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國的廣播體操是怎麽來的?

 

中國的廣播體操是怎麽來的? 

每個中國學生都有這樣的記憶:早上八九點,廣播裏都會傳出“時代在召喚”、“青春的活力”的激昂聲音——又到了做早操的時刻。與廣播裏的激昂相比,很多學生痛恨廣播體操,他們編出各種借口,想躲掉這個已經在中國存在了65年的運動。

對,廣播體操在中國已經推行65年了,其來源,得從1928年的日本說起。

  中國的廣播體操,蘇聯為體,日本為用

現代意義上的廣播集體操發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它曾屬於大都會保險公司(MetropolitanLifeInsuranceCo.)在美國大城市推出的健保事業的一部分。1928年,裕仁天皇把這一形式引進日本,作為加冕禮慶典的一項活動在全國推廣。截至1933年,已有超過四千萬各年齡段的日本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占當時日本總人口的60%。時至今日,日本的一些地方仍流行做廣播體操,尤其像日本放送協會(NHK)這樣政治立場偏左的電視台更對廣播體操偏愛有加。

1920年代的日本小學生在做廣播體操

1928年日本引入體操之後,台灣和滿洲國作為日本殖民地也曾掀起過集體做廣播體操的熱潮,這是1949年以前中國人所接觸到的廣播體操形式。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台灣受日本影響發展廣播事業。那時,“台灣放送協會”推行日語和日本教育,圍繞“皇民化運動”開播廣播節目,要求台灣人每天早晨七點到特定地點集合做早操。做廣播體操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二戰”後,並被國民黨政權沿用下來,成為有效的意識形態工具。當廣播體操的形式傳播到中國大陸的時候,其內涵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廣播體操不再屬於保險公司的商業計劃,或者殖民者的殖民手段,抑或黨國意識形態工具。社會主義政權對廣播體操這一形式的征用影響範圍更大、程度更深遠,它最終成為全方位的社會動員。

身為日本殖民地的“滿洲國”在1932年引進了日本廣播體操,目的是為了宣傳溥儀登基,提高滿洲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很快,廣播體操成了身在滿洲國的日本人表達忠君愛國的手段。1935年溥儀第一次訪問日本,“滿洲國”文教部開發可統一實施的廣播體操。當年的五月份,“禦訪日紀念建國體操”發布,每日早晨六時開始在漢語廣播頻道播出。到1936年,已經由十處場地供滿洲國國民進行集體廣播體操。

50年代的日本小學生在做廣播體操

教育在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嚐試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儒家德育傳統的補充,西方體育教育開始進入中國。當時,國人身體羸弱多病一直是啟蒙家和改革者的共識,他們把複興國力的希望寄托在受教育的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私人身體”的複興是重要一環,在前所未有的對“私人身體”的強調中,傳遞出身體改造的努力與強國強民共識之間的邏輯關聯。因此,體育教育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這種觀念在中國現代史中有其延續性,清末學校推行兵式體操,五十年代以降的廣播體操都印證了這種延續性。

  廣播體操在中國,是一種政治動員

中國的廣播體操最初是想學蘇聯,那時候蘇聯還是老大哥,一切以蘇俄為師。1950年,中國派出體育代表團訪問蘇聯,希望學習蘇聯的體育製度,廣播體操是其中一種。蘇聯的廣播體操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備,有衛生操、輔助性體操、器械體操三種。其中衛生操就類似於早操,在蘇聯已經大範圍普及。體育代表團歸國後,下決心要編排一套自己的廣播體操。他們學的就是在日本流行的體操。

50年代中國大陸推出第一套廣播體操

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次播放《廣播體操》音樂。自此,中小學校、工礦企業和事業單位每天集體做早操便成為傳統。從1951年第一套廣播體操推出至2011年最新的第九套廣播體操問世,整整經曆了六十年。六十年多年來,廣播體操已經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並陪伴許多中國人走過由讀書到工作的成長曆程。對中國近代史而言,廣播體操也具有舉足輕重的象征意義。

不過,無論廣播體操如何劃分和命名,節數和動作要領都大致相同。在前後繼承的曆史中,廣播體操還有更重要的象征意義。廣播體操誕生的曆史語境決定了我們在看待它時無法去政治化。按照1951年各部委聯合下發的文件《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聯合通知》規定,學校、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要組織個人按時做操。每節操的動作都經過精心設計,力圖做到鍛煉身體之餘,還有配套的象征意義。自然,這是集體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社會主義中國,學校、工礦企業、事業單位和軍隊幾乎囊括了所有人,這些機構用相同的結構召喚著普通人的身體。它不僅是“新中國”對國民自上而下的身體規訓的一部分,也為新政權創造國民凝聚力、國族認同創造機會。總之,廣播體操在誕生之初絕不僅僅是普通人鍛煉身體的新方式。

廣播體操成了一種有效的政治動員,正如1971年第五套廣播體操音樂開頭那段順應了“文化大革命”的旁白一樣:“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很多年過去了,這句宣言被掐頭去尾,唯有中間兩句毛澤東的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被保留下來,成為了耳熟能詳的口號。直到今天,這句口號依然在身體的政治實踐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增強人民體質”總會和更大的舉國目標聯係在一起。

  政治化的廣播體操,在新時代遭遇困境

1951年至今,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共推出了九套廣播體操,加上國家體育總局於2005年推出的“大眾廣播體操”,共計十套。1998年至今,教育部還在已有成人操動作的基礎上推出過三套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全國中小學廣播體操”。這三套廣播體操的問世一改過往中小學生做成人操的局麵,它們也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普及開來。從動作上看,這三套操更加活潑,每套操分成中小學各兩組動作,最近兩套操的各組動作還有了各自的名字,比如2002年推出的“全國中小學廣播體操”的小學部分分為“初升的太陽”和“雛鷹起飛”兩組動作。

運動員在農運會開幕式上表演廣播體操

換個角度思考,之所以這句口號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可用性,是因為在市場主導的今天,體育仍然是國家行為,國家與體育事業的觀念依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下說,廣播體操不過是“舉全國之力搞體育事業”的平民化版本。以社會主義時期為時間中點,往前或往後都能追溯到“平民化”三字背後的意義——教育的現代化和民主化。因此,盡管仍廣泛存在於中國大陸中小學生活中的廣播體操已經失去了國族意識形態色彩,也不再肩負集體曆史的重任,不過廣播體操所代表的教育層麵的意義仍然存在,甚至這個麵向的曆史源頭可以追溯到晚清,而不僅僅是建國後。

然而,我們今天也應看到,主打教育理念的廣播體操並沒有真正實現長久以來教育現代化的夢想。現在中小學生每天做的廣播體操普遍動作單調、枯燥乏味、大合唱、沒特點,既不能因材施教,更因學生對它的排斥和敷衍使廣播體操淪為無意義的擺設。還有的學校以矯正中小學形體姿態為由推廣廣播體操,卻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這些背道而馳的現象表明廣播體操已然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短板,也警醒教育從業者在改變的曆史語境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在學校範圍之外,國家體育總局曾於2005年推出“大眾廣播體操”,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性的全民健身項目也包含了“市民健身操”等活動。但當下已然不可能複現上世紀那種動員各單位集體做操的場麵,為全民健身打造的廣播體操也成了走過場的節目。倒是自發形成的廣場舞可以被視作全民做操的曆史殘影,經曆過集體生活的中老年人借助與廣播體操動作相仿的簡單動作,配以通俗歌曲,複刻著原本由國家權力主導的集體健身行為。(來源:網易2016-12-07)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