的人提供免費醫療;中小學生享受免費教育。艾德禮說:工黨政府正在英國建立一種優於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的最好的製度。這種製度叫做“民主社會主義”。如果我們尊重英國工黨領袖的自我陳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就是民主社會主義國家了。工黨政府在五十年代建立起來的國家福利體製,對英國和歐洲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後來保守黨執政並不改變工黨的社會福利政策。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副總理王震訪問英國。他帶著“訪貧問苦”的明確意向要求訪問一位失業工人。中國駐英大使柯華陪同王震來到一個失業工人的家。王老有點眩暈,這是失業工人嗎?他看到了什麽呢?這個失業工人住著一棟一百多平方米的兩層樓房,有餐廳、客廳,有沙發、電視機,裝飾櫃子裏有珍藏的銀器,房後還有一個約50平方米的小花園。由於失業,他可以不納稅,享受免費醫療,子女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柯華:《在馬克思的墓前》)
王震看後感慨良多。原來想當然地以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英國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國的副總理都高。柯華大使告訴他:“我曾經問過一個清潔工人,他每周的收入約一百英鎊;一個開電梯的工人,每周收入為一百五十英鎊。”按照當時英鎊對人民幣匯率1:5.91概算,清潔工的周工資相當於人民幣591元,電梯工周工資相當於人民幣886元。王震那時的每月工資不到400元,周工資不到100元,相當於英國一個清潔工周工資的六分之一,電梯工周工資的八分之一。中國的貧窮社會主義太相形見拙了。如果不是拿中國高官與英國工人相對比,而是兩國百姓作對比,那差距就更大了。據專家計算,1978年中英兩國人均國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參見劉國平:《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比較》,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75-176頁)就是說,英國普通百姓的收入比中國普通百姓的收入高42倍。
據我國駐英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讚於日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已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當時主管工業的王震副總理訪問英國,對英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了較全麵考察,我參加了部分接待工作。訪問後期有人問王副總理對英國有什麽觀感,王出人意料地說了這麽一段話:‘我看英國搞得不錯,物質極大豐富,三大差別基本消滅,社會公正,社會福利也受重視,如果加上共產黨執政,英國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王震對英國的評論在駐英使館引起了震動,也促使大家更加關注英國的政治經濟體製和社會生活狀況。”
王震訪英歸來,成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