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農業生產水平比較

世界上的農業強國究竟強在哪裏?
 

中國是農業大國,但還算不上農業強國。如今排名世界前列的農業強國,如美國、日本、荷蘭、德國等,大家也都耳熟能詳。這些強國的農業,究竟強在哪兒?

美國:機械化與“地區專門化”

從農業產值上而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農業第一強國。他們以不到3%的農業人口,養活了全國3億多民眾,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農業之所以發達,得益於其高度科技化機械化帶來的農業效率。不過這可能隻是表象,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背後,其因地製宜的“地區專門化”才是基礎。

所謂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是指在一個區域(地區)內,根據自然氣候等因素,專門生產一種或者幾種農畜產品,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農業專業生產區。

比如,在中央大平原地區分布有小麥帶、玉米帶和棉花帶;在五大湖沿岸地區,是美國農業的乳畜帶,其產量占了美國總產量的一半;位於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是亞熱帶作物帶;位於美國西南部沿海,是水果和灌溉農業帶。

所以,美國的農場,很多隻種植一種農產品,也就是“專門化”。這種專門化帶來了規模化和機械化的更大空間,也使得生產效率頗高。

加拿大:耕地聚集帶來科技革命

在某些農業排名榜上,加拿大的地位甚至超過了美國。從數值上看,加拿大生產了全球25%的芥花籽油、7.2%的大麥、11.2%的燕麥。對一個隻有3600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這樣的成績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從農業特點上看,加拿大和美國頗為相似,並且農業聚集度更高。西部草原三省農田麵積占加拿大農田總麵積的80%以上,這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奠定了基礎。

在加拿大,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幾乎都可以在這裏找到,比如土壤實時分析、衛星定位、計算機網絡等。由於完全自動化,人力操作這些機器並不困難。大部分拖拉機和收割機都是帶空調和GPS的,啟動後手都無須放在方向盤上。並且,最新的機械是遙控的,農民甚至不用坐到機械上。

丹麥:合作社模式的全球標杆

在丹麥,農民是富有的代名詞,平均一個農民的年產值,可供225個普通人的生活和消費。

丹麥農業之強,除了兼具歐洲其他國家的優勢,還有一個特長:他們的農業,不是單純的農業種植養殖,而是通過合作社的專業公司,將農業產業和工商形成產業鏈,從種植養殖的初級生產到生產深加工,再到銷售和售後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條龍的運營模式。

比如,全球最大的生豬出口商——丹麥皇冠,就是養豬農民合作社擁有的公司。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入整個產業鏈,實現大規模分工和分業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丹麥農業之強,直接反應是:每年都會有大約2%的青年進入到農業領域。而且要想進入農業領域,需接受初等教育10年,再加上5年農學院的培養。這樣,丹麥農業人口的專業素質越來越高。

荷蘭:人工環境技術笑傲全球

在不少人眼裏,荷蘭才是當之無愧的農業第一強國。

因為,雖然其農產品出口額不敵美國而屈居全球第二,但其國土麵積隻有美國的1/24。並且,荷蘭的緯度跟我國漠河相近,有著漫長難熬的冬天。無論從何種條件講,都不太適合發展農業。

但荷蘭在幾乎不補貼農業的情況下,成為歐盟最大的農產品和種子出口國。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溫室產品,荷蘭的單位麵積產量全球第一。比如,中國溫室裏的西紅柿每平米產10-15公斤,荷蘭能產70-80公斤。

這種成績的背後,就是荷蘭農業的秘籍——人工環境技術。包括人工環境控製技術(溫濕度控製,二氧化碳補充,全天候生長,精準化),分子生物學,人工生態圈(種植副產品飼養昆蟲,畜禽魚,養殖副產品製作有機肥),精準農業(無人機,機器人巡視,除草,施肥),節水技術,育種技術,大規模人工養殖技術,食品加工與處理技術等等。

以色列:符合未來趨勢的新技術

人們誇讚其他國家的農業,都喜歡說“強國”。但提起以色列的農業,隻有兩個字“奇跡”。

的確,這個幾乎發跡於沙漠環境的農業,不僅成了農產品出口大國,也成為僅次於荷蘭的全球第二大花卉供應國,同時還贏得了歐洲“冬季廚房”的美譽。

以色列農業的成功,也可以歸納為一個詞——技術創新。在“與天鬥、與地鬥”的艱苦農業史上,以色列在育種技術、殺蟲技術、節水技術、灌溉技術、倉儲技術、係統化養殖技術、“土壤”研發技術、溫室技術、無土栽培技術、沙漠養魚技術等十餘項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更為難得的是,在水資源匱乏、大環境持續惡化成為趨勢的今天,以色列的創新技術越發凸顯其借鑒價值。

德國:工業4.0時代的農業機械

也許德國農業從產值上還不算全球數一數二,但其三個典型優點頗為值得稱道。

強大的工業體係帶動了強大的農業機械化。德國人在農業機械上的“黑科技”,驚呆了全球的小夥伴:全自動伐木機、全自動牧草收割打捆機、全自動除草機、全自動摘葡萄機……

可以說,德國農業,能不用人幹的活兒,都實現了工業4.0時代超級自動化。也實現了2%的勞動力管理和維護全國總麵積一半的農業用地,平均每個農民養活140人。

日本:新品種的精細化改良

日本農業的“特長”是精細化。這種精細化分為兩個方麵。

一方麵是我們熟知的管理精細化。日本通過一係列法律來製定農業發展戰略,嚴格控製並平均土地使用,絕不浪費和閑置。同時,嚴格規定農戶的責任和規模,通過分散的家庭式農場,進行橫向協作發展,將精耕細作進行延伸擴展,擴大經營規模。

精細化更重要的其實是另一方麵:技術的精細化。他們極為擅長通過新品種的培訓,來提升農業的效率和效益。

比如,日本一座農場利用冷凍融解覺醒技術培育出一款可連皮吃的非基因改造香蕉,每根香蕉要價近40元人民幣。而且這種香蕉生長迅速,將兩年栽培期縮短至6個月。

再比如,日本研究機構采用低魚粉飼料飼養虹鱒,並選別成長狀況良好的個體進行交配後,孵化出次代的稚魚。據悉,經以低魚粉飼料飼養該等稚魚後,成長效率與飼料效率皆大大改善。

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42/129108

 

人口2%的美國農民養活3億美國人,一中國農民可以養活4個人

7

美國的農業就業人數約為35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到2%,但卻養活了3億多美國人,糧食多得吃不了,幹脆出口,這下還成了全球穀物出口大國。美國農產品生產主要依賴家庭農場,兩三個人一年就可以生產出上千噸的小麥或是玉米。

美國約有220萬個農場,每個農場平均麵積約170公頃。科技的進步引發了美國農業生產的革命,也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農場的耕種全靠大型機械。農場耕種近4000英畝(大約2.4萬畝)的土地,但全職農民僅農場主和一名工人。現在,美國農民是坐在帶有空調的舒適的駕駛艙中,聽著音樂幹農活。

在美國當農民得是多麵手,既是農學家,又是氣象學家,還要懂點高科技,會搞金融對衝交易,還能夠開拓市場。為了應對收益低穀,多數美國農民都會選擇在農閑時從事第二職業。有些農民在農閑時會在保險公司兼職做保險銷售員。

全美2%的農業人口養活三億多人口,而且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農產品出口大國,離不開那些多麵手農民,也離不開機械化作業、發達的金融市場體係以及美國政府的大力補貼。

一個美國農民完全可以養活155個美國人。一個中國農民能養活多少中國人,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中國有人口13億多,現在還有3-4億純正的農業人口,如此推算:一個農民可以養4個人左右。

印度也有13億多人口,它的農村人口達70%,它的最主要的農產品——小麥不能自給,所以它的農業問題很糟糕。一般說來,一個印度農民甚至無法養活3個印度人。

巴西有2億人口,35%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它的農產品有很多世界第一,其中水果等的出口相當可觀。所以大約3000萬巴西農業勞動力可以養活約3個億的巴西人。一個巴西農民大約可以養活10個巴西人。

日本有1.2億人口,它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數量為240萬,但它的農產品自給率隻有約40%。240萬個勞動力大約可養活4800萬日本人,一個日本農民可以養活20個日本人。

德國的人口為0.83億人,它從事農業勞動的勞動力數量為110萬(德國共有43萬個農場),它的農產品自給率約80%。110萬德國農業勞動力可以養活約6600萬德國人,一個德國農民可以養活60個德國人。

以色列是個小特例,它在不毛之地居然養活了800多萬以色列人。有研究表明,一個以色列農民可以養活90個以色列人。

水、耕地、農業技術等等製約著中國農業生產率提高,所以一個中國農民隻能養活約4個中國人。來源:醉糊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D6LODAN80511CCT0.html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