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話題,我寫了一篇短文,發在這裏過。現在重貼一次。中國“芯殤”的曆史節點:

中國“芯殤”的曆史節點

 

這個論壇裏,老生還有其他網友認為中國半導體工業起步很早,僅差美帝2、3年。如果中國堅持他們敬愛的主席的自力更生路線,中國就沒有今天的“傷芯”事了。他們說的起步早是史實。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每年國慶遊行的彩車上都有獻禮的,標有很多個9的單晶矽。盡管那時的我不懂何為半導體,但還是感覺得到這個純得不要不要的東西是高精尖。

在國家戰略層麵,從毛時代到現在,中國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半導體技術的研發,從未懈怠過。連在文革期間,搞意識形態的紅色老夫子陳伯達都提出過現代化就是電子化(大意,原話記不住了)。的確,60年前的1965,中國的第一塊集成電路就問世了,僅僅比美國矽穀的仙童他們晚了7年而已。更值得強調的是,毛時代被孤立的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研發是完全獨立自主的,製造鏈也是完備的。當時世界上,隻有美國和蘇聯有這個能力,而現在為半導體工業強國的韓、台連影子都還沒有。

可是,為何起步早,奮鬥了60年的中國半導體工業仍然被人卡脖子呢?

最早問題出在底層商業邏輯上。中國搞半導體的初衷完全是滿足軍工需求,沒有市場的返哺。這造成了技術落後,良品率低(當年玩少年半導體的同學們都還記得吧,無線電商店賣的都是軍工淘汰的所謂處理品),無產能,無法自我造血,良性循環發育壯大成為產業。

改開後,為了滿足迅速發展起來的家用電器產業(尤其是彩電)的需求,從日本引進了低端芯片生產線。嚐到了經濟效益的甜頭後,又看到了中國製造的巨大市場,中國1990上馬了的雄心勃勃的908工程,決心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引進了朗訊相對先進的6英寸生產線。但這次是交了學費,該線從批準到建成花了7年時間。當時中國引進的大都是傳統技術,7年投產不晚,還是主流技術。但芯片技術2年就是一代,TNND。公平地說,這不是誰的錯。習慣罵洋奴哲學的,在這裏一定會高喊幾句口號。

1995年,國家領導人參觀了三星集成電路生產線,受了刺激。總理辦公會議敲定了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一個燒錢最多、技術最先進的國家項目——“909工程”:投資100億元,建成一條8英寸晶圓、0.5微米工藝技術起步的IC生產線。

“909工程”的主要承擔者是上海華虹和日本電氣(NEC)合資組建的上海華虹NEC。”909”沒有重蹈”908” 7年建廠的覆轍,不到2年就竣工了。華虹NEC依靠NEC給的存儲器訂單,實現投產即盈利,2000年銷售額達30.15億元,利潤達5.16億元。但好景不長,2000年末開始的全球半導體市場低迷期將DRAM價格削去九成多,美韓日存儲大混戰中日企節節敗退,NEC自顧不暇,華虹NEC在2001年虧了近14億元。隨著NEC在2004年退出DRAM領域,華虹不得不轉型為代工。而因為海外技術封鎖和資金等問題,華虹無法建設先進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中國再次錯失與國際DRAM產業同步的機會。

華虹深陷逆境之時,正是上海萌芽大陸第一大芯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之日。“十五”期間(2001-2005年),上海引資100億美元建設10條技術水平等於或高於“909工程”的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

2003年8月,就在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關鍵時刻,台積電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要求賠償10億美金,而當年中芯營收總額僅有3.6億美金。官司拖到2005年,中芯國際選擇和解,賠償1.75億美元,而2006年,台積電再次在美國加州發起訴訟,指責中芯國際違反《和解協議》。中芯堅決否認自己侵權,並選擇了在北京高院反訴台積電,然而2009年6月,北京高院駁回了中芯的全部訴訟請求。3個月後,加州法院開庭,台積電再次勝訴,中芯國際被迫付出更大的代價: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8-10%的股份。

禍不單行,在中芯國際掙紮突圍之際,上海又陷入一則令業界驚掉下巴的醜聞。2006年,在清華BBS論壇上有“深喉”指控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研發的“漢芯一號”有假。這一醜聞的暴雷,波及整個業界,不少自主研發項目被叫停。

盡管跌跌撞撞,近二十年來,大陸芯片產業在中低端還是有長足的發展,產能巨大。去年中國IC出口總額首次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存儲器是出口的最大門類,在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中國存儲器產品憑借其高性價比,占據了市場。此外,中國也出口包括邏輯芯片在內的處理器及控製器,MCU、電源管理芯片和射頻芯片。

在先進製程技術受限的情況下,大陸也隻能從成熟製程入手,逐步向更先進製程發展。

眼下的危機是殘酷的內卷。大量企業生產的芯片功能相近,性能相仿,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不得不打不可持續的價格戰。近三年來,中國半導體設計類企業在通信芯片和消費類電子芯片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市場份額雖不斷增大,達到68%,但企業的毛利率卻逐年下滑。企業將大量資金耗費在價格戰上,無力投入研發創新,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一句話,中國半導體工業起步早,但輸在了商業邏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