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十八歲,我們都以為未來會簡單一點
那年我十八歲,天真得讓人心疼。
我以為隻要有夢想,路就一定會被看見;
我以為這個世界會給年輕人一個溫柔的起點;
我以為自己懂得努力,就一定能贏。
你呢?
十八歲的你,是不是也曾這麽想過?
那時候的我們,對世界有一種近乎浪漫的誤解。
我們覺得一切都來得及,一切都有可能。
對陌生城市的街道好奇,對書本裏沒有寫明的人生充滿幻想。
那種對未來充滿渴望的眼神,我至今難忘。你還記得自己那時的模樣嗎?
後來我出國,讀書、工作、跌倒、爬起。
我開始明白:原來“成長”兩個字的背後,是無數次推翻自我、重塑信念。
有一段時間,我活得像一把剛出爐的利劍,鋒利得不可一世;
可現實教會我,真正能走遠的人,往往不是最亮眼的那一個,而是最能扛得住孤獨、耐得住沉默的那個。
現在的我,41歲,在美國紮根多年。
工作上順風順水,生活也趨於安穩。
可你知道嗎?那些年我熬過的夜、咽下的委屈、強撐的日子,才是真正塑造我的那部分。
我不再輕易被情緒裹挾,也不再幻想世界一定溫柔。
但我依然願意對它保持敬意與好奇。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都在成長的路上,不知不覺磨平了曾經的棱角,換來了沉默、穩重,還有一點點不再輕信夢想的理性。
但你會不會偶爾懷念那個十八歲的自己?
那個相信一封錄取通知書能改變命運的人;
那個以為遠方就能治愈一切迷茫的人;
那個不怕被否定、不怕從頭再來的自己。
現在,我常常問自己:
我真的變成熟了嗎,還是隻是變得更會隱藏?
我還相信夢想嗎,還是早已和現實達成了某種妥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