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馬匹在歐亞非大陸上被廣泛使用,所以近代以來,東西方都出土很多與馬有關的文物。
然而,對比中西方文物中馬車的馬匹形象,其中一個細節卻讓人頗為奇怪:中國兵馬俑的馬尾巴往往被挽結起來,而西方的馬尾巴卻是飄逸散開。
那麽,對於馬車馬匹尾巴不同處理的背後,是審美風格的差別,還是另有玄機?
近代以來,古埃及、西亞、歐洲出土的馬車浮雕或壁畫,馬匹尾巴幾乎都是散開的。下圖是古埃及的著名壁畫,兩匹馬拉動的馬車,雙驅。
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查找一下西方馬車馬匹的尾巴,有些非常蓬鬆、飄逸,看上去非常美觀。除了極少數浮雕或壁畫的馬尾巴被挽結,比如亞述浮雕上的馬車挽結了馬尾,其他的幾乎都是散開著,包括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等。
相比之下,中國古代馬車的馬匹尾巴,基本都被挽結了起來,毫無飄逸感,以著名的秦始皇陵馬車為例:見下圖,可以明顯看到馬尾巴被挽結了。
考古專家袁仲一被譽為“秦俑之父”,他研究發現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銅馬,尾巴都呈編結狀的:“二號銅車的四馬都把尾毛綰結,並用類似革帶形的銅鏈條束紮。銅鏈長85、寬0.7-0.8、厚0.2厘米。兩服馬尾部的銅鏈,後端束紮著馬尾,然後由兩後腿之間穿過,沿腹下前引,其前端係結於軛內側的銅環上。兩驂馬尾部的鏈條,後端束住馬尾,亦從兩後腿之間穿過沿腹下前引,其前端係結於韅上。”
也就是說,秦人對馬車用馬的尾巴非常重視,有一套嚴謹的技術規範,不是隨便挽結了事,具有真正的“工匠精神”。
可見,中西方在馬匹尾巴處理上,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問題在於,為何存在這樣的差別,秦人為何如此嚴謹地對待馬尾巴?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段至今還有爭議的春秋交通事故。
《左傳·成公二年》記載:為了爭奪霸權,齊晉爆發了鞌(ān)之戰,齊頃公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最終卻被晉國殺得大敗,由於齊頃公“不介馬而馳之”,導致“驂絓於木而止”,差一點被晉軍俘虜。
對於文中“不介馬”之“介”的意思,古今文人爭論不休,至今還沒有明確定論:
1,甲骨文中的介字,本義是鎧甲,“不介馬”的意思是沒有給馬匹披甲,齊頃公沒有給馬匹披甲,導致馬尾巴被掛在了樹上。
2,文中的“介”其實是“”(馬介合一),許慎《說文解字》說這個字為“係馬尾也”,後來文獻也都如此解釋。因此,“不介馬”的意思是馬尾巴沒有打結,導致掛在了樹上。
當然,“不介馬”本義到底是什麽,對本文話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對此分析可知,古代中國人有將馬尾巴打結的習慣,比如以下中國古代壁畫裏的馬車圖。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不介馬”的意思是馬尾巴沒有挽結,那麽就是一場因為馬尾巴沒有處理好,導致一個國王差點被俘的重大事故。
因此,對馬尾巴打不打結,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對馬尾巴不打結的危害,北大教授、著名語言學家曹先擢有過專門論述:
曹先擢在《秦俑馬尾巴為什麽要挽結》指出:“挽車的馬由於尾旁有靷轡挽具革索,如果任馬尾隨意擺動,則尾梢容易纏繞在繩索上,輕者扯傷馬尾,重則會因馬護痛而引起驚車事故,所以要用挽結,並用帶子束起來。而騎兵的戰馬就不需要考慮這些,馬尾巴梳成長辮形,當馬高速奔馳時,尾巴可以揚起,起到平衡作用。”
除了各種原因拉傷馬尾導致馬匹受驚,還有馬尾巴擋住戰士視線,以及馬的尾力差不多有10-20KG,會打到車夫臉上手上等。因此,這不是一個習慣與否的問題,而是必須這麽做,不然肯定會出事。
所以,古代中國的馬車壁畫,對馬尾巴幾乎都有挽結,隻有極少數可能追求藝術效應而沒有打結,以下是敦煌壁畫中的一角。
既然馬車用馬的尾巴,打不打結事關重大,為何古代西方馬車馬尾幾乎都沒有挽結?筆者認為,原因不可能全是古代作者不懂,生活在那個時代,耳濡目染之下,必然在作品上有所反映,西方馬尾巴幾乎都沒有挽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麵:
1,古埃及、古西亞、古歐洲對馬車使用極為稀少,對散開的馬尾巴會造成的事故,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就沒有形成給馬尾巴打結的認識。
2,當時西方雖然使用馬車較多,但不知道如何處理馬尾巴的問題,沒有想過打結這種方法。隻是,幾個輝煌的文明,持續數千年,都沒能解決馬車馬尾巴的問題,有點不可思議。
不過,或許還有一種可能。
藝術源於生活,隻有真正的經曆過,才會留下更真實的作品,沒有經曆過,自然就很難真實反映時代細節。如今中國很多古代馬車的雕塑,其馬匹尾巴幾乎無一例外地蓬鬆散開,看起來的確美觀,但沒有真實反映古代實際情況,這就是典型的閉門造車。
或許,西方那些散著尾巴的馬車馬匹壁畫等,與中國那些雕塑一樣,是沒有經驗的近現代歐美人士炮製出來的。上圖,他們在修複,還是重繪,或者照片是合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