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4%BF%9D%E5%8D%AB%E6%88%98
保衛戰的決定
11月,對於首都防衛,白崇禧一開始便表示:“現部隊已殘破不全,也沒有後續部隊可調度,建議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張群則說:“如我軍自動退出南京,將來和談時,日軍就不能以武力攻占南京的戰勝者自居。”陳誠當時也反對守南京。
劉斐回憶:“戰局的演變,使蔣介石籌建了多年的吳福線和錫澄線國防工事,絲毫沒有起到阻止敵人前進的作用,出乎意外地迫使他急於解決南京防守的問題。”11月中旬連續在蔣中正的中山陵園官邸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
11月12日,蔣中正召開第一次防衛會議,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和作戰組組長劉斐等幾個人參加,蔣公說:“說南京是國際觀瞻所係,守是應該守一下的,至於如何守法,值得再加考慮。”劉斐建議:“日軍擁有海陸空優勢,國軍將處在立體包圍之下,加上上海會戰損失太大,國軍未經整訓,無法恢複戰力。建議用12至18個團象征性的適當抵抗後主動撤退。”與會的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均表示支持。蔣中正並沒有馬上作出決定,但在會議之後曾一度有不守南京的念頭。
11月17日第二防衛會議有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劉斐,以及唐生智(時任軍法執行總監部總監)、王俊(時任第一部次長)、穀正倫(時任南京警衛司令)參加,蔣公在這次會上既沒有作肯定的決定,也沒有改變以前的部署。唐支持蔣公守的意見,白、劉堅持應付守一下的原意,其他人沒有明確表態。然唐雖然主張守,卻認為應由穀正倫、桂永清為城防正、副司令,或再加上羅卓英為總司令就可以了,這一點同蔣公設想不符,再次休會。
11月18日一整天,蔣找唐生智溝通,帶領唐到了南京複廓一帶看桂永清所指揮的教導總隊的陣地。蔣希望由唐來守,在唐應允後,11月18日召開第三次防衛會議,會議上蔣問:“誰負責固守南京為好?”這時沒有一個人做聲。最後唐生智打破了一時的沉寂,堅決地說:“委員長,若沒有別人負責,我願意勉為其難,我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城共存亡!”“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拚到底!”蔣說:“很好,就由孟瀟負責。”蔣並望著何應欽說:“就這麽辦,有什麽要準備的,馬上辦,可讓孟瀟先行視事,命令隨即發表。”何應欽表示唐生智擔負這個責任很適當,蔣中正也認為,南京為首都所在,總理陵寢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犧牲,期望固守南京三個月至一年[26]。白崇禧回憶參加第三次作戰會議:
“淞滬會戰轉移陣地之前,對南京防守事宜,蔣委員長曾經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出席之高級將領有參謀總長何敬之將軍,訓練總監唐生智將軍,第一部副部長王俊將軍與我等人。委員長在會場宣稱南京是我們之首都,國父陵寢之所在地,必須防守。會中詢問誰願擔任防守責任,唐生智立起發言,慷慨陳詞,自願防守。他批評自抗戰以來中下級士官犧牲甚多,但未見有高級軍官犧牲者,他願擔任防守責任與城共存亡。委員長嘉獎其壯誌,但與會人多為唐擔心。因為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甫由淞滬戰場撤下,有的部隊傷亡過半,至少也在三分之一以上,而沿途撤退,上有敵機,後有追兵,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敝之師來保衛南京,這是我們為唐擔心的最大原因。
宋希濂回憶:
“我於二十三、二十四兩日先後會見了唐、白崇禧、張群、王俊(第一部次長)、錢大鈞(蔣之侍從室主任)、蕭自誠(蔣之秘書)等人,大體了解到關於守衛南京的會議經過及計劃。自敵軍在金山衛登陸,上海戰局急轉直下之後,“守不守南京”成為當時軍事上的中心問題。蔣介石於十七、十八兩日曾三次遨集何應欽、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劉斐、穀正倫等人開會。……由於意見分歧,在頭兩次會議上未作出決定。到十八日晚最後的一次會議,蔣介石說:“南京是我國的首都,為國際觀瞻聽係,對全國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應較十二個團的兵力酌量增加。”隨著蔣介石就問:“守南京問題就這樣奐定,大家看誰來負責好?”當時都沒有人作聲,沉默了一會兒。唐生智自告奮勇說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求荀安。如果委員長還沒有預定人來擔任,我願負此責。”
據這些人回憶,李宗仁未參加保衛南京的三次作戰會議。但有說法李宗仁也參加了防守南京三次作戰會議,主張棄守南京:“南京在戰術上是個絕地,敵人可三麵合圍,而北麵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隊來坐困孤城,實難望久守。”蔣中正詢問德國軍事顧問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他以軍事觀點讚成李宗仁的論點,並竭力主張“不作無謂的犧牲[27]。”
11月20日,蔣中正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官。11月21日,蔣中正在日記中留下:“文人老朽,以軍事失利,皆倡和議,而高級將領,亦有喪膽落魄而望和者。嗚呼!若輩竟無革命精神若此,究不知其昔日倡言抗戰之為何也。”[28]11月23日,日軍至無錫,無錫一失南京屏障已去[11]:81。宋希濂回憶:“截至11月25日止,國民政府所屬各機關都已遷移到武漢或重慶去了。在八一三上海戰爭未爆發以前,南京人口約為100萬,至此所剩僅30餘萬。”11月26日,日記:“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11月27日日記:“餘能多留京一日,則國家與人民及前方軍隊多一日之益,總理與陣亡將士亦多得一日之安。”11月27日,蔣巡視南京城防工事。11月28日,另一路日軍進犯宜興[11]:82。12月1日,蔣下令將沿海工廠、企業等陸續遷入內地複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