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0圖書館
火炮:
37年7月國軍200萬陸軍,才擁有各種火炮800來門,其中400門火炮是在1934年到1937年進口的。20個裝備最精良的德械師,也不過就是1個師12門老款架退式75MM山炮,3000/4000隻中正,漢陽,毛瑟24式步槍,396挺機槍,44門迫擊炮。沒有現代化的汽車和其他運輸工具。
日軍1個步兵聯隊的火力就可以頂國軍1個精銳的德械師。1個日本野戰步兵聯隊,有4--6門75MM山炮,4門速射炮,下麵3個步兵大隊,還有6門70MM步兵炮,24挺重機槍,81挺輕機槍,81個擲彈筒。
至於國軍其他的步兵師那就是五花八門了,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大部分是沒有野戰炮,隻有幾門迫擊炮,百來挺機槍,3.4000隻雜色步槍,甚至是土造步槍。草鞋,鬥笠,幹糧袋。沒有衛生,運輸等單位。
日軍1個常設野戰師團在37年---39年,大多是攜帶2個野戰炮兵聯隊出戰的。擁有96門75MM---150MM的山炮,加農炮,榴彈炮。再加上聯隊,大隊的47MM--75MM速射炮,步兵炮,山炮。262輛汽車。
那1個日軍常設師團的火炮就達到了接近200門。鑒於日軍火炮口徑大,射程遠,威力大,實際上日軍1個師團的炮兵火力和半個國軍的炮兵火力是一樣的。起碼也等於10個國軍最精銳的德械師。
國軍火炮類型繁複,光緒時期的山炮,各地軍閥自己生產的火炮,進口的火炮,最先進的就是44門德國150MM榴彈炮,大約90來門德國105MM榴彈炮但是數量太少,凇滬會戰始終被日本海軍戰列艦,巡洋艦上的巨炮和陸軍重炮群壓製,一開火就被日軍偵察機發現,就立刻招來空中,海上和陸地的攻擊,損失不小。38年以後炮彈,零件供應斷絕。在戰場上在日軍的遠程重炮和航空兵2重打擊下,損失很大,3次長沙會戰以後就基本上沒有戰鬥力了。國造火炮,炮鋼質量低劣,火藥水平不靈,技術落後,射程近,威力小,沒有太大作用。
國軍精銳74軍58師在38年也不過是6門大清光緒年間的75MM山炮。和其他國軍共15萬在蘭封圍攻日軍第14師團的2萬多人,激戰數日難以進展,當然進展不了,日軍常設第14師團除了原本的第14野戰炮聯隊和步兵聯隊的100多門37MM-120MM火炮。還有野戰重炮第6聯隊,2個戰車大隊,2個野戰高射炮隊。大大小小的重炮,野戰炮,高射炮,擲彈筒,多達500多門。火力壓不住,幹衝鋒,國軍純粹就是去送死。
38---39年蘇聯貸款,國軍購買了蘇聯火炮,但是大多是二手貨,那80門115MM榴彈炮根本就是垃圾,射程還沒有日軍的75MM山炮遠,最可氣的是還很笨重,關鍵時刻上不去,也撤不下來,國軍哪個部隊都不要,用那玩意和自殺沒什麽區別。也就76.2野炮還可以,有個13公裏的射程,重量合適。是國軍精銳部隊在抗戰中期的主力火炮,國軍直到內戰還有6,16團使用這種火炮。但由於蘇聯賣的火炮大多是二手貨和1戰的淘汰產品,所以報廢率很高。到了抗戰後期就所剩不多了。
抗戰中期國軍的最強的主力師的裝備通常也就是3100隻各色步槍,216挺機槍,36門迫擊炮/擲彈筒,6門山炮,4門反坦克炮。
這個時期的日軍師團是3-4單位的野戰師團,通常是師團直屬12門105MM榴彈炮,24-36門75MM野炮或山炮,下屬步兵聯隊8門步兵炮/山炮,速射炮,大隊還有2門步兵炮,上百門47---75MM火炮和200多個-300多個擲彈筒,炮兵火力還是遠遠超過國軍。
到了43年國軍遠征軍和駐印度部隊開始裝備美國火炮,其中有炮兵1個團還裝備36門155MM重型榴彈炮,1個完整的4萬多人的全美械軍擁有12門105MM榴彈炮,下屬的3個步兵師還有36門75MM山炮,36門81MM迫擊炮,36門37MM戰防炮,162門60MM迫擊炮,1400多挺機槍。但不是所有美械軍都有這種配備,應為美國隻援助了39個師的裝備,到46年夏季裝備完畢,國軍卻裝備出了64個師。隻有5大主力才能有上麵這種水平。這樣的40000人的軍在壓製火炮上比日軍1個14000人的師團一樣或者強點,對比是48門75---105MM火炮VS36-48門75---105MM火炮,但是在團,營級別火炮上占有優勢。
但單獨1個師炮兵火力還是遜於日軍1個師團。這種美械軍隻參加過印緬滇反攻,在國內隻參加了45年抗戰最後1戰的雪峰山會戰,應為直到44年國內[除雲南的遠征軍]也沒有美械國軍。內地美械國軍是44年年底到46年夏季裝備出來的。
日軍除了野戰師團擁有的火炮,還有方麵軍,軍直屬的炮兵包括:
野戰重炮兵聯隊,主要裝備:96式150榴彈炮14年式105加農炮89式150加農炮92式105加農炮
重炮兵聯隊,主要裝備:45式150重加農炮7年式150重加農炮45式240重加農炮加式120重加農炮96式150重加農炮96式240重榴彈炮
但華北的治安師團,旅團是輕步兵建製,是沒有炮兵單位的,除非被調到正麵戰場,才進行改裝,加強炮兵,通信,運輸,衛生部隊。
國軍也有軍委會,戰區直屬炮兵,應為隻有800多門火炮無法分配給180多個師,就把成立了一些獨立炮兵部隊。但大多是口徑不大的火炮,編製,規模都很小。
國軍抗戰初期獨立炮兵:
1,2旅瑞士75MM卜福斯山炮。6旅克式75MM野炮,8旅遼寧仿奧地利百露14式77野炮,獨立4,6團是日本38式野炮,8,17團遼寧造14式150MM榴彈炮,9團是克式75MM野炮,重迫擊炮各1個營,獨立14團是24門德國SFH18式150克式75MM榴彈炮,41,42團是20---37MM高射炮。江陰炮台有12門以上德國88MM高射炮,另外各個炮台還有清朝遺留的阿姆斯特郎和克虜伯前裝,後裝大炮,但是這個19世紀的東西在外國都是博物館的藏品了。
輕武器:
鷗哥對這個有研究就照抄他一段了。二戰時期國軍的武器五花八門種類繁多,這就在後勤保障方麵成了噩夢,軍隊整體協同戰力異常低下。國造短槍管中正式步槍則精度更低準確射擊距離隻有150米左右,尤其是戰爭中期以後國軍已經無法保障有足夠的標準7.92mm×57mm重尖彈與7.92mm×57mm輕尖彈供應,標準子彈隻能優先保障無法使用雜牌7.92mm子彈的7.92mm輕機槍使用,而用大量的雜牌7.92mm供給Kar.98b卡賓槍使用,那時的Kar.98b卡賓槍精度更低,尤其是短槍管的Kar.98b卡賓槍,戰場上的準確射擊距離竟通常隻有100米左右,很難對日軍構成威脅。也就是中期蘇聯進口的莫辛.納甘和後期的M1903步槍還不錯,可是數量有限。
ZB26輕機槍由於價格較低因此進口數量較大,加上結構簡單仿製要求不高,國內各地也均有仿製生產,僅在戰爭時期國內就有40000多挺的產量,加上戰時戰前的進口量以及戰前的仿製數量,總裝備量達100000挺之多,絕對是中國當時當之無愧的主力機槍。ZB26輕機槍進行單發點射或短點射時射擊精度高,很有威力,但長連射時由於控製困難精度較差,此外ZB26輕機槍的散熱性能有缺陷,進行長連射掃射,打不了幾匣子彈槍管就會過熱,槍管過熱後所發射的子彈將失去穩定性,毫無準頭的四處亂飛,並且飛不了多遠就會落地,對敵幾乎毫無威脅。ZB26輕機槍絕不是國軍性能最好的輕機槍,更沒什麽突出的高性能,隻是因價格低廉,取得容易,才使得缺乏資金,工業能力落後的中國選擇它做為主力輕機槍,一句話不是因ZB26輕機槍性能最好,而是當時中國別無選擇。
這可是國軍精銳部隊的配置,占大多數的其他部隊,則更加次,那些四川土造步槍,北洋軍閥時代的步槍,重點說說這個老漢陽造,這個步槍是德國1888年開始製造的,1897年就停產了。清朝撿剩貨,在1895年開始仿造,這個步槍是漏夾彈匣,很容易卡夾,使用圓彈,這個步槍是49年以前中國產量最大的步槍,到1944年總共生產了100來萬隻,其他甚至還有是光緒時代的江南造,全上來了,由於使用時間太長,保養不足,膛線磨沒了,打出的子彈都是打著彎的。瞄準設施也是一團糟。
有戰事就必然要有武器裝備的損耗。僅以國軍主力第75軍為例,從1939年12月至1944年9月,該軍參加了10場戰役,共損耗步槍2,402枝、輕機槍167挺、重機槍19挺、手槍101枝、擲彈筒165具、迫擊炮10門、山炮3門、平射炮1門、步機槍彈11,090,383顆、擲榴彈21,410顆、手槍彈82,508顆、手榴彈98,612顆、迫擊炮彈43,512顆、山炮彈2,529顆、戰防炮彈3,168顆、火箭筒彈3,168顆、戰防槍彈166顆、刺刀3,450把。而這些都是難以補充的。很多部隊隻能是越打越弱。
日軍在南洋沒有消耗多少彈藥,衝繩島戰役才消耗0.8個會戰份彈藥,曆時半年的瓜島戰役更是隻有隻有可憐的幾千發炮彈,原因有3個,1是美國沒有去碰那些彈藥充足的精銳師團據守的島嶼,2是美國潛艇極大的打擊了日軍運輸船,使得難以把物資運過去。
在中國就不一樣了,日軍4大交通線,平漢鐵路,津浦鐵路,長江水道,湘江洞庭湖水道。立經8年一直暢通無阻,從來沒有被切斷,哪怕是暫時的。日軍可以把彈藥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正麵戰場,光在湖北的日軍第11軍一年就要打掉幾個到十幾個師團會戰份彈藥。打的彈藥比整個太平洋的所有日軍都要多。
國軍進攻日軍。
很多人天真的說國軍在輕武器有優勢,其實戰爭中還是重火力說話,日軍的核心戰鬥力也是他眾多先進的重炮.實際上國軍輕武器也沒有優勢.比如國軍的製式機槍捷克式輕機關槍,彈夾隻是20發裝量,實際射速隻有每分鍾240發..說白了就是1個速射步槍.而日本11年輕機槍是30發彈夾,射速500發,[而99式輕機槍的射速達到了800發.],
日軍的主力步槍是38式步槍,優點是射程遠,後坐力很小,精度高,利於拚刺刀,在磨練數年訓練有素的日軍操作下射擊準確性很高,缺點是威力不足。但是國軍衛生醫護差,倒也沒啥。39年日軍開始生產7.7MM99式步槍則改正了這個缺點。這個子彈是7.7MM乘57的機槍子彈的改良型號,槍管度鉻,改進了照門射擊更加精確。日軍機槍主要是11年,96式,其中96式機槍,精度高,連發速度快,易於操作。決對壓製隻能點射的不能連發的國軍ZB26輕機槍,而且彈匣也比ZB26輕機槍子彈多。而日軍重機槍是氣冷式,比國軍笨重複雜的水冷機槍強的多。最主要的是日軍武器製式化,彈藥統一化,係列化。工業發達,後勤保障有力。
國軍班排主要火力就是哪個自動步槍一樣的ZB26輕機槍,怎麽擋的住日軍的機槍加擲彈筒的直線加曲線的組合?國軍步兵營的主要火力就是重機槍,可這東西連同掩體根本就是日軍步兵大隊70MM92式步兵炮的活靶子。國軍的火力點大多是這玩意端的。
別看這種機槍落後,那也是國軍1934年才得到圖紙,開始生產的製式重機槍。國軍最精銳的88師1個步兵營有6挺水冷式08馬克沁重機槍,德國步兵師在1戰就達到了1個步兵營有12---14挺水冷式08馬克沁重機槍。
國軍戰術VS日軍戰術
國軍在防禦中通常采取1---幾條線式防禦,以重機槍,迫擊炮為主要火力點,日軍對付國軍就是重炮轟擊,比如:
[1]南昌作戰,日軍投入了72門150MM重型榴彈炮,20門150MM重型加農炮,102門75MM山野炮進行了超過4個小時的長時間炮擊,徹底摧毀了國軍的陣地,大量殺傷了國軍有生力量。
[2]39年11月炮擊潼關日軍動用了28厘米巨型加農炮,光炮彈就有200公斤重,國軍根本無法阻擋。
[3]44年河南會戰日軍戰車師團的300多輛15噸級的97改戰車在平原上橫衝直撞,穿插包圍,左右扯動,徹底擊潰了沒有反戰車能力的河南國軍。
[4]桂南會戰,日軍直接出動了航空母艦利用航空兵加巡洋艦巨炮痛扁廣西國軍。
[5]日軍進攻很簡單,就是飛機低空進入轟炸,戰車突擊,炮兵轟擊,步兵衝鋒,實在不行就毒氣的幹活。比如44年河南作戰,15萬日軍,在戰車第3師團的數百輛坦克,自行火炮的帶領下快速突擊,東西分馳,在平原上30萬國軍無法阻擋,全軍不過2,30門反坦克炮那裏擋的住?很快就形成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