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澤東共進晚餐
約翰·羅德裏克(右)與毛澤東(左二)及其女兒李訥在延安。圖片由約翰·羅德裏克提供 |
1945 年的一個冬日,31 歲的約翰·羅德裏克(毛澤東曾這樣稱呼他)來到了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延安的中國共產黨總部。
這位新晉美聯社記者來此報道旨在促成國共兩黨交戰的談判。起初,他被這座在中國西部被日軍空襲摧毀的小鎮所震驚,但在當地的窯洞裏,他經曆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冒險,這段經曆在他作為美聯社首席中國觀察員長達39年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塞滿沙子的枕頭,以及30米外最近的廁所,這些隻是羅德裏克對延安豐富多彩的記憶的一部分。93歲的羅德裏克毫不費力地回憶起他與當時中國最重要領導人的接觸。
約翰·羅德裏克檔案照片 |
1946年2月初,毛澤東邀請羅德裏克到他簡樸的住處吃飯。
羅德裏克回憶說,毛澤東在他簡陋的平房門口迎接了他。他說,這個圓臉農民的兒子已經不再是長征時那個瘦削結實的年輕人了。
晚餐前,在羅德裏克的印象中,毛澤東顯得非常自信,他坐在毛澤東身旁,通過他的官方翻譯、後來的中國外交部長黃華,進行了一場熱烈的交談。
毛澤東穿的藍色棉襖和褲子,還有磨損的、係帶鬆鬆的運動鞋,都給羅德裏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他吃的那盤美味佳肴一樣。
羅德裏克毫不掩飾自己的驚訝,因為國民黨軍隊正在圍攻共產黨,共產黨人幾乎得不到好的食物和新衣服。毛澤東告訴他,這條魚來自50英裏外的一條小溪。
“我不知道共產黨人過著這麽好的生活,”羅德裏克說。
“羅德裏克先生,我得告訴你,你是我們的客人,”毛澤東回答道。“當然,我們不是每天都這樣吃。”
毛澤東隨即告訴他,蔣介石(當時的國民黨領導人)不值得信任。“我們當然願意與他們合作,”毛澤東說。“我們也讚賞杜魯門總統為防止內戰所做的努力,但我們擔心他們無法實現目標。”
與蔣介石的談判最終失敗,但羅德裏克在延安期間仍然幾乎每天都與毛澤東見麵。他們坐在一起觀看京劇。京劇在一棟通風良好的穀倉式建築裏演出,但演出過程中精心準備了絲綢服裝。
與此同時,羅德裏克采訪並更新了其他多位中國領導人的生活。他形容已故總理周恩來是一位非凡的男士,溫文爾雅,相貌英俊。而著名將領彭德懷在他記憶中是一位相貌平平卻又溫和的軍隊將領。
1979年,約翰·羅德裏克(左)會見鄧小平(右)。圖片由約翰·羅德裏克提供 |
羅德裏克最後一次訪問延安是在1947年。在最後一次離開的機場,他碰到了毛澤東,並說對於他領導了26年的革命來說,這是個黯淡的日子。然而,毛澤東的回答卻展現了他是一位沉著冷靜、充滿自信的領袖。
“羅特利,”他看著羅德裏克的眼睛,叫著羅德裏克的中文名字,“我邀請你兩年後來北京看我。”
事實上,共產黨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就遷入了首都,並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那裏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離開延安時,羅德裏克想自己付住宿費,但毛澤東告訴他:“我已經替你付了錢。”直到今天,羅德裏克仍然認為應該由阿普·羅德裏克來付錢。
這次機場歡送會是羅德裏克與毛澤東的最後一次會麵,但並不是他最後一次報道中國。
1971年4月,中國政府邀請一支美國乒乓球隊和三名美國記者訪華。時任美聯社東京分社首席中國觀察員的羅德裏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兩位是NBC的約翰·裏奇和傑克·雷諾茲。
乒乓球隊的成立為理查德·尼克鬆次年對北京的曆史性訪問做好了準備,出人意料地促成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
1971年4月12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的接待隊伍中找到了羅德裏克。總理主動與他握手:“羅德裏克先生,歡迎您來到北京。您覺得這裏和延安怎麽樣?” 他回答說:“當然不一樣。”
周小平在隨後對與會代表的講話中談到了未來兩國媒體人士之間的互訪。他說:“羅德裏克先生,您打開了大門。”
1979年,中美建交,同年,羅德裏克在北京重新啟用了關閉30年的美聯社駐華辦事處。
羅德裏克很遺憾沒能在延安見到鄧小平。1979年,65歲的他出任美聯社北京分社首任社長時,曾與26位美國記者一起見過鄧小平。
羅德裏克講述了他在延安的經曆以及親眼目睹的乒乓外交運動。
他回憶起8年前,周恩來總理承諾中美兩國記者將加強交流,當時團隊裏隻有3名美國記者,他對這一變化表示讚賞。
約翰·羅德裏克拍攝的照片顯示,1947 年,周恩來、朱德和毛澤東在延安機場。 |
會談結束後,羅德裏克寫了一篇關於鄧小平的專題報道。他形容鄧小平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指出,1979年鄧小平在德克薩斯州一次燒烤聚會上戴著牛仔帽的照片給許多美國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他寫道,美國人在鄧小平身上看到了幽默和機智,這使他們認為他是一位值得信賴的人。
1980年,羅德裏克對鄧小平進行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獨家專訪。羅德裏克回憶說,比他大10歲的鄧小平“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領導人,敏銳、風趣,而且很有幽默感”。
羅德裏克在87歲時得知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後,再次撰寫了關於中國的文章。在為美聯社撰寫的文章中,他回憶道,毛澤東本人也是一位體育愛好者,因其在20世紀50年代被廣泛報道的縱身跳入長江而聞名。他還指出,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開創了群眾體育的黃金時代。
正如他所言,中國女排首次擊敗日本隊奪得世界冠軍,隨後在連續五屆世界冠軍後,又奪得了一枚奧運金牌。在此之前,也就是國民黨時期,中國參加了三屆奧運會,但從未獲得過獎牌。自鄧小平時代以來,中國贏得了數百枚獎牌。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奪得了23枚金牌,僅比領頭羊美國少3枚。
他在文章中寫道:“中國渴望獲得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鄰國的善意和尊重,以及中國古代作為輝煌的中央王國所享有的威望。”
該文章的中文版即將在《國際傳播雜誌》上發表。
(中國日報2007年10月18日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