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紀末,朱元璋滅元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又把原大都的其他居民全數遣送開封,然後由山西、山東、河北、雲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各地移民雜處形成的北京話,已不再是元代大都話。專家認為明朝的北京話,應是帶河北味的中原官話。官場行政用的官話應是河南話基調的,但由於前首都是南京,明代大官多來自江淮官話區,明朝官話還有南京話的影響。
朱棣移都北京無疑提高了北京官話的地位,但官話標準真向北京話靠,是清代中期以後的事了。
滿清進京又把原住民趕到外城,旗人住內城。今天市井北京話是東北旗人話和北京老話雜交出來的,東北味很重,這就是為什麽東北話聲調比天津話還更近北京土話。
清夏仁虎《舊京瑣記》說京師“言龐語雜,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話、土話、官話,久習者一聞而辨之”。北京的這三種話本有區別,官話原不同於北京土話、旗人話,後來這三種話以官話為核心結合起來,成為官話(普通話)語音的基礎。
北京話也有文讀白讀,文讀就來自舊標準音。清代初期讀書人還堅持讀書舊音,後來堅持不住,要學當朝皇帝的話了。韃子貴族說漢語的語音就成 de facto 國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