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身份證”的真實麵貌
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隻是對有身份、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居民證——現代意義的身份證製度始於75年前
嚴格來說,中國古代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或者說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證的。現代意義的身份證製度,隻有短短的75年時間。從史料上看,其始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年,寧夏省政府製定了“居民證製度”,這便是中國現代身份證的雛形。
在中國古代,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證隻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會擁有身份證的。那年頭有身份證,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古代的身份證沒有現代這麽複雜,還要錄入指紋信息什麽的,當然古代也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手段。古代身份證上登記錄入的信息比較簡單,如在唐代,一般就是“姓名”、“官職”兩項,再細一點,將“單位”加上,不會有“出生時間”、“性別”這些必須的內容。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就是一個物證。
雖然簡單,但它上麵也有現代身份證上所沒有的信息:如果持有者有兼職的,則要在上麵寫清楚。這種身份證實質是一種“官員證”,寫有姓名的,在卸職後要交出來,作廢中止;未刻姓名的,則傳給繼任者,輪流使用。
魚袋——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
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注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後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沒有相應的身份證而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如混進後宮)、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如謊稱當大官),則要“依律論罪”。
除了加強對身份證的管理、核對外,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一般有兩種防偽辦法。
一是設置身份證的“防偽標記”。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也沒有現在這麽複雜,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竟然隻用當年的“防偽標記”來識別,即隻用“魚袋”,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二是製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即不同級別的人,製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仍以唐朝來說,製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用黃金來做;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所用材料是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質地則是銅料。魚袋也據此使用相應的金、銀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到唐中宗的景雲年間則改為:凡著紫衣者用金飾,凡著紅衣者用銀飾。因為這些身份證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終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證製度。
身份憑證——隋唐身份證等級分明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於何時?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實際上,能夠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東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證,從這種含義上來說,中國古代身份證出現時間應該遠遠早於隋唐。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免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誌》(卷二十四)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這一類身份證中,數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亦久。後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並不改變。
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當時的內廷),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其第一功能起初並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利憑證”,可用於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金龜符——唐代最牛的身份證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證製度”的推廣,皇太子也有身份證,但不是符,而是一種玉質的身份證,即所謂“玉契”。如果皇帝外出親征,或是其他事情離開京師,由皇太子當“代總統”(監國),此時皇太子的身份證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龍符”;親王或是大臣留守,則發給“麟符”這種身份證。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軍將們使用。但唐朝實行身份證製度時並不用虎形符。原來,這是為了避諱祖宗李虎之“虎”。後來武則天篡國奪權,將李姓唐朝改為大周時,也沒有用虎符,而用龜符?也許是龜比魚更珍貴、更受尊崇的原因吧。
雖然不久後龜符隨武則天的逝去而消失,但卻留下了一個過去特流行的詞匯——金龜婿。金龜婿是過去民間優質女婿的意思。想想啊,女兒找到了一個身份證是“金龜”的男子做老公,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員,那可是光耀門第的大喜事兒。所以,唐朝詩人李商隱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詩《為有》:“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