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在中緬邊界地區的侵略
(1)英國軍事蠶食尖高山以北未定界地區。
1894年和1897年的中英邊界條約規定了尖高山以南的中緬邊界,對尖高山以北邊界的劃分因分歧巨大,雙方本決定留待將來再議,但英帝國主義不斷在爭議地區蠶食鯨吞。1911年1月英國占領片馬,製造了“片馬事件”。英國的侵略行徑遭到當地傈僳族、景頗族人民的激烈反抗。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英國政府停止了與中國政府的交涉,單方麵采取軍事行動實現其邊界要求,1927年先後武力侵占中國的古浪和崗房等地區。片馬、古浪和崗房地區(簡稱“片馬崗地區”)麵積約為153平方公裏。此後英國雖然不得不承認片馬、崗房、古浪屬於中國,但仍保持對片馬崗地區的占領。1914年英國在坎底設置葡萄府;1926年趁中國北伐戰爭,出兵強占恩梅開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江心坡地區。到中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英國實際上將高黎貢山變為中緬北段未定界地區的實際控製線。緬甸獨立後把上述地區劃入克欽邦,延續英緬政府時期的各項行政設施和管轄。
(2)英國武力炮製“1941年線”,侵占阿佤山大片地區。
在中緬“南段未定界”,英國侵略者於1927年非法進入雲南滄源地區秘密勘探礦藏。1933年英國開始修築通向礦區的公路,1934年1月派兵侵占班洪、班老和永邦三個佤族部落共管的爐房銀礦,激起佤族人民的憤怒。班洪王與班老王邀集周圍部落,組成三支武裝抗擊英軍,最終擊退入侵者,收複了失地。但英國並不死心,借中國抗日戰爭急需陸路對外通道之際,以封鎖滇緬公路相要挾,於1941年6月18日,與中國以政府換文的方式劃定阿佤山區邊界,將72%的阿佤山地區,包括部分班洪和全部的班老地區劃給英屬緬甸,史稱“1941年線”。所謂的“1941年線”將中緬邊界線向中國方向東移了幾十公裏。但是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英雙方都沒來得及實地勘測和樹立界樁。緬甸聯邦獨立後將班老、班洪地區劃入撣邦。1952年中國軍隊為追擊敗退到緬甸的國民黨軍已經越過“1941年線”,並在當地駐紮下來。同時,緬軍也在南北兩段未定邊界上向前推進,搶先占據有爭議的地方[4]。
(3)英國名義上“永租”,實則“永占”中國猛卯三角地。
1894年《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約》簽訂之前,英國借口勘察兩國邊界,未經中國同意就修建了從八莫到猛卯三角地的公路。1897年2月,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附款》,其中第二條規定:“??南碗河之南那木喀相近有三角地一段,西瀕南莫江支河及蠻秀嶺之壘周尖高山,從此尖高山遵嶺東北至瑞麗江,此段地英國認為中國之地,惟是地乃中國永租與英國管轄,其他之權鹹歸英國,中國不用過問,其生年租價若幹,嗣後再議。”此後,英國便以“永租”名義強行占領了中國的猛卯三角地。
2.英國在中印邊界地區的侵略
(1)私劃所謂“麥克馬洪線”,覬覦中國藏南地區。
中印東段邊界爭議產生的原因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麥線)問題,這是中印邊界爭端的核心問題。中印邊界原本是一條傳統習慣線。1913年11月,英國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開了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西姆拉會議”,會議期間,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背著中國政府,私自劃定“麥克馬洪線”作為所謂的“印藏分界線”,威脅利誘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紮於1914年3月24日簽訂所謂的《西拉姆條約》,並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將“麥克馬洪線”插入到換文地圖中,此線將藏南地區9萬多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對此曆屆中國政府從未予以承認。英國也做賊心虛,秘密換文後一直不敢公布,也不敢改變地圖的曆來劃法,印度官方地圖直到1937年才以“麥線”顯示所謂的“邊界”,但仍注明“邊界未經標定”。在印度獨立之前和獨立之初,中印邊境地區按傳統習慣線劃分的格局從來沒有打破。
(2)私劃所謂“約翰遜線”,覬覦中國阿克賽欽和巴裏加斯地區。
19世紀,中國新疆地區逐漸成為英俄角逐中亞的前哨陣地,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中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英屬印度測量局官員W·H約翰遜潛入南疆地區,從其侵占的拉達克地區進入阿克賽欽,最後到達新疆的和田。約翰遜通過所謂的“勘察”,繪製了一條所謂的“約翰遜線”(簡稱“約線”),此線將中印邊界從喀喇昆侖山推進到昆侖山,將中國阿克賽欽和巴裏加斯地區3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版圖,企圖將上述地區變成英屬印度克什米爾的一部分。阿克賽欽地區隸屬中國新疆,總麵積約43萬平方公裏,其中中印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裏,巴裏加斯地區位於傳統習慣線中國西藏一側,包括基古納魯河、烏木隆、碟木綽克(典角)、果洛4塊地方,麵積約1900平方公裏。但英國政府並未知會當時的清政府。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在阿克賽欽地區修建了新藏公路,印度政府得知後,於1958年10月18日向中國政府提交了一份備忘錄,正式向中國提出對阿克賽欽的領土聲索,中印西段邊界爭端由此產生。但是,阿克賽欽地區始終處在中國政府的有效控製之下,而巴裏加斯的部分地區被印度侵占[5]。
(3)不斷武力蠶食中印邊界中段的藏民村莊和牧場。
中印邊界中段中國邊界以南地區,原屬尼泊爾管轄。英國以武力割占尼泊爾與克什米爾之間的大片地區後,英屬印度才在這一地區與中國西藏接壤。得寸進尺的英印殖民當局把喜馬拉雅山山脊視為此段中印邊界的“理想界線”。一些山口西麵或南麵的藏族村莊和藏族牧民的傳統牧場,被不斷向前推進的英國殖民者蠶食,單方麵劃歸英屬印度。中段邊界爭議地區中的桑、蔥莎地區較早為英國侵占。印度獨立後派兵進駐上述地區,又陸續蠶食烏熱、然衝、香劄、拉不底、波林三多、巨哇、曲惹等地。