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坎戰役使得關東認識到無法取勝蘇軍,在和海軍南下之爭中底氣不足。
自從萬曆年,即日本結束戰國時期的1592年以來,幾百年來日本確實一直向鳩占鵲巢把國民搬遷到中國大陸來,一代又一代的夢想,隻是開始實施這千年大計的第一場戰爭朝鮮7年戰爭,豐臣秀吉就被明朝李如鬆等擊敗,回日本憂鬱而死,德川家康德川幕府因此鎖國265年。
縱觀曆史,日本曆代統治階級總是一旦認為有機可乘,就會千方百計向亞洲大陸擴張。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當時日本的大和政權就侵占了朝鮮半島南部(今韓國慶尚南道地區)。公元626年,日本以支援百濟為名,以傾國之力,出兵朝鮮半島。如果說此時日本對於亞洲大陸野心尚主要限於朝鮮半島,到了16世紀,就開始提出了完整的日本對外擴張藍圖。1577年,當時還是織田信長部將的豐臣秀吉便向織田信長建議,“……率兵掃平朝鮮,更收朝鮮兵馬,席卷明國四百餘州,為主公大人混一日本、朝鮮、明國,此為臣之宏願!”
1587年5月,在征討九州軍中,豐臣秀吉還念念不忘“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1590年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便再次開始圖謀吞並朝鮮,再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大陸,聲稱將“不屑國家之遠,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國,欲易吾朝風俗於四百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者”。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計劃請天皇移駕北京,進駐中國寧波,厲兵秣馬三年之後,再從寧波出海取南洋、印度。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規劃,對日本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近代的思想領軍人物佐藤信淵和吉田鬆陰的思想中可以明顯看到看到豐臣秀吉的印跡。田中奏折就是基於豐臣秀吉的對外擴張藍圖,於是就有了1905年朝鮮被吞並,再後來的918事變。
15. 豐臣秀吉對外擴張規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