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關鍵情節違背了史實

 

《南京照相館》:關鍵情節違背了史實

百度首頁

登錄

《南京照相館》:關鍵情節違背了史實

方待夜半聽君語2025-08-11 09:16

導讀

•AI導讀帶你速覽精華

"電影《南京照相館》雖以新穎視角還原曆史照片,淚點感人,卻多處違背史實,尤其冒死送出底片的關鍵情節偷梁換柱,抹殺了真正英雄——美國傳教士馬吉與費奇冒死記錄並傳遞的日軍暴行影像,這才是震驚世界的鐵證。"

內容由AI智能生成

 

 

本人非曆史學家,但因為創作南京保衛戰題材長篇小說,而關注、研究那段曆史長達八年,在剛剛完成拙作初稿、正謀求影視化之際,得悉出了部《南京照相館》,遂欣然去看了。(來源:網易/慈翔大行)

 

我的印象是,這部電影視角新穎,構思巧妙,故事精彩,淚點不少,一些情節相當感人,將真實曆史照片場景,複原為影片的內容,看得出來,編導確實下了不少工夫,在國產戰爭影視中,當屬一流之作了。

但非常遺憾的是,該片有多處違背了史實,尤其是冒死送出底片的涉及影片主題的關鍵情節,存在偷梁換柱、抹殺真正的英雄的虛假編造問題。

 

01、電影開篇,編導通過守城國軍士兵之口,交代唐生智等高級將領提前逃跑了的背景,部隊失去指揮,殘餘士兵自行浴血抵抗,導致最終城破,以及後續的日軍各種暴行的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像《南京!南京!》等一些同題材影視作品,也有“當官的都跑了”之類的隨意違背史實的情節

史實是:

唐生智受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後,抱著誓與南京共存亡之決心,但其麾下部隊,以剛剛從淞滬戰場撤出的教導總隊、第88師、第87師等殘部組成主幹,臨戰前夕補充了部分新兵,來不及係統軍訓,新兵們僅僅剛學會開槍,守軍戰鬥力跟強大的鬆井石根華中派遣軍根本不在一擋,而且武器大大落後於敵軍。

狹義的南京保衛戰始於1937年12月8日,南京近城廓防線雨花台、光華門、紫金山等處,爆發了激烈戰鬥,守軍雖極其頑強,也重挫了日軍銳氣,但短短三四天,守軍就傷亡了三分之一,朱赤等三位旅長先後陣亡。

人在武漢的蔣介石隨時掌獲南京戰況,12月11日中午,他通過顧祝同,讓唐生智當日渡江後撤,並準備把守軍撤出南京,但唐生智並未答應;當夜11時許,衛戍司令部接到蔣的正式撤退令,大意是,如果不能久持,即把部隊撤向大後方,以圖日後反攻。

於是,衛戍司令部當夜研究出了突圍和撤退方案。

12月12日一早,司令部向前線各部隊司令、軍師長發出通知,當日下午趕到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

 

唐生智

當日下午五時許,唐在會上宣讀了蔣的撤退授意,下發了各部隊的突圍、撤退時間、路線和後續集結地點計劃。

會議僅用15分鍾就結束了,各部隊長隨即向所部傳達了長官部的突圍或撤退令,然後開始行動。

但是,僅有第83軍、第66軍嚴格執行了突圍令,負責警戒和督戰的第36師及時奉命渡江,其他本應突圍的部隊,也都擅自向江邊撤退,而先前停泊在江邊的大小船隻,戰前為了表破釜沉舟之決心,絕大部分被移走了,導致湧向江邊的數萬士兵為大江所阻,一部分不得不用木板、木門、糞桶等簡陋工具冒死過江,也有一些換了老百姓的衣裳,躲進安全區,或者南京城內。

就是說,將南京守城將士撤出南京,唐是奉最高軍事領導者蔣授意,才最終做出決定,唐等高級指揮官並非不顧士兵而先行逃跑。

 

02、電影開篇大戰,1937年12月13日,日軍出動飛機、坦克等重武器,瘋狂進攻南京城,炸塌了城牆,攻陷了防線,進而殺入南京城。

史實是:

12月13日天亮之前,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紫金山等複廓陣地守軍,絕大部分都已撤走,或者實施了突圍,這天早晨,日軍實際上麵對的是座沒有守軍的空城,並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戰鬥,更沒有動用坦克飛機,僅僅遭遇到少量敢死守軍頂多算是班排級別的零星抵抗,就輕鬆占領了南京城。

連通中華門、光華門等城門的大路,均被守軍挖斷,或設置了障礙,各城門洞都用砂石木材等封堵,在13日這天,坦克根本無法開進城內。

 

日軍屠殺被俘的國軍士兵

03、浴血戰鬥的殘部撤退到挹江門,被值守城門友軍奉命阻攔,雙方爆發了武裝衝突,隨後,守門友軍竟然用機槍向撤退士兵瘋狂掃射。

史實是:

在12月12日下午五點唐生智正式發布撤退令之前,確實命令第36師在海軍部-挹江門-下關一線,以及江北浦口一線值勤,嚴防部隊和散兵擅自逃跑,撤退令發出之後,由於當時通訊落後,許多電話線被炸斷,一些前線部隊沒有及時接到撤退命令,比如,防守紫金山主峰的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第一旅旅長周振強,直到12日深夜10點後,才得悉長官部下達了撤退令,且由於長官部忙於撤退,一時疏忽,沒有及時通知值勤部隊命令已經更改,可準予放行。

一些聽聞撤退風聲提前脫離戰場的士兵,以及第一批奉命撤退的士兵,走到海軍部警戒線,與值勤部隊的確發生過誤會,有肢體衝突、個別動槍現象,但值勤部隊絕沒有動用機槍掃射自己人,後來得悉撤退令後,即予放行了。

筆者在影院,聽見一旁的觀眾好幾次小聲大罵國軍,“某某的,對自己人開槍!”

筆者困惑的是,今年九三都邀請部分當年抗日國軍老兵參與了,編導為何還要繼續黑他們呢?

 

1937年12月13日,中華門前陣亡的國軍士兵,照片由日軍所拍

04、吉祥照相館老板金承宗和徒弟阿昌,冒著生命危險,把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拍下的日軍屠殺中國軍民、奸淫婦女等罪行的部分底片,縫在衣角送了出去,經西方報紙刊發,外界才得悉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罪惡,紛紛抗議日軍暴行,聲援中國。

由於罪證被曝光,伊藤秀夫受到上司的嚴厲訓斥,被逼剖腹謝罪。

史實是:

1.電影所取材的真實故事

阿昌原型叫羅瑾,時年15歲,1938年初,他到南京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當學徒,一次,他給一名日軍軍官衝洗膠卷,發現有許多日軍屠殺軍民、奸淫婦女等暴行的照片,大受震驚,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加印了30多張,後來挑選了16張,貼在一個小本子上,做成一冊,把其他的燒毀了。

1940年,羅瑾從照相館辭職,到偽當局辦的交通電訊集訓隊學習,地點在毗盧寺內,他把相冊藏到集訓隊宿舍的床板下。1941年初的一天,偽當局憲兵突然到寺內進行大清查,羅瑾匆忙把相冊藏到寺內的廁所牆洞裏,外麵糊上泥巴。

 

羅瑾自製的小相冊

幾天後,羅瑾在集訓隊的同學吳旋上廁所時,偶然發現了牆洞裏的相冊,看到那些駭人的照片,他既高興又害怕,就秘密藏在寺裏一座佛像的底座下。

羅瑾以為相冊是被發現了,自己會被抓走問罪,他嚇得立即逃離了南京。

後來,吳旋一直秘密珍藏著相冊。

1946年,南京政府張貼布告,向市民征集日軍罪證。吳旋就把那本相冊交了上去。

在對侵華日軍戰犯進行審判時,那本相冊成了給南京大屠殺案主犯、原日軍第六師團長穀壽夫定罪的“京字第一號鐵證”。

就是說,在日本投降之前,華東照相館的學徒羅瑾並沒有把日軍的罪證送出去,更談不上刊登在西方報紙上。

 

2.真正冒死送出日軍暴行影像罪證的,是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喬治•費奇。

相關影像是由美國聖公會南京道勝堂傳教士約翰·馬吉拍攝的。馬吉也是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他有一部16毫米攝影機,在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冒死偷偷拍下了大量日軍暴行現場畫麵,總共有4盤膠片,總時長105分鍾。

 

約翰·馬吉

為了讓西方國家知悉日軍在南京犯下的罪行,馬吉托付喬治·費奇,把這些膠片送出日軍控製下的南京。

1938年2月,費奇向駐守南京的日軍指揮部提出,要到上海去采辦一批藥品,獲得了通行證,他把膠片偷偷縫在自己的駝毛大衣夾層,乘坐日本軍列去了上海。

他把膠片交給英國記者田伯烈,後者送到柯達公司進行衝印拷貝,原始膠片分別通過外交郵袋與商船兩種方式,送到英國和美國。

1938年3月,美國《生活》雜誌刊登了部分照片,立即引發國際震動,也讓日本當局甚是驚慌,外務省辯稱,“那些照片是偽造的”。

費奇還在美國各地巡回演講,並放映馬吉拍攝的影片,不斷地向美國人揭露日軍在南京的罪行。

 

喬治·費奇

後來在東京審判中,費奇送出的馬吉影像,被軍事法庭列為第324號證據,有力地指證了當年日軍最高指揮官鬆井石根縱容部下屠殺的罪行。

馬吉拍攝的紀錄影片,是迄今發現的記錄南京大屠殺情景的唯一動態影像,後來,與《拉貝日記》一起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約翰·馬吉在鼓樓醫院拍攝下的被日軍刺了37刀的李秀英

就是說,當羅瑾在南京剛剛看到日軍拍下的暴行照片時,費奇已經把馬吉拍攝的相關影像膠片送到了上海,而且隨即在美國《生活》雜誌等媒體公之於眾,引發國際關注了。

綜上,真正第一時間冒死把日軍在南京暴行的影像膠卷送出南京,並且在國外媒體公開披露的,是美國人費奇等西方人士,而非華東照相館中國學徒羅瑾等人。

也許,《南京照相館》的編導是希望由國人來完成此一壯舉,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編導在不可能不知道馬吉、費奇等西方人士當年的壯舉情況下,依然罔顧史實,改成電影主角國人阿昌來完成,可謂有移花接木、偷梁換柱、搶奪他人功勳之嫌。

 

抗日國軍德械師精銳部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